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琴漫谈
《乐记》有言: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也;唯君子为能知乐。音乐欣赏,因人而异。听古琴究竟是欣赏什么?不同的人对此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也决定了你能在古琴音乐中获得多少的审美愉悦,领略多少的审美价值。欣赏角度的不同也会决定你能在古琴的世界里看到多少的风景,采撷到多少的艺术之果。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测试一下你的琴商有多高,是赏琴中的君子还是众庶。
在当今大部分的古琴艺人与古琴爱好者中,对古琴的欣赏大致会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欣赏音色
我相信很多的琴友喜欢古琴,开始都是被古琴的音色迷上的,笔者也不例外。古琴的音色深沉悠远、古色古香,灵性十足。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古琴少了点人间的烟火气,多了份空灵出尘的气质。寂静中一声低沉的滑音,像是来自远古的叹息,能把人带入远离尘嚣的意境中去。泛音变化无穷,似钟磬悠扬。一旦你喜欢上这种音色,你就会迷上古琴,从此爱不释手。
二、欣赏韵味
喜欢古琴的音色,只是欣赏古琴的第一步,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那么你对古琴的欣赏只是浮光掠影,基本上还没入门。当接触时间长了,有的人开始欣赏古琴的韵味,这算是初步入门了。古琴的韵味大致可分为下面三种:
第一是发音的取音方式加上左右手丰富的修饰手法所体现出来的声音效果,千变万化、律动无穷,笔者称这种韵味叫“音韵”。这种音韵是许多古琴流派互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比如山东诸城派与江苏虞山派的取音与吟猱就大为不同。诸城派取音较重,开合较大;而虞山派的取音相对来说较轻,吟猱也比较舒缓。
第二种是音乐的旋律结合具体的左右手的吟猱绰注、轻重缓急形成特定的韵味。这种由具体旋律进行所呈现的韵味,笔者称之为曲韵。曲韵的形成主要在于作曲者本人的审美与表达习惯,还有在流传过程中受地域、语言之类的因素影响。琴人们常说的吴声清婉、蜀音嗓急,也是这种曲韵的体现,也可称之为风格。
第三种是音乐的整体在完成之后,在一定层次上,所体现出来的神采与旨趣。或曰象外之致、言外之趣,让人流连忘返,涵味不尽。笔者称这种韵味叫神韵,这是音乐的灵魂所在,也是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一首琴曲,所达到的层次越高,其神韵就越能彰显,反之则神韵越少。以至于平庸。
以上三种韵味,大部分琴人留意的,或是津津乐道欣赏的是前两种。对于第三种神韵,则很少关注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就没有这种概念。这需要的一定的音乐素养与文化素养为支撑,才能逐渐领略其中的美妙。
三、欣赏情趣
抒情是音乐的一个主要表现功能,古人云: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古琴也不例外。历代流传的琴曲中,记录了古代众多先贤们的喜怒哀乐,有离愁羁旅、春秋悲情,或明月相思、送君千里,亦或是隐逸超脱、渔樵至乐。如《平沙落雁》之哀婉,《阳关三叠》之伤怀,《归去来辞》之怡然,《酒狂》之苦闷等等,通过对这些琴曲的欣赏,我们能跨越时空,与古贤们产生精神上的共振,同喜同悲,从而获得至高的审美愉悦。
这种音乐的感情表达,我们一般称之为音乐的情趣。对于不同性格的人来说,其对琴曲情趣的欣赏也是各有千秋。但总的趋势是婉约的更容易打动人,为大多数琴友喜欢。而情味淡禅味浓的曲子,喜欢的人相对较少。
四、欣赏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境界是一件艺术作品最高的判断标准,也是众多艺术家们最高的艺术追求。一件艺术品若达不到一定的艺术境界,肯定不是好作品;一个艺术家若没有一定的精神境界,肯定搞不出来完美的佳作。作为雅乐的古琴更是如此,一首琴曲的水平高低,最终应从境界上判断。一个不会懂得从境界上欣赏或衡量琴曲的人,其赏琴终究只能是雾里看花,仅得其表。
