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类简史》
很引人深思的一本书。
采集社会人类和其它动物没什么不同。
认知革命之后,人类有了共同的想象。这些共同的想象可以让更多的人类凝聚起来。比如“钱“这种想象。以前总有疑惑,为什么人人都爱钱。现在想通了,是因为人人都爱,它才称为钱,人人都想要是钱的属性。人类发展中,需要一种东西,这种东西不需要什么实用价值,但人人都信任它可以换取有实用价值的事物。可以试想下,如果有一天人人都不爱钱了,那么就很难用钱去和别人换东西了,那么钱就成为了废纸,钱就不能称为”钱“了。钱也是想象的概念,只要人人爱(信任它可以换到别的东西)就可以,而载体可以多种多样,如黄金银锭美元银行里的数字支付宝等。其它动物的合作是基于生物基因的天生的,因此它们的合作范围有局限性,例如猩猩,蜜蜂的种群大小总有限制等,而现在人类的合作是基于各种想象,国家,民族,宗教等,这些共同想象使人类在地球各地都能相互理解联系合作。
农业革命之后,食物变充足,人类基因拷贝数急剧增加。从生物学来看,这代表的是物种的优胜。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被人类驯化的猪,数量也远超以前。但他们在农场没有了它们祖先的自由,任人宰割。人类自己也一样,可自由支配时间减少了。猪变多了,但平均下来,每只猪变不快乐了。人呢?
科技革命以后,很多古代神话里的神仙才能做到的事,人类做到了,人越来越像神了。人类现在还想要什么?无限的生命?永远的快乐?如果人类科学家真的解决了衰老问题,摸透了大脑机制,改造出了永远开心的长生不老机体(书中称为神人),但这种机体不能叫做人类了,毕竟人类的基本属性是会感受悲欢离合,会体验青年中年老年和死亡不是吗。到那时候,会有多少人选择成为神呢?人类会因此而灭绝吗?
很引人深思的一本书。
文摘:
1.随着时间过去,国家和市场的权力不断扩大,也不断削弱家庭和社群过去对成员的紧密连接。国家开始派出警察,制止家族里的私刑,改用法院判决取代。市场也派出小贩和商人,让各地悠久的传统逐渐消失,只剩下不断汰换的流行商业文化。但光是这样还不够。为了真正打破家庭和社群的力量,他们还需要找到内应、从内部击破。 于是,国家与市场找上家庭和社群的各个成员,开出了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他们说:“做自己吧!想娶想嫁都随你的意,别管父母准不准。想挑什么工作都可以,别担心什么大家长说的话。想住哪就住哪,就算没办法每周和家人吃上一次饭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不用再依赖家庭或社群了。我们,也就是国家和市场,让我们来照顾你吧。我们会给你食物、住房、教育、保健、福利和就业机会。我们也会给你退休金、保险和保障。”
2.1847年,英国各家火车业者齐聚一堂,研拟同意统一协调所有火车时刻表,一概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时间为准,而不再遵循利物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或任何其他城市的当地时间。在火车业者开了头之后,越来越多机构跟进这股风潮。最后在1880年,英国政府迈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步,立法规定全英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是史上第一次有国家采取了全国统一的时刻表,要求人民依据人工的时钟来过生活,而不是依据当地的日升日落周期有所调整。
3.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威风八面的时候,荷兰的西印度公司(WIC)也在大西洋大展身手。为了掌控哈德孙河这个重要商业通道,西印度公司在河口的一座小岛上开拓了一个殖民地,名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这个殖民地不断遭受美国原住民威胁,英国人也多次入侵,最后在1664年落入英国手中。英国人将这个城市改名“纽约”(New York,即“新约克”,约克为英国郡名)。当时西印度公司曾在殖民地筑起一道墙,用来抵御英国人和美国原住民,这道墙的位置现在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街道:华尔街(Wall Street,直译为“墙街”)。
4.至于第一个成为“现代人”的,其实是意大利水手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他曾在1499~1504年多次航行前往美洲。而在1502~1504年间,欧洲有两篇描述这些航程的文章发表,一般人们相信就出于韦斯普奇之手。这两篇文章提出,哥伦布发现的小岛旁边应该不是东亚,而是一整个大陆,而且不管是《圣经》、过去的地理学者或是当时的欧洲人,在先前都不知道这块大陆的存在。1507年,地图绘制大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相信了这种说法,出版了新版的世界地图。于是,这片西班牙船队向西航行所碰上的土地,终于首次以一块独立大陆的姿态出现在地图上。既然要画,瓦尔德泽米勒就得给它取个名字,但他误以为发现美洲的人是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因此为了向他致敬,这片大陆就被命名为“America”(美洲)。
5.1492年10月12日大约凌晨2点,哥伦布一行人与这片未知大陆有了第一次接触。皮塔号(Pinta)的瞭望手胡安·罗德里格斯·贝尔梅霍(Juan Rodriguez Bermejo)从桅杆上看到了现在的巴哈马群岛,高呼着:“有陆地!有陆地!”哥伦布当时相信这个小岛就位于东亚海外,属于“Indies”(印度地方,包含今日印度、中南半岛及东印度群岛等地),所以他把当地人称为“Indians”(这正是美国原住民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原因)。
6.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规模变得更大、更复杂,而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也更为细致完整。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就是这样,让数百万计的陌生人能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合作无间。这种人造的直觉就是“文化”。
采集社会人类和其它动物没什么不同。
认知革命之后,人类有了共同的想象。这些共同的想象可以让更多的人类凝聚起来。比如“钱“这种想象。以前总有疑惑,为什么人人都爱钱。现在想通了,是因为人人都爱,它才称为钱,人人都想要是钱的属性。人类发展中,需要一种东西,这种东西不需要什么实用价值,但人人都信任它可以换取有实用价值的事物。可以试想下,如果有一天人人都不爱钱了,那么就很难用钱去和别人换东西了,那么钱就成为了废纸,钱就不能称为”钱“了。钱也是想象的概念,只要人人爱(信任它可以换到别的东西)就可以,而载体可以多种多样,如黄金银锭美元银行里的数字支付宝等。其它动物的合作是基于生物基因的天生的,因此它们的合作范围有局限性,例如猩猩,蜜蜂的种群大小总有限制等,而现在人类的合作是基于各种想象,国家,民族,宗教等,这些共同想象使人类在地球各地都能相互理解联系合作。
农业革命之后,食物变充足,人类基因拷贝数急剧增加。从生物学来看,这代表的是物种的优胜。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被人类驯化的猪,数量也远超以前。但他们在农场没有了它们祖先的自由,任人宰割。人类自己也一样,可自由支配时间减少了。猪变多了,但平均下来,每只猪变不快乐了。人呢?
