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拉西扯讀書筆記
整理一下最近的思考
工作為了糊口,不管人還是動物也一樣。Harry Braverman在理解資本主義生産的時候,先從人禽之辯開始,解釋人的工作與動物的工作,之間有什麼差異。動物的工作是以天生直覺的能力,從自然直接獲取賴以生存的成果,那是一種天生內置的能力,去達至生存及繁殖的動物本能。人與動物的差異,首先是使用符號的抽象思維能力,能夠透過符號傳遞一系列的概念,人類可以通過經驗的累積,理解及傳遞的符號,建立起文化來。而人類的工作能夠透過想像力,創造工具,作為雙手的延伸,改善現況,提高生産力。人類工作,累積成集體經驗,建立的文化,又會重塑人對外界的理解。人類透過工作塑造世界,又被自己所塑造的世界重塑經驗。人類文明,簡單來說,便是智力和想像力的辯證過程所生産的結果。
人類除了為了自己的本能,也有為了集體而工作的傾向。盧梭所說的perfectibility,尋求更好更完美的傾向。但我理解所謂的好,又不一定是客觀地為了整體人類能夠更好的活着。同類的理解,可以是帶有各種階級、種族、性別、地域的歧義。
這涉及到人類如何與其他人産生連結。盧梭提到憐憫之心,包攬了同情心和同理心,但源於對受苦的不同理解。可以是因為將心比己,因為自己與別人的共同性,眼見別人受苦,而産生「自己也同樣可能受苦」的移情作用;也可以是因為見別人受苦,而産生「幸好受苦的不是我」,憐憫者在上,受害者在下,自己與別人的分歧性,你很慘而我很好的一種同情心。盧梭提到因着物理性差異而産生的不平等,又認為人是按照地域的環境的經驗構成差異,好有各種合理化各種國族、性別、能力歧視的味道,那麼若是按照物理性、地域性,共同感並不一定能夠産生,更可能異類的排拒,相反,外貌地域越接近,同類感越強。
至於人們會對什麼生物産生共同感,什麼生物産生差異的同情心,我還想不通看似隨機的表現,到底是按照什麼邏輯。綠色和平能夠放一張瘦骨如柴的北極熊照在社交媒體,因而提升到捐款,但貧窮國家人口沒有乾淨食水的故事,卻不能引起同情進而捐款。明明看見人類受苦,應該是有共同感才對,對於北極熊,人們因為差異的同情心卻能引發行動。
將這種邏輯放諸於公民社會連結的語境去思考。身份政治,種族平權、性/別運動,都是先聚集「同類」,因為我和你一樣,所以你受的苦我也會有可能受到同樣的傷害,因而凝聚,連結,進而因為perfectibility的傾向,結合人類的智力、創造力,行動改變既有人類系統與文化(這個邏輯要再仔細闡釋)。而北極熊現象卻是以同情,去作為行動的依據。兩者的行動對於公民社會的建立有何差異?也許需要結合盧梭說由熱情-->實用理性-->行動 的邏輯去解。我沒看得太深入,這個點上要多看書。
我相信人類的智力和想像力,是改變世界的關鍵。讀到工人反抗的故事,都是按照現況,各個不同環境的土壤,因着連結,共同投放智力和想像力,所産生的行動。有這一致性。Beverly Silver說資本走到哪裡,反抗便跟着來。不管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各種Labor control regime花樣再多,反抗都會早晚跟上。雖然我還是沒見到在數碼零散化,沒有工作場地、沒有國家法律染指,連結和反抗應該以什麼形式發生,暫時還得有更多智力和想像力投放在這個點上。
馬克思說勞動階級是反動的未來。而「工人」這個身份,是否還有感召的能力,能夠建立起廣泛的共同感,進而通過行動去改變制度?這個邏輯除了要回到工人身份所産生的共同感到底能走多遠,還有由連結(平等的友誼)到行動中間,還有別的步驟需要處理。我理解的便是葛蘭西所指的公民社會及有機知識份子的角色。每個階級都有他們的知識份子,而有機知識份子不是指學院派的讀書人,而是能夠總結集體一系列的經驗,化為能夠傳遞和理解的知識,釐清該階級利益,鼓動行動的人。這些人結合産生的集體,又需要建立成有結構的組織。這一點上,拉遠一點,便得去理解歷史推動的過程。
Anner, Mark. 2015. “Worker Resistance in Global Supply Chains: Wildcat Strikes, International Accords and Transnational Campaig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ur Research 7(1-2): 17-34.
Braverman, Harry. 1974.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Chapter 1: Labor and Labor Power.”
Buttigieg, Joseph A. 1995. "Gramsci on civil society." boundary 2 22(3): 1-32.
Federici, Silvia. 2012. Revolution at Point Zero. PM Press. “The Reproduction of Labor Power i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Unfinished Feminist Revolution.”
Olk, Paul, and Marta Elvira. "Friends and strategic agents: The role of friendship and discretion in negotiating strategic alliances."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6.2 (2001): 124-164.
Rousseau, Emile (Charles E. Tuttle, Co. Inc.)
Rousseau, The Discourses and Other Early Political Writings, V. Gourevitc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Silver, Beverly. 2003. Forces of Labor: Workers’ Movements and Globalization since 1870.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2: Labor Movements and Capital Mobility.”
Warner, John. "Bad Education: Pity, Moral Learning, and the Limits of Rousseauan Friendship." The Review of Politics76.2 (2014): 24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