那么什么是境界呢?这个命题较难言说,笔者只能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所谓境界,本人的理解就是个体生命对世俗生活与物质层面超越的程度,这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所能抵达的高度。投射到艺术作品中,就是一件作品的艺术境界。其对世俗与物质超越的愈多,艺术境界就越高、越广大,精神能量越强大,对欣赏者的审美价值就越高。
当欣赏者能真正进入那些崇高的艺术作品之中,其会将你带入到作者本人的生命境界中,从而使欣赏者获得对生命的更高体悟,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层次,使审美愉悦进入一个更高的层级之中,以至于忘我。这时对艺术的欣赏已从审美跃入到观照,琴曲背后的大门已向欣赏者敞开,艺由术而入道。
孔子当年闻韶乐会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正是对这种大雅之乐的由衷赞叹。“尽善尽美”、“闻弦歌而知雅意”、“高山流水”、“鸣琴而治”,传统文化中这些对音乐境界至高的礼赞,多么的令人神往与期待。音乐的高雅境界如此迷人,倘若不懂欣赏,真是一件遗憾的事。
就琴曲而言,其境界大致可分为人境、天境、化境三个层次。人境主要是对世俗情怀的描摹写照,对人生喜怒哀乐的表达。比如《秋风词》、《阳关三叠》、《忆故人》之类。天境则是乐曲表达生命超脱埃尘之上的生命感悟。这类乐曲已摆脱了一定的世俗人情,比如《列子御风》、《渔樵问答》、《遁世操》、《龙翔操》、《秋水》之类的曲子。
化境也可称为神境,其是对更高一层生命境界的呈现,音乐远离世情、天人合一,平和静穆、幽深无际,是真正的大雅之乐。比如《神人畅》、《逍遥游》、《凤翔千仞》、《远游》、《崆峒问道》之类。这类琴曲基本上都是道家音乐,是道家生命观、宇宙观在古琴上的直接体现。一曲听罢,物我相忘;善哉妙乐,可为不朽。
这三类境界的琴曲当中,都有相当动听且意味隽永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引导我们的心灵归于尽美尽善的境地。所以伟大的先贤孔子才会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琴到此,方知琴境之广大,非限于美,真、善亦在其中,吾人习之听之,自当永以为宝。是故君子无故不撤琴瑟,所言非虚。
综合以上所言,可以说赏琴仅停留在音色与音韵层面的,仅仅是过客而已,虽然听琴,但在门外。上升到曲韵与情趣方面的,算是登堂入门的古琴爱好者,亦能感受音乐的芬芳。能领略到神韵、感悟到内涵境界的才能明白音乐的真谛与古琴的价值所在,才能进入古琴背后那宏大幽深的意象空间。如此弹琴弘道、修己利人,人琴合一、完美人生。当然对于个人来说,只要能喜欢就好,开心最重要。喜欢到哪个层次,就看其本愿与缘分了。
在当今大部分的古琴艺人与古琴爱好者中,对古琴的欣赏大致会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欣赏音色
我相信很多的琴友喜欢古琴,开始都是被古琴的音色迷上的,笔者也不例外。古琴的音色深沉悠远、古色古香,灵性十足。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古琴少了点人间的烟火气,多了份空灵出尘的气质。寂静中一声低沉的滑音,像是来自远古的叹息,能把人带入远离尘嚣的意境中去。泛音变化无穷,似钟磬悠扬。一旦你喜欢上这种音色,你就会迷上古琴,从此爱不释手。
二、欣赏韵味
喜欢古琴的音色,只是欣赏古琴的第一步,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那么你对古琴的欣赏只是浮光掠影,基本上还没入门。当接触时间长了,有的人开始欣赏古琴的韵味,这算是初步入门了。古琴的韵味大致可分为下面三种:
第一是发音的取音方式加上左右手丰富的修饰手法所体现出来的声音效果,千变万化、律动无穷,笔者称这种韵味叫“音韵”。这种音韵是许多古琴流派互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比如山东诸城派与江苏虞山派的取音与吟猱就大为不同。诸城派取音较重,开合较大;而虞山派的取音相对来说较轻,吟猱也比较舒缓。
第二种是音乐的旋律结合具体的左右手的吟猱绰注、轻重缓急形成特定的韵味。这种由具体旋律进行所呈现的韵味,笔者称之为曲韵。曲韵的形成主要在于作曲者本人的审美与表达习惯,还有在流传过程中受地域、语言之类的因素影响。琴人们常说的吴声清婉、蜀音嗓急,也是这种曲韵的体现,也可称之为风格。
第三种是音乐的整体在完成之后,在一定层次上,所体现出来的神采与旨趣。或曰象外之致、言外之趣,让人流连忘返,涵味不尽。笔者称这种韵味叫神韵,这是音乐的灵魂所在,也是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一首琴曲,所达到的层次越高,其神韵就越能彰显,反之则神韵越少。以至于平庸。
