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No.5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4
第二部分 经典—— 音乐与舞蹈:自由之声
在现代主义所涉及的领域中,音乐是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大量先锋派音乐如今依然曲高和寡,虽然这些音乐创新者在文明国度的大型音乐厅里表演时,最多也不过是得到象征性的认可。19世界的音乐界就曾见证过固执己见的观众和善辩的音乐评论家之间的争议,当时最负盛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极度憎恶现代人、现代性,更别说现代主义者了。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很大程度上混杂着一种伪中世纪风情,正好契合了他声称与生俱来的德国文化的优越性。
※ 现代主义者:先行者
△ 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德彪西一生都在同两个对手做斗争:巴黎艺术学院和理查德·瓦格纳。“对我来说,音乐始于语言无能为力的地方。音乐是为了抒发不可以表达的感情。音乐从虚无中浮现,又退入虚无中...“他最强调的就是真实,作曲家创作时的真实感受以及在曲子中传达给听众们的真实。他成为声音本身的解放者。
△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马勒推行最严格的标准,维持了维也纳作为世界级格局城市应用的高品位,他谱写的管弦乐规模之宏大,篇幅之长,都将他标榜成为新时代音乐的拥护者,为了完成伟大的曲目,他狂热地使用大量罕见的乐器,以求其搜索那些从未被人探讨过的宗教音乐。“说起来,一个人不过是宇宙中用来演奏的乐器而已。”
※ 现代主义者:阿诺德·勋伯格
△ 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
他创作的曲目都是出自内心最忠实的想法和不可抑制的灵感,其激进的作品用到了他所谓的“解放不和谐音”,即《第二弦乐四重奏》,一部离经叛道到惊世骇俗的作品。
※ 现代主义者:斯特拉文斯基
△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
早期芭蕾舞音乐《火鸟》、《皮德鲁卡什》因其光彩、活力和前所未有的新颖性而广受欢迎,斯特拉文斯基迅速且毫无争议地从底层变为大师。
《春之祭》凭借令人心惊的配乐和因作曲家奇妙的白日梦而诞生的起源,成为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

※ 小巨人们
△ 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èse,1883-1965),法裔美国作曲家,二十世纪著名的先锋派作曲家,在序列音乐,噪音音乐,电子音乐和微分音的运用上都有很大贡献,大大开发了音乐的表现力,被尊为“电子音乐之父”。
瓦雷兹将技术移植到音乐的最为人知的作品,是1921年完成的管弦乐曲《阿美利加》。他后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强烈地突出了打击乐器的作用(《电离》)。他最著名的“解放声音”的口号启发了许多革新者的思想。
△ 约翰·米尔顿·凯奇(John Milton Cage Jr.,1912-1992),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从1950年起,他的名声和影响波及全世界,他的演讲、论文集以一个意味深长的书名《无言》出版问世,从此确立了他作为当代一位主要的音乐理论家和美学思考家的地位。作为“机遇”(chance)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他曾深受远东哲学、美学、尤其是佛学禅宗和中国《易经》的影响。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激进分子,他在言行上的极端主义显示出一些反叛者打算通过何等激烈的风格来反对传统音乐。约翰·凯奇的作品内容丰富且想象天马行空,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的风格新颖,他最大胆的乐曲就是《四分三十三秒》(前所未有的无声音乐)。
※ 巴兰钦时代
△ 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1904—1983年),美国舞蹈家、编导。一生编排了包括《堂吉诃德》(1965年)等芭蕾舞全剧在内的200多部芭蕾舞,执导多部歌剧、音乐剧、电影的芭蕾布景。在为音乐剧《保持警惕》(On Your Toes)(1936年)创作的《十号大街上的杀戮》中,舞蹈首次成为音乐剧叙事的一部分。
在长久的芭蕾文化历史中,从未有人像巴兰钦这样对形体的要求如此严苛,他更中意理性的编舞风格,情欲冲动被掩盖在精湛的专业技能之下涌动不休,虽然没有廉价的感情爆发或哀婉,却让舞者和观赏者都能得到深沉的满足感。
《众神领袖阿波罗》这部作品经受住了时间和变换无常的新潮流的考验,因其简介和宁静,与传统嘈杂和流光溢彩的芭蕾舞曲截然不同,大胆表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形象。

