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生
去年添置的无线耳机,是我最近几年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有声节目可以下载下来跑步的时候听,感觉锻炼和娱乐一样都没耽误。跟一个朋友跑步时偶遇,她说天啦没想到你跑得这么慢。我想说以前我不是这样的,今年跑步比较懈怠,有的时候甚至走走就算了,大部分时候也是跑跑停停,跟跑步时听节目有关系,听得起劲会停下来仔细听。不过也不用辩解,反正我是佛系运动,不求速度不求耐力,只求出身汗心情好。
我订阅的节目除了几个写作辅导讲座,就是纽约客的radio hours ,还有他们的小说有声朗读,以及我最喜欢的美国人生(This American Life)。曾经订过一阵泰德演讲,有点腻,世界观倾销比信息干货还多还强势,后来就不听了。
美国人生听了小一年。节目的网站介绍说,这个节目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有虚构的、有非虚构的、偶尔也有小说朗读。其实我觉得是不是虚构都不重要,会讲故事的人能把假的讲得像真的一样真诚,不会讲故事的人会把真的讲得像假的那样虚张声势。讲故事绝对是门手艺,it's not what you tell, but it's how you tell it that really matters。
国内总有朋友问我,在美国生活好不好。我觉得,"美国人生"这个节目也许不会告诉你是或者不是,但是绝对会告诉你一些关于美国人生以及人生的真相,总结起来跟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生活一样,悲喜交加,哭笑不得。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雷同之处,在不一样和一样之间,每个人的每一段人生,都是一本一言难尽的小说。
上个星期的美国人生的主题是地图,讲了三个按图索骥的故事,这里地图一语多关,可以是出门旅游的路线图,可以是人际关系的规划图,也可以是生活的计划图。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作家的遗孀、退休幼儿园的老师、快八十的老太太和一个从小混黑帮没念过书甚至没有亲人的因为杀人越货而终身监禁的囚犯之间的恋爱故事。他们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地理上,经济上,社会地位上,还有年龄上的距离。老太太比囚犯年长二十岁,没错,这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寡妇和六十岁的老流氓之间的爱情故事。老太太跟前夫出入过一阵美国高端文艺圈,去亨利米勒家吃过饭,见过绝代佳人玛丽莲梦露。老流氓二十郎当岁就因为抢劫杂货店一不留神杀了店老板而被判终身监禁,在监狱里生活的几十年,因为无聊开始阅读和写作,和退休后到监狱做志愿者的老太太成了笔友,并从笔友成了恋人,从恋人成了夫妻。
主持人问老太太你爱他什么呢?老太太说他的信写得很好。老流氓念了一段,我也觉得好,比前世是三毛的女文青要好很多,个人觉得也不输三毛本尊,质朴深沉,有星星点点的哲学小火花,看得出来在监狱里闲得无聊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人生。老太太的眼光不错,不愧是在亨利米勒家吃过饭的人。
老太太也念了一段她写给对方的信,俏皮性感,不输少女。单从通信内容看,这两位坠入爱河顺理成章。后来他们结婚了,虽然婚姻并没有带着他们跨越任何距离:他们仍然一个关在监狱,一个住自己家;一个是囚犯,一个寡居;即使老太太偶尔去探监,也很少“conjugal visit”。距离没有给两个人带来障碍,反而带来安全感,即能在自己的comfort zone里面舒适地生活,又能和灵魂伴侣在精神上相依相偎。
故事的转折来了,老流氓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他居然被假释了!老两口都懵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设想过有一天真的要生活在一起,但是怎么办呢?老流氓在监狱之外没有家,也没有亲人,没有容身之所,所以他法律上的老妻没有选择只能收留他。于是他们就签了合同,写明了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的明细条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必须不做什么,违反合同的后果是什么等等。老太太自嘲说,只能这样,试试看呗。
