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常吃的那款辣条叫怡冠园
第一次了解认识到怡冠园,应该是在2017年12月份,也就是刚到长沙的时候。恩,做辣条的,恩,好像没听过这个品牌。看着柜台上琳琅满目的辣条品种,也只是觉得每个品牌的辣条种类好像都差不多,好像认识,又好像不认识。大概是可能在哪里吃过一两次类似的吧,我想。直到我真正地品尝到其中的一款辣条,内心的震惊才缓缓涌现。并不是太难吃亦或是太好吃。而是,太熟悉了。
没错,太熟悉了,真的太熟悉了。无论是口感上还是嗅觉上都在诚诚恳恳地提醒着我,没错,这就是我大学钟爱了四年的那个辣条。何以换了个地方我竟完全不认识了呢?再仔细看去,怡冠园品牌,蒜蓉辣条,却还是一片空白的记忆。即使再怎么努力地回想,好像也完全不记得了或者说我从来没记得过呢。记忆中,大学楼下的小超市的最后一排柜台上,这款辣条就一直安安静静地挂在中间那个位置。每次想吃辣条的时候也是直接冲进去拿几包就走,然后撕开一个小口,将豆条一根根挤出来,慢慢撕咬,如若是好友在旁,一番分享也是亦所难免。超市,后面,柜台中间,红色包装,豆条状。没错,这就是我对这款辣条的固有记忆,仿佛成为了一种习惯,我竟从来没有真正记得过这个品牌亦或是它的品名。我又仔细回想过这从小到大吃过的辣条,却发现真正记得的好像也就只有卫龙这一个超级品牌。其余大多都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包装,形状的大概记忆了。真是奇怪啊~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记得用着的手机品牌,甚至知道他们大多数的型号;记得穿着的衣服品牌,甚至记得一些爆款的畅销系列;也记得喝过的饮料品牌而不仅仅是果汁汽水之类的大概。对于我真正吃了10多年的辣条,却是这样熟悉而陌生。如果不是我现在正在辣条这个行业从事工作,可能现在都不会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打心底对辣条本身的轻视吧。辣条从诞生以来,长时间就是被打着垃圾食品,不卫生的标签。所以当在购买辣条的时候,常常并没有人关注这个品牌。因为大多数第一感觉反正好吃就行,辣条品牌什么的哪管那么多,反正都不卫生。这是一种固有思想,潜藏在内心深处对辣条的一种轻视。所以往往对辣条,都只记住了那种味道,包装或者颜色。对于至关重要的品牌品名反而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心态上大致与老太太逛地摊货差不多吧,经济划算就行,有啥牌子呢。
随着卫龙的崛起,真正成为了辣条行业的超级品牌,辣条这个食品也在慢慢的被大众所接受。不卫生,垃圾零食的标签也在慢慢改变。总有一天,大家会像我一样记得他们吃的是怡冠园的蒜蓉豆条,而不是大学超市后排柜台里面的红色包装豆条。
没错,太熟悉了,真的太熟悉了。无论是口感上还是嗅觉上都在诚诚恳恳地提醒着我,没错,这就是我大学钟爱了四年的那个辣条。何以换了个地方我竟完全不认识了呢?再仔细看去,怡冠园品牌,蒜蓉辣条,却还是一片空白的记忆。即使再怎么努力地回想,好像也完全不记得了或者说我从来没记得过呢。记忆中,大学楼下的小超市的最后一排柜台上,这款辣条就一直安安静静地挂在中间那个位置。每次想吃辣条的时候也是直接冲进去拿几包就走,然后撕开一个小口,将豆条一根根挤出来,慢慢撕咬,如若是好友在旁,一番分享也是亦所难免。超市,后面,柜台中间,红色包装,豆条状。没错,这就是我对这款辣条的固有记忆,仿佛成为了一种习惯,我竟从来没有真正记得过这个品牌亦或是它的品名。我又仔细回想过这从小到大吃过的辣条,却发现真正记得的好像也就只有卫龙这一个超级品牌。其余大多都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包装,形状的大概记忆了。真是奇怪啊~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记得用着的手机品牌,甚至知道他们大多数的型号;记得穿着的衣服品牌,甚至记得一些爆款的畅销系列;也记得喝过的饮料品牌而不仅仅是果汁汽水之类的大概。对于我真正吃了10多年的辣条,却是这样熟悉而陌生。如果不是我现在正在辣条这个行业从事工作,可能现在都不会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打心底对辣条本身的轻视吧。辣条从诞生以来,长时间就是被打着垃圾食品,不卫生的标签。所以当在购买辣条的时候,常常并没有人关注这个品牌。因为大多数第一感觉反正好吃就行,辣条品牌什么的哪管那么多,反正都不卫生。这是一种固有思想,潜藏在内心深处对辣条的一种轻视。所以往往对辣条,都只记住了那种味道,包装或者颜色。对于至关重要的品牌品名反而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心态上大致与老太太逛地摊货差不多吧,经济划算就行,有啥牌子呢。
随着卫龙的崛起,真正成为了辣条行业的超级品牌,辣条这个食品也在慢慢的被大众所接受。不卫生,垃圾零食的标签也在慢慢改变。总有一天,大家会像我一样记得他们吃的是怡冠园的蒜蓉豆条,而不是大学超市后排柜台里面的红色包装豆条。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