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籥 1》钱穆
* 良以人之为学,才性既不同,机缘复互异,从之入道,难可一致。 * 孔门教人读书,首重诗、书。诗属文,书属史。不通文史而高论仁道,亦非孔学正轨也。 *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 故孔子博学而能一贯。其博学也,必“游于艺”,“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必尚实习,求实用。依于仁,必施之于人道。据于德,必归之于一己之德性。学必博,乃思以求通。所通者即道也。有小道焉,有大道焉。博弈亦有道,苟不多窥古人成局,不多与名家对手,若不于多变之中运吾思以求其通,而曰“吾知弈道”,斯人必为无知之归矣。故多学而一贯之者,乃道也。博学而能一贯之,斯其道大矣。道之大,可以通于天。然必据于德,非性所近,即不可据。又必依于仁,非人所近,即不可依。又必先游于艺,凡人世间一切艺,皆必依仁、据德而始成其为一艺者。故“游于艺”,乃为学之始事。“志于道”,乃为学之终极。 * 或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曰:“虽是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 心虚只是不执己见。若先执一个己见去读书,便是心不虚。所见的将依然是己见,不会看出书中道理。则于自己无长进。 * 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依本子反复不厌,又要识得本书上训诂文义分明,此是读书至要惟一法门。若骤读一本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又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从来读书,亦无此速化之法。) * 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从前所见,本亦是我读书所得。但另读新书,便须先将旧时所得者从心除去。譬如一无所知般,此即心虚也。如此始易有新见重入心来。否则牢守那旧所得者,便易成己见。一有了己见,便心不虚,不易再长进。) * 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要先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 第一不要抢立说,第二不要问效验。只就书看书,只办此一条心,故谓之心精。心精便是只有此一心。心精了,书自熟。 * 宽著心,以他说看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己观物。(朱子教人读书,须心静,须心宽,须心虚,须心精,其实只此一“心”,朱子的读书法,其实即是朱子的“格物”法。就书看书,随物格物,以他说看他说) * 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著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今来学者,一般是专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说得新奇,人说得不如我说得较好,此学者之大病。譬如听人说话一般,且从他说尽,不可剿断他说,便以己意见抄说。若如此,全不见得他说是非,只说得自家底,终不济于事。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 * 除却自家私意,而逐字逐句只依圣贤所说,白直晓会,不敢妄乱添一句闲杂言语,则久久自然有得。(此“白直”两字最紧要,须善会。不要妄添注脚,不要曲折生解。书上如何说,便依他如何说,这是“白直”。只有如此,才是真“晓会”。若替他添说曲说,尽添进自己意见,便不白不直了)。 * 读书须先知晓那书中说了些什么,我知晓书中说了些什么,便是学问有得,便是我增长了一番知识。 * 读书只就那一条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一段,须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后反复。只要去看明日未读的,不曾去细释前日己读的。须玩味反复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便受用牢固。(朱子教人读书,先要“白直晓会”,此事看易实难。既须能静心、宽心、虚心、精心,又须能细释反复,玩味烂熟,乃得此晓会。读书如交友,交友熟,自然意味深,缓急有所恃。人遇熟友,自然心下快活,不成舍了熟友另去看生人。只想向前趱,亦是心不静。懂得向后反复,才有基址可守,才有业绩可成。) * 看文字,须仔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仔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蓋工夫都在那上也。(读书能白直晓会,才能不旁生枝节。能不向前趱 ,才能于无疑处仔细用工夫。当知此等境界,此等情况,都当先向自己心地上求。此即是“修心养性”,读书做人,打成一片。如此读书,才始不是读死书,才始不是死读书。当知朱子教人读书,即已同时教了人如何修心做人,亦所谓“吾道一以贯之”也。) * 只是要人看无一字闲。那个无紧要的字,越要看。自家意里说是闲字,那个正是紧要字。 *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求别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 今日看此一段,明日且更看此一段,看来看去,直待无可看,方换一段看。如此看久,自然洞贯,方为浃洽。初时虽是钝滞,使一件了得一件,将来却有尽理会得时。