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萌二次元的主观臆测——针对动漫而言
这是作为一名对日本动漫产业所创作的二次元世界有所涉猎却又一头雾水的外行人,就自己浅薄的阅历对现实存在的情况作出符合情理解释的一次尝试。 日本动漫、动画电影、日本动漫大电影,虽然就技术层面来讲都是二次元,但是相互之间也大相径庭。因为没有理论依据,所以以下是我的自我表演: 最早发展出“动画”这种影视作品的是美国,也就是西方,在人物形象上进行夸张表现,当然还有一种画风更贴近写实。日本在引进动画后,以其特有的土壤孕育了“动漫”,虽然看似只不过是动画的跨海改良,但在审美风格和审美标准上,并非“换汤不换药”,而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必然的出现在动画中。对于早已奠定现实主义基调的西方世界而言,动画是对电影的延伸,即便是夸张,也是追求一种夸张的真实。我看过漫威的漫画,人物实在是不美型,但拍成电影都很出彩。超级英雄的人物和故事充满幻想,但它的精神是现实主义的,充满了美国式的理想主义和英雄色彩。而传统东方所追求的审美与之截然不同,日本的审美传统又与儒家传统不同,日本动漫所夸张的是美,人物的外型往着娇美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物模式。日本动漫中人物的美型化,带有商业色彩的人体卖点,都可以在这个国家传统的文学和绘画中找到渊源。《源氏物语》的后人们从唯美的物哀传统中与商业结合孕育出“萌”文化,是不会令人太过吃惊的,令人吃惊的是日本动漫的这套模式,将整个世界都征服了。反正对于流传已久的两种“末日预言”,我站的是赫胥黎的娱乐至死。
如果说传统的动画是真人电影的另一种形式,那么后起之秀的动漫完全开创了一个新世界,连同轻小说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次元。动漫满足的是人们的幻想,这个幻想不是为了补充或拓展现实,而恰恰是为了从现实中逃脱。以往文学都被认为是个一可以让人暂时逃离现实的世界,但文学的逃离是从庸俗的日常中解脱,即便是堂吉诃德式的幻想也有其严肃的意义,但动漫仅仅是为了逃脱而逃脱。绝大多数动漫都带有理想化色彩,歌颂友谊,歌颂亲情与爱情,这与日本动漫的美型化异曲同工,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无法将这份感动完全带回现实。二次元这个名词,本身就暗示了它与现实世界的鸿沟。
令我困惑不解的是,日本动漫不断敲打着次元壁,企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介入现实世界中。cosplay算是最显著的方式之一,原本属于幻想世界的人物,忽然由平面变成了立体,并且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携带着动漫世界的野心朝着现实席卷而来。我时常质疑自身的保守性,害怕自己未老先衰的成为一个“老夫子”,但对于日本动漫改编的真人电影,我真的接受无能。看着各位实力派演员们头顶五彩假发,比起喜感,我感受到的更多是诡异。在现下这个跨文化时代,二次元对三次元的追求也不难理解,沉浸于幻想,乃至将幻想视为生活,于是诞生了“宅”文化。商业化和享乐欲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大的变化,从日本动漫的发展可见一斑。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7 18: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