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红楼梦》01
前言+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语村风尘怀闺秀
首先我觉得我得说说我对《红楼梦》的看法吧。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自小看电视剧看的,现在也不清楚自己看全没有;《水浒传》也是看电视剧看的,不过没看多少,看的最多的就是武松打虎的剧情,上学时都有这篇文章哩;《三国演义》就知道有那么几个人,知道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什么的,因为上学时课本里有,并没有再看过其他;至于《红楼梦》,我没看过书,也没有看过电视剧电影之类的,可以说我除了知道那几个主角外,基本没什么了解的,我记得上学考试的时候,就有关于《红楼梦》常识考题,我基本上都是略过的。所以,可想而知我对《红楼梦》是多么无感的。
上了大学后,室友里有个很喜欢《红楼梦》的,图书馆里关于它的基本都借来看过。受室友影响,我有时候会好奇地问一些里面的故事什么的,不过也是随意听听。
最近闲来无事,就想着买几本书消磨消磨时光,去微博搜索一些推荐书单,绝大数的都推荐了《红楼梦》,什么女性必读经典,什么人生必读书籍。我想,既然那么多人推荐,又是四大名著,经典应该是有其经典的理由吧,而且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总该做点什么吧。一直特立独行的猫在工作期间坚持写博客,现在已经成了畅销书作家,我想,我要学习她的坚持和毅力,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我相信坚持写作,坚持练习,即使是随意写,也会有帮助的。
好吧,有点扯远了,那接下来就回归正题吧。我真的要很严肃的说明,如果你看这篇文章,我并不能保证你能学到点什么,因为我也是第一次毫无基础地来读《红楼梦》,可能会有很多误解,如果你发现我的错误,我很希望你能告诉我,我会改正。
首先我会把看过的那些内容里面的一些人物关系进行简要说明;其次读《红楼梦》的一重要发现是我有好多不认识的字,所以我会把我不认识的字注明出来;还有,我会把里面的诗句摘录下来,也会把诗句产生的大概情景或者大致意思写下来当然。最后的话,我会随心情写点自己的感悟,真的是,随心情,哈哈。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本汉人,后来被俘,沦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也就是家奴。他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很受康熙皇帝宠信。在雍正初年,因为宫斗曹家被株连,家道中落。他在南京“锦衣纨绔”“饫甘餍肥”,13岁后迁至北京,晚年“举家食粥酒常赊”。生活由盛转衰,他奋而著文,“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旷世巨著。
二、认识的新字
霑 (zhan)第一声(原谅我还没学会拼音标注) 曹颙 (yong)第二声 曹頫 (fu)第三声 饫甘餍肥 (yu)第四声 (yan)第四声 锦衣纨袴 (wan )第二声 (ku)第四声 蓬牖茅椽 (you)第三声 (chuan)第二声 偈 (ji)第四声 阊门 (chang)第一声 澌 (si)第一声 北邙山 (mang)第二声 蹇 (jian)第三声 俦 (chou)第二声 奁 (lian)第二声 斝 (jia)第三声 稼穑 (se)第四声 鹑衣 (chun)第二声 笏 (hu)第四声 褡裢 (lian)第二声
三、人物简介
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甄士隐家境不算富贵,但也是吃穿不愁的。他性情恬淡,不追名逐利,乐于享受生活,把酒吟诗,但子嗣很少,只有一个三岁女儿英莲。
曹雪芹说: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湖州人,本是诗书仕宦之族,后来家道中落,他就准备上京求取功名。后来因为路费不够就暂居寺庙,因而认识了甄士隐。
“贾雨村”其实又作“假语村”,意在说明此为梦幻之事,用来提醒看书之人。
空空道人&跛足道人:这两个人的出现就使得《红楼梦》带有梦幻色彩。无论是出现在士隐的梦中还是和现实中相互对话,他们的出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有种先知的意味。
四、诗句摘录
①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因为女娲补天多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被丢弃在青埂峰下,整日哀叹。一日有一僧一道经过,对石头赞美一番,然后说应该在上面镌刻几个字然后让人带入红尘中走一遭,但没说是什么字什么地方就走了。然后很久后,空空道人经过青埂峰,就看见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上面记录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上面这诗句是写在石头上面的一偈。
②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空空道人被石头说服,然后把石头上的字抄写下来,曰作《石头记》,后来又改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雨宝鉴》,后来曹雪芹对它做了检阅修改,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上面就是这一绝。
③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句是甄士隐在梦中梦到一僧一道在谈论石头的事情,给士隐看了块美玉,上面镌着“通灵宝玉”,士隐正想细细看时,他们便过了一座大石牌坊,上面大书四字“太虚幻境”,上面这两句诗两边的对联。
④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梦醒后,士隐将梦已经忘却一半。然后士隐抱着女儿英莲去街前看热闹,那僧对士隐说英莲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希望士隐“舍我吧”,士隐十分气愤转身欲走,那僧就念了上面四句言词。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一僧一道也太奇怪了,说士隐的女儿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这可是甄士隐的独女,他估计得气坏了。然后我想,难道英莲就是林黛玉?然后看到后面,英莲就在元宵佳节走丢,不久后甄家就被火烧了。然后我就又回去读了这四句,原来那僧早就已经预知了后来要发生的事情了。
⑤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中秋佳节,贾雨村想着之前见到的甄家丫鬟对他两回头,认为对他有意,又正值中秋节,他就对月有怀,就吟了这五言一律。
⑥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是贾雨村在念完上面这一律后复念的两句。他将自己比作玉,希望得到能够欣赏的人,也就是他认为自己怀才,希望能得到有识之士的任用。
⑦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中秋佳节,甄士隐邀请贾雨村去家里吃饭,贾雨村喝得有点多,然后兴之所至,就坐了这一绝。
在吃饭时,甄士隐赞美贾雨村的才华,并帮助他给了他去京的路费,然后第二天贾雨村就上路进京了,也才有了后来贾雨村当上县太爷。
⑧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家被烧了之后就投奔岳父家,无奈岳父对其很不满。有日士隐拄拐到街前散心,遇到一跛足道人,口里念的就是这首《好了歌》。那道人还说,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然后士隐就说要将《好了歌》注解出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由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傻帽小,致使枷锁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注解完,就跟着道人飘飘去了,不回家了。
***************************************************** !答疑解惑
???我现在看的书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4年的第一版。在看第一回的时候,我有一个地方很不能理解。在中秋节甄士隐邀请贾雨村去他家吃饭时说: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居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
我疑惑的是为什么说是“芹意”,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而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我就想这是印刷问题呢还是曹雪芹自己不小心书写错误呢还是我自己理解错误?(该疑惑已解答)
???书中有句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我现在写的是团圆,但是书中其实不是写的“团圆”二字。我不认识团后面的那个字,它是一个“口”,里面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亦”下面是“木”,我用手机查,没找到这个字,我百度诗句,上面写的是“团圆”,而且“圆”繁体是“圓”,不知道是印刷错误还是什么原因,不能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