按我对“美国人生”的了解,这个故事的结尾必须是反罗曼司的,十有八九老太太把老流氓赶出了家门。然而并没有。故事结尾老太太已经进行了几轮化疗,时日无多。老流氓陪伴她,照顾着她的起居,跟普通老头老太太的婚姻生活相差无几。老太太笑着说:现在我担心的是,我走了以后,他上哪儿再找一位老太太收留他。我觉得在美国人生的故事里,这已经算一个非常柔软的大团圆了。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里的各种反转,确实像在陌生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本以为会是一路坦途,却突然飞来一道屏障;原以为无路可走,转过弯却豁然开朗。老年人的爱情故事,处理得不好要么让人觉得虚情假意,要么让人绝望。“美国人生”即没有回避,也没有渲染,哪怕这个故事里最尴尬的话题,老年人的性爱,也讲得轻盈有趣并合情合理。
最打动我的却是第三个故事 -- “美国人生”里的故事,很少动静很大的,都是普通人家的生活琐事,所谓打动,也绝不会惊天地泣鬼神,更不会颠覆世界观 -- 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他们讲故事的初衷。这个故事讲的是两兄弟结伴自驾游。哥哥,我们姑且叫他老王,大学辍学以后住在美墨边境;弟弟,我们就叫他小科好了,还是个中学生,十六岁。
故事是由小科讲的。他说当时他非常期待和哥哥一起旅行,因为他知道哥哥辍学以后过着很刺激的生活,和一群看起来不是好人的人混,做一些似乎见不得人的勾当,泡一些一看就不怎么正经的女人。总之就是精彩啦,这趟旅行肯定有啤酒,说不定还有女孩子。为此小科还打工攒了一年钱,一笔巨款,一千美元。
小科先公布自驾游的结局:上路以后他很快发现,和老王混的那一群看起来不是好人的人,的确不是好人;那些似乎见不得人的勾当,也的确见不得人;还有那些不怎么正经的女人,其实是相当的不正经。兄弟二人大吵一架,没有按计划完成旅行,半路上分道扬镳,一个飞回家,一个独自行走在路上。两个人是破碎家庭里同父同母的兄弟,彼此本来比跟其他亲人要亲密很多,这次失败的自驾游直接导致两个人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几乎断绝往来。小二十年过去了,小科对于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于是他鼓足勇气约老王做了这一次访谈。
说起来美国文艺小说和电影的叙事也是有套路的,跟剥洋葱一样,外皮是成年人之间常有的戏剧冲突,内核往往是童年和原生家庭。可是我没想到这次的洋葱如此辛辣,卒不及防地被击中,眼泪都出来了。
老王是家里的坏小孩,也是全家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但没有两年就从大学退学了。他混黑帮,贩毒,乱睡 -- 曾经有过一个很靠谱的女朋友,然而因为他乱睡,也被他气跑了。他对自己的颓废感到无能为力,约小科旅行,大概也是想把自己从颓势里拉出来。老王还是有情怀的,对于这次旅行,他原本也有自己的的“地图”,他想破解玛雅文化之谜,也想试着努力做个好哥哥,做好自己。
打开话匣子之后,两个人把旅行闹翻的细节一点点地吐露出来 -- 小科受不了老王的孤僻,老王嫉妒小科的开朗阳光;小科骂了老王,老王打了小科。老王说,打完他就后悔了,他想跑出去给小科道歉,但是小科已经听不进去他说啥了。然后老王就说起了他们的童年往事:原来他们父母离婚后他和小科都和母亲以及母亲后来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继父是个暴力控制狂。老王说,他当时十岁,小科四岁,他记得继父怎么打小科的,怎么打他的,然而他最不能释怀的是,当继父打小科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做。小科有一次被继父扔到墙上,头开了花,进急诊室,医护人员问是怎么伤的,继父说孩子自己不小心撞的;医护人员问老王,这是真的吗?老王说是真的。他撒谎了,因为他害怕,他为自己的害怕痛恨自己。
他们常常去生父家玩,但是都没有胆量告诉生父真相,直到有一天小科说漏了嘴。后来child services展开了调查。老王说,他记得十岁的自己当时迫不及待地告诉来调查的人,每一次和弟弟挨打的经过,每一点细节,生怕漏掉了什么。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跑到了家门口,不争气地落了泪。这个情节太有画面感了,一个十岁的男孩子,急匆匆地把痛苦的过去说给别人听,希望这样能弥补自己没有保护弟弟的愧疚,希望这样能够带着弟弟一起走出暴力的阴影 -- 然而这些沉重的负担,本来就不应该由他来承受 -- 十岁的孩子的错觉,以为自己本来可以并且应该顶天立地保护亲人。他想拯救小科,但他没有意识到他本人的脆弱无助 -- 当孩子对自己的天真和无辜一无所知的时候,特别的脆弱无助。
这个故事的结尾也是大光明。兄弟二人在这二十年里都慢慢走出了往事的阴影,结婚生子。这次访谈之后两家经常往来,孩子们常常会一起玩,“没有谁会被扔到墙上撞破脑袋”。听到这儿我又哭了 -- 幸福人生终于露出了他慈悲的微笑,替他们松了一口气。老王没有拯救小科,也没有毁灭小科,小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拯救了老王,然而他俩自己的路,大部分都是靠着自己的地图走出来的 -- 也许这也是美国人生的真相之一吧。
