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海明于1986年的演讲《你和你的研究》
今天在搜索求职相关经验时,意外被安利了理查德海明这篇著名的演讲,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时代的变化令我们猝不及防,但经典的演讲就是经久不衰,经过时间的历练,仍旧能够给我们当代年轻人带来价值,告诉我们在这最好又最迷茫的时代应当做什么。虽然理查德是一名科学家,并不是我们大部分年轻人会选择的,但他相信“所有杰出的工作在不同的领域往往是相通的。”
多年来,他一直关注那些在某个领域里有杰出贡献之士和平庸者的区别,致力于探索“为什么”和“差别是什么”。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好人“不止做一件”好“事,但有的时候一个人一生就做一件事。
下面是演讲干货:
(一)”运气只会光顾有准备之士“
不可否认,很多成功之士所取得的成就中确实有运气的成分,然而仅仅靠运气断然也是不会成功的,人们往往会对成功人士形成一种自我偏差的错觉,觉得他们能够成功只是运气很好,要是我有这个运气也能做出这样的成就,然而他们却忽略了成功人士背后千万次失败的尝试。乔布斯说“你不能从现在这个点上,连出通向未来的那一条线。只有当你回头看时,才会发现那些过去的点其实已经画出了那条线。所以,要相信每一个点迟早都会连接到一起。”所以你想要做什么就勇敢地去尝试,不要怕失败,不要怕丢脸,年轻时不曾尝试的事难道要留着多年以后的追悔?
(二)理想的工作条件非常奇特———你想要的往往不是对你来说最好的
大多数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以及天体物理学家都在他们的早年作出了我们公认的他们最好的成就。怎样能够在工作中取得非凡的成就,多数人想的是最好的工作条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们常常在条件不好的时候富有成果。剑桥物理实验室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恰逢他们实际上是最简陋的时期—-他们做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理。可能这一点与我们常识相悖,更精密的仪器难道不是会更有助于人的发展吗?其实想一想现实中也有很多例证,比如进入机器时代就再也难有巧夺天工的工匠,进入建筑时代就再也难有令人惊叹的房屋,机器以及外在的物质在解放我们的同时也在束缚我们我们的双手和创造力。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摒弃这些,条件的改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有利于我们的工具。
(三)勇气不可缺少
在众多成功学中,”勇气“也是经常被提及的,或许你认为这是陈词滥调,但它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人都知道勇气很重要,但真正能够有勇气去做的又有几个人呢?你有勇气去接一个棘手的任务,有勇气放弃安稳的工作去求一份挑战自己的工作吗?人往往就是在一次次有勇气的尝试中成长的,专注于做一件你想做的事,荣誉与赞美只是附带品。
(四)驱动力和投入
知识和创造的成果有点类似“复利”。假设两个人拥有一样的能力,其中一个人每天多干一些活,他将产出远多于另外一个人的成果。“你知道得越多,就学得越多;你学得越多,就做得越多;你做得越多,机会就越多。”我们要去做一件事,就要从心底里认同这件事是有价值的,这样才能够有足够的驱动力去一心一意的做这件事。我觉得所谓的自制力,所谓的自律大概就是有很强的驱动力,然后再心甘情愿地投入全部精力做这件事吧。一万小时定律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可能是有效的。
(五)关注外界有效信息
新的时代,信息爆炸式生长,并且以几何级别增长。在当今时代”开门迎客“要更优于”闭门造车“,牛顿曾经谦虚地说到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你不知道干什么有价值的事情,那么就去寻找一切可靠的信息吧。那些敞开了门干活的人和最终成就了大事的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你关上门多使劲地干也无济于事。反而,他们看起来干得有点不对劲—-也不是太不对劲,但足以不成气候。你做什么无关紧要,你要怎样做才是最关键的。
