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拜占庭的沦陷(一)

今天下午空闲时读了《穆罕默德二世:拜占庭的沦陷》一章书籍,觉得其中有几处甚是有趣,便也在此贴出来,供同喜之人分享一二乐。 历史是最壮观最难得的一本故事集,当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位作者的想象力和构造力能够大过历史,这是无法否定的,尤其是看了关于拜占庭的篇章后,我再一次深深肯定了这个说法。 当时的君士坦丁十三世在发现了穆罕默德要攻打拜占庭的野心后惊慌失措,他深知当时拜占庭的现状和地位,也知城内的这些人完全抵抗不了城墙外那些庞大土耳其军队的力量。于是国王频繁地向罗马和威尼斯等国家请求支援,但他忘记了他所在的国家是个以名族和宗教问题聚集的国家,而且东派教会和西派教会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以至于久久得不到支援的回复。由此,身为希腊正教的首席牧师不得不承认罗马教皇是最高牧师,两个教会才决定要重新统一起来,来共同抵抗土耳其人。就这样,拜占庭向罗马表示了驯服,罗马答应了紧急援助的要求,调遣来了有装备和兵将的大战船,还有罗马教皇的使节。 有趣的主要是这个使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描述他的作用:“他乘坐一艘帆船,身负向西方两个教会宣布和解的神圣使命,而且,他要向全世界宣布,拜占庭的敌人就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敌人。” 到底是宗教信仰占据重要角色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和解还可以按照“承认高低”的方法来执行,罗马并不是不了解拜占庭的危急形势,却也是要借着这个形势来打压以往顽固的东正教,虽然说有种“落井下石”的意味。但是我相信罗马教皇为了这个高高在上的名头会自得地派出救兵去帮拜占庭一把,虽然说要冠以冠冕堂皇之名。 故事的情节就直接拉到12月圣索菲亚大教堂里面的弥撒中来了,君士坦丁以帝王的身份见证这两派的和解,还保证永不分裂。虔诚的赞美诗第一次同时用拉丁语和希腊语唱起,东西两派的宗教信仰终于联合一心,我相信这里君士坦丁的心里一定暂时为着城墙外的大批土耳其人松了口气。 还得补上一句的是历史上所有以理智来和解的事情都是转瞬即逝的。这句话是书上写的,所以我说君士坦丁是暂时松了口气,因为狂热盲目的信仰者轻而易举地毁掉了他们刚刚促成的和平,互相用激烈的言辞责骂起对方背叛了自己真正的信仰。到底是各位有信仰的人都是勇士,面对大敌当前也不愿屈服于别人,让这个城市又回到命运的玩弄中去。 同样有趣的还有穆罕默德,他尽其所能地去宣扬和平,还公开对真主、自己的教祖、众多天使和《古兰经》发誓说:“我将忠于和拜占庭皇帝签订的全部条约。”好玩的来了,这个刚承诺的男人同一时期跟旁边的国家签订了双方中立的协议,他要在3年内攻下拜占庭而不受任何干扰。所以一切计划引发战争的强权统治者都是一样的,在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活动之前都是大肆宣扬和平,把自己那种大无畏的英雄圣洁形象做好,再给世人一个武力的暴击。 穆罕默德当真置公理和条约不顾了,他无视掉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不再需要和平伪装,他让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建了一个要塞,彻底切断了拜占庭进入黑海到达自己粮仓的这条路线。 1452年8月,穆罕默德公布自己攻占拜占庭的计划。 1453年4月,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如潮水般涌向拜占庭城外。 在战争打响的同时,文中有一段话描述穆罕默德,“他的部下还没来得及把帅旗插到统帅部前,他就派人把专用于祈祷的地毯在地上铺好,面向麦加跪拜三叩首。他的身后,是数以万计的部下,所有的人都和穆罕默德一起,向着麦加跪拜,以同样的节奏和话语向真主祈求力量和胜利——这样的场面,真是无比壮观。”祷告完毕,穆罕默德就从谦卑的真主之仆变为了高傲的斗士,同时战鼓和军号都在宣布,攻占拜占庭的战争已经打响。 英雄到底不能全是英雄,穆罕默德的这个转变在意料之中,不过在那种场景下,同着他背后的军队一起将野心的责任光明正大地推给了信仰的真主,与拜占庭城内苦苦祷告祈求奇迹救兵出现的君士坦丁一干人相对比,倒是显现出了一种巨大的讽刺。同为信仰者,说不上谁更残忍,一个在祈求权利的胜利,一个在祈求权利的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