我订阅的节目除了几个写作辅导讲座,就是纽约客的radio hours ,还有他们的小说有声朗读,以及我最喜欢的美国人生(This American Life)。曾经订过一阵泰德演讲,有点腻,世界观倾销比信息干货还多还强势,后来就不听了。
美国人生听了小一年。节目的网站介绍说,这个节目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有虚构的、有非虚构的、偶尔也有小说朗读。其实我觉得是不是虚构都不重要,会讲故事的人能把假的讲得像真的一样真诚,不会讲故事的人会把真的讲得像假的那样虚张声势。讲故事绝对是门手艺,it's not what you tell, but it's how you tell it that really matters。
国内总有朋友问我,在美国生活好不好。我觉得,"美国人生"这个节目也许不会告诉你是或者不是,但是绝对会告诉你一些关于美国人生以及人生的真相,总结起来跟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生活一样,悲喜交加,哭笑不得。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雷同之处,在不一样和一样之间,每个人的每一段人生,都是一本一言难尽的小说。
上个星期的美国人生的主题是地图,讲了三个按图索骥的故事,这里地图一语多关,可以是出门旅游的路线图,可以是人际关系的规划图,也可以是生活的计划图。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作家的遗孀、退休幼儿园的老师、快八十的老太太和一个从小混黑帮没念过书甚至没有亲人的因为杀人越货而终身监禁的囚犯之间的恋爱故事。他们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地理上,经济上,社会地位上,还有年龄上的距离。老太太比囚犯年长二十岁,没错,这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寡妇和六十岁的老流氓之间的爱情故事。老太太跟前夫出入过一阵美国高端文艺圈,去亨利米勒家吃过饭,见过绝代佳人玛丽莲梦露。老流氓二十郎当岁就因为抢劫杂货店一不留神杀了店老板而被判终身监禁,在监狱里生活的几十年,因为无聊开始阅读和写作,和退休后到监狱做志愿者的老太太成了笔友,并从笔友成了恋人,从恋人成了夫妻。
主持人问老太太你爱他什么呢?老太太说他的信写得很好。老流氓念了一段,我也觉得好,比前世是三毛的女文青要好很多,个人觉得也不输三毛本尊,质朴深沉,有星星点点的哲学小火花,看得出来在监狱里闲得无聊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人生。老太太的眼光不错,不愧是在亨利米勒家吃过饭的人。
老太太也念了一段她写给对方的信,俏皮性感,不输少女。单从通信内容看,这两位坠入爱河顺理成章。后来他们结婚了,虽然婚姻并没有带着他们跨越任何距离:他们仍然一个关在监狱,一个住自己家;一个是囚犯,一个寡居;即使老太太偶尔去探监,也很少“conjugal visit”。距离没有给两个人带来障碍,反而带来安全感,即能在自己的comfort zone里面舒适地生活,又能和灵魂伴侣在精神上相依相偎。
故事的转折来了,老流氓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他居然被假释了!老两口都懵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设想过有一天真的要生活在一起,但是怎么办呢?老流氓在监狱之外没有家,也没有亲人,没有容身之所,所以他法律上的老妻没有选择只能收留他。于是他们就签了合同,写明了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的明细条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必须不做什么,违反合同的后果是什么等等。老太太自嘲说,只能这样,试试看呗。
按我对“美国人生”的了解,这个故事的结尾必须是反罗曼司的,十有八九老太太把老流氓赶出了家门。然而并没有。故事结尾老太太已经进行了几轮化疗,时日无多。老流氓陪伴她,照顾着她的起居,跟普通老头老太太的婚姻生活相差无几。老太太笑着说:现在我担心的是,我走了以后,他上哪儿再找一位老太太收留他。我觉得在美国人生的故事里,这已经算一个非常柔软的大团圆了。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里的各种反转,确实像在陌生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本以为会是一路坦途,却突然飞来一道屏障;原以为无路可走,转过弯却豁然开朗。老年人的爱情故事,处理得不好要么让人觉得虚情假意,要么让人绝望。“美国人生”即没有回避,也没有渲染,哪怕这个故事里最尴尬的话题,老年人的性爱,也讲得轻盈有趣并合情合理。