以上三种韵味,大部分琴人留意的,或是津津乐道欣赏的是前两种。对于第三种神韵,则很少关注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就没有这种概念。这需要的一定的音乐素养与文化素养为支撑,才能逐渐领略其中的美妙。
三、欣赏情趣
抒情是音乐的一个主要表现功能,古人云: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古琴也不例外。历代流传的琴曲中,记录了古代众多先贤们的喜怒哀乐,有离愁羁旅、春秋悲情,或明月相思、送君千里,亦或是隐逸超脱、渔樵至乐。如《平沙落雁》之哀婉,《阳关三叠》之伤怀,《归去来辞》之怡然,《酒狂》之苦闷等等,通过对这些琴曲的欣赏,我们能跨越时空,与古贤们产生精神上的共振,同喜同悲,从而获得至高的审美愉悦。
这种音乐的感情表达,我们一般称之为音乐的情趣。对于不同性格的人来说,其对琴曲情趣的欣赏也是各有千秋。但总的趋势是婉约的更容易打动人,为大多数琴友喜欢。而情味淡禅味浓的曲子,喜欢的人相对较少。
四、欣赏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境界是一件艺术作品最高的判断标准,也是众多艺术家们最高的艺术追求。一件艺术品若达不到一定的艺术境界,肯定不是好作品;一个艺术家若没有一定的精神境界,肯定搞不出来完美的佳作。作为雅乐的古琴更是如此,一首琴曲的水平高低,最终应从境界上判断。一个不会懂得从境界上欣赏或衡量琴曲的人,其赏琴终究只能是雾里看花,仅得其表。
那么什么是境界呢?这个命题较难言说,笔者只能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所谓境界,本人的理解就是个体生命对世俗生活与物质层面超越的程度,这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所能抵达的高度。投射到艺术作品中,就是一件作品的艺术境界。其对世俗与物质超越的愈多,艺术境界就越高、越广大,精神能量越强大,对欣赏者的审美价值就越高。
当欣赏者能真正进入那些崇高的艺术作品之中,其会将你带入到作者本人的生命境界中,从而使欣赏者获得对生命的更高体悟,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层次,使审美愉悦进入一个更高的层级之中,以至于忘我。这时对艺术的欣赏已从审美跃入到观照,琴曲背后的大门已向欣赏者敞开,艺由术而入道。
孔子当年闻韶乐会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正是对这种大雅之乐的由衷赞叹。“尽善尽美”、“闻弦歌而知雅意”、“高山流水”、“鸣琴而治”,传统文化中这些对音乐境界至高的礼赞,多么的令人神往与期待。音乐的高雅境界如此迷人,倘若不懂欣赏,真是一件遗憾的事。
就琴曲而言,其境界大致可分为人境、天境、化境三个层次。人境主要是对世俗情怀的描摹写照,对人生喜怒哀乐的表达。比如《秋风词》、《阳关三叠》、《忆故人》之类。天境则是乐曲表达生命超脱埃尘之上的生命感悟。这类乐曲已摆脱了一定的世俗人情,比如《列子御风》、《渔樵问答》、《遁世操》、《龙翔操》、《秋水》之类的曲子。
化境也可称为神境,其是对更高一层生命境界的呈现,音乐远离世情、天人合一,平和静穆、幽深无际,是真正的大雅之乐。比如《神人畅》、《逍遥游》、《凤翔千仞》、《远游》、《崆峒问道》之类。这类琴曲基本上都是道家音乐,是道家生命观、宇宙观在古琴上的直接体现。一曲听罢,物我相忘;善哉妙乐,可为不朽。
这三类境界的琴曲当中,都有相当动听且意味隽永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引导我们的心灵归于尽美尽善的境地。所以伟大的先贤孔子才会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琴到此,方知琴境之广大,非限于美,真、善亦在其中,吾人习之听之,自当永以为宝。是故君子无故不撤琴瑟,所言非虚。
综合以上所言,可以说赏琴仅停留在音色与音韵层面的,仅仅是过客而已,虽然听琴,但在门外。上升到曲韵与情趣方面的,算是登堂入门的古琴爱好者,亦能感受音乐的芬芳。能领略到神韵、感悟到内涵境界的才能明白音乐的真谛与古琴的价值所在,才能进入古琴背后那宏大幽深的意象空间。如此弹琴弘道、修己利人,人琴合一、完美人生。当然对于个人来说,只要能喜欢就好,开心最重要。喜欢到哪个层次,就看其本愿与缘分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