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隐元 | 历史暗面的鲁隐公
左传隐元:隐于历史暗面的鲁隐公
《左传》开篇两件大事,一是鲁隐公摄政,一是郑庄公克段。郑庄公克段,是二十余年来,兄弟互为敌国,终究以兄逐弟(实际是以子胜母);鲁隐公摄政,待十年后,隐公被弑,弟代兄位。似乎预示着,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王朝,甫入春秋,就呈现出风雨飘摇之态。
隐公“暗弱”,是史家对他的评价。由于左丘明的如椽之笔,“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吸引了太多人的耳目,相形之下,隐公摄政的事,俨然就没有什么存在感。此前读《左传》,我也耽溺于对郑庄公、共叔段、武姜三人关系的揣测,试图勾画出隐藏在文字背面的这段政争。
这几天重翻是书,突然就被正文中的一段夹注吸引了注意,这是太史公《鲁世家》中的一段话。在左丘明叙述隐公的父亲娶后妻仲子时,杨伯峻在夹注中塞入了这段引文:
公(指隐公的父亲鲁惠公)贱妾声子(鲁隐公的母亲)生子息(隐公名息姑,《史记》中称为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
或许是对引用这段八卦感到不安,杨伯峻又在夹注中添了《索引》对太史公这段话的态度:“不知太史公何据而为此说,谯周亦深不信。”司马贞(《史记索隐》的作者)的怀疑是对的,太史公写历史,没有现代学术的严谨,有时径采闾巷野老之传言,比如,《高祖本纪》中刘邦母亲“梦与神交”这样的话都敢入史。所以我们也有理由怀疑,鲁隐公这个“未来媳妇被父亲抢走做媳妇”在《史记》中频频出现的桥段(姑且把这个桥段称为“截胡”吧),是太史公在泗水之滨采风时得来的材料。
流传于江湖的庙堂传闻,往往都蕴含着某种政治含义。本朝最近发生的大事,益发让我不敢轻这种忽流传于民间的“政治谣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以史为鉴的一种方法。以史为鉴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后来已知的历史事件,来推论此前相似历史事件中隐藏的因果逻辑。
发生公公截胡儿媳妇这种事,都会有什么后果呢?我想到的是两个案例。也是在春秋早期,卫宣公给儿子太子急娶媳妇,听说儿媳妇漂亮,就半途截胡,自己娶了回去。十几年后,太子急被杀了。左丘明说杀太子的是卫宣公,没点出卫宣公的杀人动机;司马迁旗帜鲜明地说出了卫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心恶太子”的心理,却认为宣公只是想废太子,杀太子的其实是他的继母和异母弟公子朔。不管怎么说,截胡的后果,儿子死于非命。
另一个截胡事件可能更有名,这事儿发生在春秋后期。楚平王给儿子太子建娶媳妇,听操办婚事的大臣费无极说未来儿媳妇很漂亮,按捺不住,就干出了截胡的事,把未来儿媳妇收为己用。大概跟卫宣公一样,“疑心生暗鬼,暗鬼生疑心”,楚平王一听费无极说太子要谋反,就迫不及待地要诛杀太子。太子建惧而奔宋,又奔郑,最终横死于郑。——之所以说这件事更有名,是因为故事里还有一个人物叫伍子胥,他因此事才出奔吴国,继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大剧。因与本文无关,故略之。
从卫宣公和楚平王的截胡事件,我们固然不能武断地说鲁惠公也有杀子之心(或许鲁隐公不是太子,让他逃过了一劫)。但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事情,于一个政权的稳定而言,不祥。
我们假设,鲁惠公截胡之事,只是太史公采诸野老的鲁国八卦,那么,这个八卦之产生、流传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琢磨的事了——前面我们说过:流传于江湖的庙堂传闻,往往都蕴含着某种政治含义。是否,这则“八卦”透露出了鲁惠公与鲁隐公这对父子之间的某种芥蒂?是否还可以引申出,鲁国此次最高权力的交接,存在着极大的动荡?