他与美国现代舞蹈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玛莎·葛兰姆的作品之间的反差如此惊人,以至于形成现代主义舞蹈两个不同来源:现代芭蕾和现代舞蹈。葛兰姆的作品非常感性,并赋予宏大的主题——关于西部、关于宗教、关于生死、关于女人——每次她都凭借最少的舞台背景和服装道具,将及其精湛的舞蹈呈现给观众。
第二部分 经典—— 建筑与设计:机械,人类社会的新来客
※ “没有什么比建筑更重要”
第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经典之作出现之前,半官方的沙龙确立了久负盛名的建筑原则——对哥特风格敬畏钟爱。现代主义者急于创造新的风格,大胆从各种来源汲取灵感。赖特在水牛城建造的达尔文·马丁家宅(1904)采用面向户外开放式建筑设计...大胆地违背了主流审美观,可算作惊人的创新之作。
激进的建筑师不但攻击艰辛总结出来的建筑准则,还推崇无人知晓更无人喜爱的新建筑材料,对于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风格毫无敬意。
未来主义者的纲领性文件中,充满了从蔑视流行品位出发,对建筑学重新思考的要求;“那曾经代表了帝王般尊严、神权以及神秘主义,宏大、繁复、永恒的建筑,如今已经毫无用处。”对于传统审美判断尤其忽视的方面,要扩展美的定义;要认识到现代生活中压倒一切的力量,如快速地运动、日益扩展的世俗化,以及当代对体育锻炼的要求;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要压倒静止的实体;这些原则都需要在建筑中体现出来。
到19世界50年代,“真实”和“简约”已经大致框定了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今后的主流观点。所谓“真实”,要求的是直接采用可行的建材;“简约”即去掉浮华的装饰,但如果顾客坚持要求,建筑师们也无能为力。
※ “房子就是让人生活在其中的机器”
△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工艺美术运动美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 。赖特师从摩天大楼之父、芝加哥学派(建筑)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后自立门户成为著名建筑学派“田园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并称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赖特在《机器的艺术和工艺》一文中说“机器是艺术和工艺的唯一前途之所系”,柯布西耶则极端的说“房子就是让人生活在其中的机器。”赖特则相对中立的提出“有机”这个词,认为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中,所有部分均能和谐共存,包括其家具陈设,构思一座建筑,需要从内心出发,由内而外。
赖特在20世纪头十年设计的“草原之风”住宅大受欢迎,主要客户都是些权贵。到了晚年,他设计了一些列“美国风”式房屋,这种有效而简洁的房屋可供中等收入的客户生活。他是一个和其他所有现代主义者都合不来并以此为乐的现代主义者。

△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德国建筑师,也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的建筑理念已经扬名全世界。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少即多”既表达了要消灭浮华的装饰和繁缛的细节,也表明他重视建筑工程中机器设备取代人力的用途。他设计的作品中彼此的相似,表明他有意实现在建筑上体现柏拉图式永恒的、恒古不变的原则,以及放之天下皆准的真理。
他创立的德意志工艺联盟希望,当美、实用性和技能相遇时,不会互相摩擦,反而会产生精妙而和谐的共鸣。他设计的图根德哈特家族设计住宅和巴塞罗那德国馆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建筑物本身就是让人观赏的景观。“
△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
在《走向新建筑》中,柯布西耶认为许多建筑师对技术故意视而不见,“今日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工人都没有为他们量体裁衣设计的住宅...”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为穷人和中下阶层绘制房屋设计图,他认为现代城市需要摆脱好大空间布置的私人住宅风格,并且将不同功能的空间做彻底的分割(如散步的区、驾车区、空港区和居民区),这一理念产生的结果就是“居住单元”。

※ “优美的比例与可行的简洁”
20世纪中期开始,国际主义风格日益主宰美国大城市和其它地方的办公室大楼建筑设计,以至于连其他支持现代主义的人也觉得镶玻璃的摩天大楼千楼一面,是没有灵魂的怪物。国际主义风格的创始人中最令人难忘的,无疑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

※ “希特勒是我最好的朋友”
从20年到早期到4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运动的中心已经从巴黎、伦敦和柏林移往纽约和芝加哥。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重新聚首的包豪斯旧人们已经济济一堂了,这是美国慷慨接纳激进建筑师获得的最大收获之一,以至于纽约艺术学院的院长有句口头禅:“希特勒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摇树,我接苹果。”
美国(没有传统、没有高雅文化)给这些来客们的机会之广阔,是许多欧洲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作为哈佛建筑系主席的格罗皮乌斯,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他兼容了两个争执不下的现代主义理想,即个人风格和分工协作。现代主义建筑同数十年来其无情抨击的学院派历史风格建筑之间的截然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个人主义风格。

※ “美只待我们去发现”
和诗歌或绘画这类艺术相比,建筑和设计对于日常生活和大众的审美选择影像更深。因此致力于升华大众艺术品鉴赏力的团体就不可能回避消费者取向的商业问题。反对现代主义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很多包豪斯的设计比时代领先了约70年,更不用说观念。1852年,美国雕刻家霍拉肖·格里诺西写道:“多余的必须割弃,浮华的必须抛下,本质也必须精炼到无可简化,那时我们就会发现,无论结构如何,美只待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