若撩东搭西,徒然看多,事事不了。日暮途远,将来慌忙,不济事。(读书能熟自能多。若一向贪多,不求熟,则到头茫然,只如一书未读) *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 * 大凡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玩,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 * 少看熟读,反复体验,不必想像计获。只此三事,守之有常。读书不要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看得一书彻了,是我力量能到处。时时只想看一书看得彻了,便会自觉力量有余。若遽要博极群书,遽要学穷精微,便心慌意乱了。当知只有看得一书彻了,才是博极群书法,亦才是学穷精微法。连一书都看不彻,遑论其他。) * 东坡教人读书,每一书当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慕涉猎者读书,只是浮光掠影,能八面受敌者读书,乃处处周到。) *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所谓攻瑕则坚者瑕,攻坚则瑕者坚。不知道理好处,又却在平易处。(读书其实人人尽能,真是平易。即做人道理亦然,最美好处,亦总在最平易处也。) * 读书不可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书。(所谓“兼看”,谓方读一书,旁及他书,同时兼读也。当知兼读已读书,实有受用。兼读未读书,只是分心。心分了,便不易有受用。故每逢读一新书,决当全神一志读。只可兼读旧书,万不当同时又兼读另一书。) * 读书只要将理会得处反复又看。(读书不贵多,贵使自己精力有余,贵能于自己理会得处反复又看,贵能于那无疑处看,贵在自己看若无紧要处,闲处用工夫,贵先其易者,贵兼看已读过的书,却不宜兼看未读过的书。若学者先办得一片虚心,渐得趣味,到不忍舍处,此即是学问正确入门也。) *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 (众说杂乱,若能各随本文意看,便见其不相碍。到此,心胸自开,意味自长。若硬要将自己意见参入,孰是孰非,执一废百,只增长了自己意气,于学问无涉也。) * 正因不先立己见,故至群疑并兴。正因群疑并兴,故须苦苦大殺一番。若一向以己意衡评一切,信了自己,不信别人,譬如入无人之境,将不见有敌,何须厮杀乎?学者当善体此意。莫谓不管事情曲折,不辨义理精微,只肆意一口骂尽古人,便是大杀善胜也。 *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戡到底。决是不怒他方得。(若真是不恕他,便须将他书中所说,细看熟看,连无疑处,无味处,不紧要处,闲处,逐一依他捱。捱来捱去,方得。所谓猛将酷吏,前面必有难胜强敌,难断疑狱,始见本领。初学人骤难到此境界,万勿轻肆已见,遽自认为如猛将酷吏) * 今世上有一般议论,成就后生懒惰。如云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辈固不敢妄议,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读书先贵彻了,彻了后自会疑,疑后自有见。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朱子教人读书且虚心,并非要人读书老是无主见也。) * 读书须是看着他罅缝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罅缝处,无由得入;看见罅缝时,脉络自开。(朱子此条教人读书须看着它罅缝处,其用心在求对此书道理透彻。今人教人看书中罅缝,却是教人专寻书中破绽,并不是教人对此书透彻。) * 熟读后,自有窒碍不通处,是自然有疑,方可较量。今若先去求个疑,便不得。(读书生疑,仍自虚心熟读白直晓会来。今人先要抱了疑,再去读那书,自谓莫给他牵着我鼻子走;譬如先疑心他是贼,再和他打交道。实则如此读书,深闭固拒,永无进益,真又何苦来。) *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轻浮故不沉着,不沉着故不痛快。今之狂昧者,又误以轻浮为痛快,因此终身无入头处。是皆不肯先虚心痛理会之过) * 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费六七分,又后则四五分矣。 * 读书须是普遍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仔细。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 * 看文字,须大段著精采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 须是紧著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须忙。只常抖擞得此心醒,则看愈有力。(读书工夫,即是养心工夫,又即是处事工夫。养得此心,自能读书,自能处事) * 小作课程,大施工力。(课程须缩小,便不犯意广之病。课程须加紧,便不犯昏怠之病矣。工力须大施,便不心粗。期限须宽著,便不苟简矣。) * 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仔细读诵教熟。(如今日看得一版,且看半版,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版。) * 莫将自己意见凌驾在书本上,但也不要将自己聪明精力远落在书本后;能循此求之,读一书,必有一书之得。一书既得,便可渐及群书。 * 不要把自家意见硬参入书上去,却要把书上说话反就自家身上讨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