左丘明吝于着笔于此,我们也就只能站在此岸,凝眄于这历史的暗面,默然。我把切口处标着“隐公元年”字样的几页纸来回翻动,试图在字里行间寻绎蛛丝马迹,在历史的暗面打捞吉光片羽,只能找到一些甚至称不上佐证的东西:
隐公刚刚即位,夏四月,一个叫费伯的大臣,未得鲁隐公的允许,就在郎这个地方筑城;年末,一个叫公子豫的大臣在鲁隐公明确反对的情况下,在翼这个地方与邾国、郑国会盟。终隐公执政十一年,此类事件不绝。他始终都没能掌控国内政局。
鲁隐公十一年十一月,如往年一样,隐公住在蔿(音伪)氏家里斋戒,准备在社圃祭祀他的幸运之神钟巫。壬辰(十一月十五日),为鲁权臣公子翚(音挥)所弑。他终究,也是死于非命。
《左传》开篇两件大事,一是鲁隐公摄政,一是郑庄公克段。郑庄公克段,是二十余年来,兄弟互为敌国,终究以兄逐弟(实际是以子胜母);鲁隐公摄政,待十年后,隐公被弑,弟代兄位。似乎预示着,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王朝,甫入春秋,就呈现出风雨飘摇之态。
隐公“暗弱”,是史家对他的评价。由于左丘明的如椽之笔,“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吸引了太多人的耳目,相形之下,隐公摄政的事,俨然就没有什么存在感。此前读《左传》,我也耽溺于对郑庄公、共叔段、武姜三人关系的揣测,试图勾画出隐藏在文字背面的这段政争。
这几天重翻是书,突然就被正文中的一段夹注吸引了注意,这是太史公《鲁世家》中的一段话。在左丘明叙述隐公的父亲娶后妻仲子时,杨伯峻在夹注中塞入了这段引文:
公(指隐公的父亲鲁惠公)贱妾声子(鲁隐公的母亲)生子息(隐公名息姑,《史记》中称为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
或许是对引用这段八卦感到不安,杨伯峻又在夹注中添了《索引》对太史公这段话的态度:“不知太史公何据而为此说,谯周亦深不信。”司马贞(《史记索隐》的作者)的怀疑是对的,太史公写历史,没有现代学术的严谨,有时径采闾巷野老之传言,比如,《高祖本纪》中刘邦母亲“梦与神交”这样的话都敢入史。所以我们也有理由怀疑,鲁隐公这个“未来媳妇被父亲抢走做媳妇”在《史记》中频频出现的桥段(姑且把这个桥段称为“截胡”吧),是太史公在泗水之滨采风时得来的材料。
流传于江湖的庙堂传闻,往往都蕴含着某种政治含义。本朝最近发生的大事,益发让我不敢轻这种忽流传于民间的“政治谣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以史为鉴的一种方法。以史为鉴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后来已知的历史事件,来推论此前相似历史事件中隐藏的因果逻辑。
发生公公截胡儿媳妇这种事,都会有什么后果呢?我想到的是两个案例。也是在春秋早期,卫宣公给儿子太子急娶媳妇,听说儿媳妇漂亮,就半途截胡,自己娶了回去。十几年后,太子急被杀了。左丘明说杀太子的是卫宣公,没点出卫宣公的杀人动机;司马迁旗帜鲜明地说出了卫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心恶太子”的心理,却认为宣公只是想废太子,杀太子的其实是他的继母和异母弟公子朔。不管怎么说,截胡的后果,儿子死于非命。
另一个截胡事件可能更有名,这事儿发生在春秋后期。楚平王给儿子太子建娶媳妇,听操办婚事的大臣费无极说未来儿媳妇很漂亮,按捺不住,就干出了截胡的事,把未来儿媳妇收为己用。大概跟卫宣公一样,“疑心生暗鬼,暗鬼生疑心”,楚平王一听费无极说太子要谋反,就迫不及待地要诛杀太子。太子建惧而奔宋,又奔郑,最终横死于郑。——之所以说这件事更有名,是因为故事里还有一个人物叫伍子胥,他因此事才出奔吴国,继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大剧。因与本文无关,故略之。
从卫宣公和楚平王的截胡事件,我们固然不能武断地说鲁惠公也有杀子之心(或许鲁隐公不是太子,让他逃过了一劫)。但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事情,于一个政权的稳定而言,不祥。
我们假设,鲁惠公截胡之事,只是太史公采诸野老的鲁国八卦,那么,这个八卦之产生、流传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琢磨的事了——前面我们说过:流传于江湖的庙堂传闻,往往都蕴含着某种政治含义。是否,这则“八卦”透露出了鲁惠公与鲁隐公这对父子之间的某种芥蒂?是否还可以引申出,鲁国此次最高权力的交接,存在着极大的动荡?
左丘明吝于着笔于此,我们也就只能站在此岸,凝眄于这历史的暗面,默然。我把切口处标着“隐公元年”字样的几页纸来回翻动,试图在字里行间寻绎蛛丝马迹,在历史的暗面打捞吉光片羽,只能找到一些甚至称不上佐证的东西:
隐公刚刚即位,夏四月,一个叫费伯的大臣,未得鲁隐公的允许,就在郎这个地方筑城;年末,一个叫公子豫的大臣在鲁隐公明确反对的情况下,在翼这个地方与邾国、郑国会盟。终隐公执政十一年,此类事件不绝。他始终都没能掌控国内政局。
鲁隐公十一年十一月,如往年一样,隐公住在蔿(音伪)氏家里斋戒,准备在社圃祭祀他的幸运之神钟巫。壬辰(十一月十五日),为鲁权臣公子翚(音挥)所弑。他终究,也是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