我是如何看电影的?
我尽量不带着期待看电影,不把过去的经验引入新的观看中,把每一次看电影的过程都当作体验的机会。不依靠自己的观影经验,因为经验会形成思维定势 ,但也不意味着就此排除掉经验;而是将经验搁置入感知的底层,在不可见和无法觉知中让其自然地发生作用。如同意识层下的潜意识,虽然无法被意识到,却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固有的观影经验也应当被如此预先处理掉。
首先是让自己的身体成为一个无形的容器,让影像进入其中,身体在具体的观影过程中获得。是求助于影像来为尚且无形的器官安置位置,让电影塑造出具型的身体。至于如何让身体成为一个无型的容器,这里面有了一些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的东西。这样讲,似乎有点玄乎,却是真实存在的。“放弃自我,你就会找到真正的自我,丧失生命,你就会得到生命。”道理如是。
在我看来,看电影的过程不只是“看”,还有“感知”,不只有眼睛在行使“看”的功能,还有耳朵、鼻子、手……甚至内在的知觉。电影的观看过程包括两个方面,而且两者往往同一。把身体当作容器,既看见/听见外在的影像(视觉和听觉),同时也能看见/听见外在影像引起的内在感受。观看电影的过程,就是显现在银幕上的影像触动乃至搅拌我们内在知觉的过程。
以下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是外在于我们的影像如何作用于感官并触动我们,乃至引发知觉、情感和动作,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在自己身体内部观察/感知这些丰富的感受如何缘由影像而其。理想的观影方式,既不完全置身于外,将自己当作一面镜子,只看见画面中的各组成元素,然后在观看过程中不断进行视听语言的分析;也不是完全内在,只对遭受外在现象引起的内在波动进行特别的分析。
理想的观看方式是站在内与外相接的那个点/线/面上,既能全然地看见外在的影像变化,也能对内在的触动一目了然,尤其是在一种影像触动感知并引发动作的当下,直接把握到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听起来也许很神秘,但对于现在的我却是一目了然的。它难道是一种东方式的体验方式,而不是西方式的主客体分离的观察与分析方式?我尚还不清楚,只能如此认为。
换句话说,我的目的是尽可能瓦解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即观察者(观众)与被观察者(电影)之间的分离,将两者看成是同一的东西。如此,影像流动触发知觉流动,两者在观影空间中共同韵动。而分析的过程,或者说形成文字的过程,则是在观影过程中遵着当下的观影感受顺藤摸瓜自然找着的原因,感受是必须有的,它是找着原因的根据。而寻找原因的过程就是显现一部电影独特之处的过程。
所以批评的写作,也许就可以称为“触动-分析法”,它总是源自于一种难以被立即理解的情动,尚且只有一些模糊的情感状态,而为了给这些情感状态以解释,我们在影像设计和感知结构中不断地逡巡,以找着准确的答案。最后寻得的解释之所以是正确的,原因在于我们是通过一种直觉的把握来获取答案的。它发生在身体感知的内部,而不是大脑极其缓慢又相当虚假的分析过程。
这类似于一种“顿悟”的过程,于瞬间中获取答案。“就是它了”,让人感到焕然一新。然后一篇文章已经形成,情动已经转化为可被观念所理解的情感。影评与其说是观影结束后在大脑的回想中完成的,不如说是在观看过程中自动生成的。这是一篇只属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每一部电影都显得如此独一无二,有它独特的理解方式;而每一次观看也是唯一的,那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
一眼万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08 04:43:28
-
メ 亚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9 16:00:46
-
ウ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04 12:10:02
-
PushTheButt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03 15:29:48
-
没头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01 0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