科技革命以后,很多古代神话里的神仙才能做到的事,人类做到了,人越来越像神了。人类现在还想要什么?无限的生命?永远的快乐?如果人类科学家真的解决了衰老问题,摸透了大脑机制,改造出了永远开心的长生不老机体(书中称为神人),但这种机体不能叫做人类了,毕竟人类的基本属性是会感受悲欢离合,会体验青年中年老年和死亡不是吗。到那时候,会有多少人选择成为神呢?人类会因此而灭绝吗?
很引人深思的一本书。
文摘:
1.随着时间过去,国家和市场的权力不断扩大,也不断削弱家庭和社群过去对成员的紧密连接。国家开始派出警察,制止家族里的私刑,改用法院判决取代。市场也派出小贩和商人,让各地悠久的传统逐渐消失,只剩下不断汰换的流行商业文化。但光是这样还不够。为了真正打破家庭和社群的力量,他们还需要找到内应、从内部击破。 于是,国家与市场找上家庭和社群的各个成员,开出了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他们说:“做自己吧!想娶想嫁都随你的意,别管父母准不准。想挑什么工作都可以,别担心什么大家长说的话。想住哪就住哪,就算没办法每周和家人吃上一次饭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不用再依赖家庭或社群了。我们,也就是国家和市场,让我们来照顾你吧。我们会给你食物、住房、教育、保健、福利和就业机会。我们也会给你退休金、保险和保障。”
2.1847年,英国各家火车业者齐聚一堂,研拟同意统一协调所有火车时刻表,一概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时间为准,而不再遵循利物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或任何其他城市的当地时间。在火车业者开了头之后,越来越多机构跟进这股风潮。最后在1880年,英国政府迈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步,立法规定全英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是史上第一次有国家采取了全国统一的时刻表,要求人民依据人工的时钟来过生活,而不是依据当地的日升日落周期有所调整。
3.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威风八面的时候,荷兰的西印度公司(WIC)也在大西洋大展身手。为了掌控哈德孙河这个重要商业通道,西印度公司在河口的一座小岛上开拓了一个殖民地,名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这个殖民地不断遭受美国原住民威胁,英国人也多次入侵,最后在1664年落入英国手中。英国人将这个城市改名“纽约”(New York,即“新约克”,约克为英国郡名)。当时西印度公司曾在殖民地筑起一道墙,用来抵御英国人和美国原住民,这道墙的位置现在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街道:华尔街(Wall Street,直译为“墙街”)。
4.至于第一个成为“现代人”的,其实是意大利水手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他曾在1499~1504年多次航行前往美洲。而在1502~1504年间,欧洲有两篇描述这些航程的文章发表,一般人们相信就出于韦斯普奇之手。这两篇文章提出,哥伦布发现的小岛旁边应该不是东亚,而是一整个大陆,而且不管是《圣经》、过去的地理学者或是当时的欧洲人,在先前都不知道这块大陆的存在。1507年,地图绘制大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相信了这种说法,出版了新版的世界地图。于是,这片西班牙船队向西航行所碰上的土地,终于首次以一块独立大陆的姿态出现在地图上。既然要画,瓦尔德泽米勒就得给它取个名字,但他误以为发现美洲的人是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因此为了向他致敬,这片大陆就被命名为“America”(美洲)。
5.1492年10月12日大约凌晨2点,哥伦布一行人与这片未知大陆有了第一次接触。皮塔号(Pinta)的瞭望手胡安·罗德里格斯·贝尔梅霍(Juan Rodriguez Bermejo)从桅杆上看到了现在的巴哈马群岛,高呼着:“有陆地!有陆地!”哥伦布当时相信这个小岛就位于东亚海外,属于“Indies”(印度地方,包含今日印度、中南半岛及东印度群岛等地),所以他把当地人称为“Indians”(这正是美国原住民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原因)。
6.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规模变得更大、更复杂,而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也更为细致完整。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就是这样,让数百万计的陌生人能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合作无间。这种人造的直觉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