(六)学会与系统相处并利用系统提供的帮助
首先你要和环境和谐相处。好工匠不怨家伙式—— 一个有用之才与其工作的问题融洽相处,无论他得到什么,都将尽力而为争取最好的解决结果。如果你选择某些方面坚持自负,“我要按我的法子做这个”,你将在你整个的职业生涯中付出一定的代价。你需要减少那些阻碍你的力量。其次,你要利用系统的力量。海明曾对一个凡事都亲力亲为的年轻科学家说过“如果你用现在的方法,单枪匹马地干,你就只能原地踏步,不会有长进了。如果你能学会利用整个系统来工作,你就能走得更远。你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持。”不要总想着去改变环境和与系统为敌,不要因为离开了起点,就忘记了初心。如果你改变自己,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你就应该改变。
(七)做完一件事,要”推销“出去
一共有三件事你得去推销。你得学会写好写清楚以便人们愿意看;你必须学会发表相当正式的发言;你还必须学会作出非正式的谈话。我们有不少所谓的“后排科学家”。在一个会议上,他们更愿意闭口不谈。三星期后,决定也做完了,然后他们提交了一份报告,说了一通为什么你该如此这般一番。哎,太晚了。他们不愿站在一个炙手可热的会议的中央,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我们应该做这件事,为了这些原因„” 你必须掌控这种形式的交流以及准备发表演说。
在当今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再适用,人才遍地都是,不能再守株待兔式地觉得伯乐会发现你这匹千里马,因为这种机会基本是非常渺茫的,有才华的乔布斯也需要依靠游说与演讲来”推销“自己,何况我们普通人。
(八)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每个人就需要了解的就是自己,然而我们大部分人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理查德认为那些本已胜券在握的科学家最后未能成功的原因是:他们没做重要的问题;他们没能投入感情;他们不去试着把困难的事情转化成一些容易解决,但却仍然重要的问题。还有,他们老是给自己各种借口解释为什么没做成。他们老是归结为运气使然。我已经告诉你事情有多容易,更者我已经告诉你如何去改进。
(九)阅读不是靠读的量,而是读的方式
理查德举了例子:在贝尔实验室有个同事,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家伙。他老在图书馆里呆着,读所有的东西。如果你想要参考资料,你到他那里去,他就会告诉你所有的参考资料。但我在提出以上那些看法的同时,下这个结论:长此以往他不会有任何以他命名的成果。他现在已退休,成为了一个副教授。他是很有价值,我对此没有疑问。他写了一些不错的文章登在《物理评论》上,但他没有以他命名的成果,因为他读得太多。如果你成天研究别人怎么做的,你就会按别人的老路子思考。如果你想要有不同的新思维,你就得按那些创新的人的路子—-先把问题搞得相当清楚,然后不去看任何答案,直到你已经仔细地把如何做的过程考虑清楚,以及如何你只要稍微调整以下问题的角度。所以,是的,你需要保持状态,保持状态去搞清问题,而不是成天靠读书去找答案。阅读是搞清“怎么回事”以及“可能性”的必要手段,但靠阅读去寻找答案不是可取的有意义的研究的方法。
多年来,他一直关注那些在某个领域里有杰出贡献之士和平庸者的区别,致力于探索“为什么”和“差别是什么”。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好人“不止做一件”好“事,但有的时候一个人一生就做一件事。
下面是演讲干货:
(一)”运气只会光顾有准备之士“
不可否认,很多成功之士所取得的成就中确实有运气的成分,然而仅仅靠运气断然也是不会成功的,人们往往会对成功人士形成一种自我偏差的错觉,觉得他们能够成功只是运气很好,要是我有这个运气也能做出这样的成就,然而他们却忽略了成功人士背后千万次失败的尝试。乔布斯说“你不能从现在这个点上,连出通向未来的那一条线。只有当你回头看时,才会发现那些过去的点其实已经画出了那条线。所以,要相信每一个点迟早都会连接到一起。”所以你想要做什么就勇敢地去尝试,不要怕失败,不要怕丢脸,年轻时不曾尝试的事难道要留着多年以后的追悔?