最打动我的却是第三个故事 -- “美国人生”里的故事,很少动静很大的,都是普通人家的生活琐事,所谓打动,也绝不会惊天地泣鬼神,更不会颠覆世界观 -- 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他们讲故事的初衷。这个故事讲的是两兄弟结伴自驾游。哥哥,我们姑且叫他老王,大学辍学以后住在美墨边境;弟弟,我们就叫他小科好了,还是个中学生,十六岁。
故事是由小科讲的。他说当时他非常期待和哥哥一起旅行,因为他知道哥哥辍学以后过着很刺激的生活,和一群看起来不是好人的人混,做一些似乎见不得人的勾当,泡一些一看就不怎么正经的女人。总之就是精彩啦,这趟旅行肯定有啤酒,说不定还有女孩子。为此小科还打工攒了一年钱,一笔巨款,一千美元。
小科先公布自驾游的结局:上路以后他很快发现,和老王混的那一群看起来不是好人的人,的确不是好人;那些似乎见不得人的勾当,也的确见不得人;还有那些不怎么正经的女人,其实是相当的不正经。兄弟二人大吵一架,没有按计划完成旅行,半路上分道扬镳,一个飞回家,一个独自行走在路上。两个人是破碎家庭里同父同母的兄弟,彼此本来比跟其他亲人要亲密很多,这次失败的自驾游直接导致两个人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几乎断绝往来。小二十年过去了,小科对于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于是他鼓足勇气约老王做了这一次访谈。
说起来美国文艺小说和电影的叙事也是有套路的,跟剥洋葱一样,外皮是成年人之间常有的戏剧冲突,内核往往是童年和原生家庭。可是我没想到这次的洋葱如此辛辣,卒不及防地被击中,眼泪都出来了。
老王是家里的坏小孩,也是全家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但没有两年就从大学退学了。他混黑帮,贩毒,乱睡 -- 曾经有过一个很靠谱的女朋友,然而因为他乱睡,也被他气跑了。他对自己的颓废感到无能为力,约小科旅行,大概也是想把自己从颓势里拉出来。老王还是有情怀的,对于这次旅行,他原本也有自己的的“地图”,他想破解玛雅文化之谜,也想试着努力做个好哥哥,做好自己。
打开话匣子之后,两个人把旅行闹翻的细节一点点地吐露出来 -- 小科受不了老王的孤僻,老王嫉妒小科的开朗阳光;小科骂了老王,老王打了小科。老王说,打完他就后悔了,他想跑出去给小科道歉,但是小科已经听不进去他说啥了。然后老王就说起了他们的童年往事:原来他们父母离婚后他和小科都和母亲以及母亲后来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继父是个暴力控制狂。老王说,他当时十岁,小科四岁,他记得继父怎么打小科的,怎么打他的,然而他最不能释怀的是,当继父打小科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做。小科有一次被继父扔到墙上,头开了花,进急诊室,医护人员问是怎么伤的,继父说孩子自己不小心撞的;医护人员问老王,这是真的吗?老王说是真的。他撒谎了,因为他害怕,他为自己的害怕痛恨自己。
他们常常去生父家玩,但是都没有胆量告诉生父真相,直到有一天小科说漏了嘴。后来child services展开了调查。老王说,他记得十岁的自己当时迫不及待地告诉来调查的人,每一次和弟弟挨打的经过,每一点细节,生怕漏掉了什么。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跑到了家门口,不争气地落了泪。这个情节太有画面感了,一个十岁的男孩子,急匆匆地把痛苦的过去说给别人听,希望这样能弥补自己没有保护弟弟的愧疚,希望这样能够带着弟弟一起走出暴力的阴影 -- 然而这些沉重的负担,本来就不应该由他来承受 -- 十岁的孩子的错觉,以为自己本来可以并且应该顶天立地保护亲人。他想拯救小科,但他没有意识到他本人的脆弱无助 -- 当孩子对自己的天真和无辜一无所知的时候,特别的脆弱无助。
这个故事的结尾也是大光明。兄弟二人在这二十年里都慢慢走出了往事的阴影,结婚生子。这次访谈之后两家经常往来,孩子们常常会一起玩,“没有谁会被扔到墙上撞破脑袋”。听到这儿我又哭了 -- 幸福人生终于露出了他慈悲的微笑,替他们松了一口气。老王没有拯救小科,也没有毁灭小科,小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拯救了老王,然而他俩自己的路,大部分都是靠着自己的地图走出来的 -- 也许这也是美国人生的真相之一吧。
夏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完美的分手 (12人喜欢)
- Zac's Heart: A Flash Fiction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