(二)理想的工作条件非常奇特———你想要的往往不是对你来说最好的
大多数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以及天体物理学家都在他们的早年作出了我们公认的他们最好的成就。怎样能够在工作中取得非凡的成就,多数人想的是最好的工作条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们常常在条件不好的时候富有成果。剑桥物理实验室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恰逢他们实际上是最简陋的时期—-他们做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理。可能这一点与我们常识相悖,更精密的仪器难道不是会更有助于人的发展吗?其实想一想现实中也有很多例证,比如进入机器时代就再也难有巧夺天工的工匠,进入建筑时代就再也难有令人惊叹的房屋,机器以及外在的物质在解放我们的同时也在束缚我们我们的双手和创造力。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摒弃这些,条件的改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有利于我们的工具。
(三)勇气不可缺少
在众多成功学中,”勇气“也是经常被提及的,或许你认为这是陈词滥调,但它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人都知道勇气很重要,但真正能够有勇气去做的又有几个人呢?你有勇气去接一个棘手的任务,有勇气放弃安稳的工作去求一份挑战自己的工作吗?人往往就是在一次次有勇气的尝试中成长的,专注于做一件你想做的事,荣誉与赞美只是附带品。
(四)驱动力和投入
知识和创造的成果有点类似“复利”。假设两个人拥有一样的能力,其中一个人每天多干一些活,他将产出远多于另外一个人的成果。“你知道得越多,就学得越多;你学得越多,就做得越多;你做得越多,机会就越多。”我们要去做一件事,就要从心底里认同这件事是有价值的,这样才能够有足够的驱动力去一心一意的做这件事。我觉得所谓的自制力,所谓的自律大概就是有很强的驱动力,然后再心甘情愿地投入全部精力做这件事吧。一万小时定律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可能是有效的。
(五)关注外界有效信息
新的时代,信息爆炸式生长,并且以几何级别增长。在当今时代”开门迎客“要更优于”闭门造车“,牛顿曾经谦虚地说到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你不知道干什么有价值的事情,那么就去寻找一切可靠的信息吧。那些敞开了门干活的人和最终成就了大事的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你关上门多使劲地干也无济于事。反而,他们看起来干得有点不对劲—-也不是太不对劲,但足以不成气候。你做什么无关紧要,你要怎样做才是最关键的。
(六)学会与系统相处并利用系统提供的帮助
首先你要和环境和谐相处。好工匠不怨家伙式—— 一个有用之才与其工作的问题融洽相处,无论他得到什么,都将尽力而为争取最好的解决结果。如果你选择某些方面坚持自负,“我要按我的法子做这个”,你将在你整个的职业生涯中付出一定的代价。你需要减少那些阻碍你的力量。其次,你要利用系统的力量。海明曾对一个凡事都亲力亲为的年轻科学家说过“如果你用现在的方法,单枪匹马地干,你就只能原地踏步,不会有长进了。如果你能学会利用整个系统来工作,你就能走得更远。你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持。”不要总想着去改变环境和与系统为敌,不要因为离开了起点,就忘记了初心。如果你改变自己,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你就应该改变。
(七)做完一件事,要”推销“出去
一共有三件事你得去推销。你得学会写好写清楚以便人们愿意看;你必须学会发表相当正式的发言;你还必须学会作出非正式的谈话。我们有不少所谓的“后排科学家”。在一个会议上,他们更愿意闭口不谈。三星期后,决定也做完了,然后他们提交了一份报告,说了一通为什么你该如此这般一番。哎,太晚了。他们不愿站在一个炙手可热的会议的中央,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我们应该做这件事,为了这些原因„” 你必须掌控这种形式的交流以及准备发表演说。
在当今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再适用,人才遍地都是,不能再守株待兔式地觉得伯乐会发现你这匹千里马,因为这种机会基本是非常渺茫的,有才华的乔布斯也需要依靠游说与演讲来”推销“自己,何况我们普通人。
(八)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每个人就需要了解的就是自己,然而我们大部分人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理查德认为那些本已胜券在握的科学家最后未能成功的原因是:他们没做重要的问题;他们没能投入感情;他们不去试着把困难的事情转化成一些容易解决,但却仍然重要的问题。还有,他们老是给自己各种借口解释为什么没做成。他们老是归结为运气使然。我已经告诉你事情有多容易,更者我已经告诉你如何去改进。
(九)阅读不是靠读的量,而是读的方式
理查德举了例子:在贝尔实验室有个同事,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家伙。他老在图书馆里呆着,读所有的东西。如果你想要参考资料,你到他那里去,他就会告诉你所有的参考资料。但我在提出以上那些看法的同时,下这个结论:长此以往他不会有任何以他命名的成果。他现在已退休,成为了一个副教授。他是很有价值,我对此没有疑问。他写了一些不错的文章登在《物理评论》上,但他没有以他命名的成果,因为他读得太多。如果你成天研究别人怎么做的,你就会按别人的老路子思考。如果你想要有不同的新思维,你就得按那些创新的人的路子—-先把问题搞得相当清楚,然后不去看任何答案,直到你已经仔细地把如何做的过程考虑清楚,以及如何你只要稍微调整以下问题的角度。所以,是的,你需要保持状态,保持状态去搞清问题,而不是成天靠读书去找答案。阅读是搞清“怎么回事”以及“可能性”的必要手段,但靠阅读去寻找答案不是可取的有意义的研究的方法。
-
X3pro 谭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15 1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