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巨变》 第一篇 黄河作证
长篇报告文学巨变
(日期: 2006 - 12 - 29 点击率: 899 )
本站从今日开始在文化体育栏目独家连载长篇报告文学《巨变》,本书由菏泽市文联主席贾庆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本书是以文学的形式,对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以来,菏泽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诸方面所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鸟瞰。
菏泽地处鲁西南黄河古道,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经济发展一直缓慢,一直没能摘掉“欠发达”的帽子。人民群众盼富思变的愿望异常强烈。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细腻的笔触,向广大读者介绍了菏泽市委、市政府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突破菏泽”历史性机遇,带领886万菏泽人民开拓进取、负重奋进,三年三大步,终于使菏泽进入了它有史以来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本书撰写形式新颖别致,文字生动,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连载长篇报告文学《巨变》第一篇黄河作证
(日期: 2006 - 12 - 29 点击率: 1197 )
本站从今日开始独家连载长篇报告文学《巨变》,本书由菏泽市文联主席贾庆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本书是以文学的形式,对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以来,菏泽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诸方面所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鸟瞰。
第一篇 黄 河 作 证
菏泽是古代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菏泽是饱受黄河恩泽,又屡遭黄河侵害的地区之一。
菏泽有过辉煌。但在她几千年的历史脚步中,总体上是蹒跚多于矫健,沉重多于轻盈。乾隆年间所修《曹州府志》称,菏泽“常遭水患,又无沟畎之法、蓄泄之备,即有不稔,流离转徙,不能自振矣。”“水灾绵绵,地多泻卤,民煮以为盐,官不禁也。”
贫穷,几乎成为它的符号和代名词。
2000年5月,“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竣工。一位老将军来菏泽参加落成典礼,顺便去了一趟刘邓大军过黄河的渡口。
当他看到当年同心戮力、毁家纾难、苌弘碧血、奋勇支前的滩区百姓,依然挣扎在贫困之中,有户人家三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床上一条棉被已烂成一堆破棉絮,根本无法用手提起时,老将军泪水潸然而下,呜咽不能语。
秋风瑟瑟,那是大地沉重的诉说;黄河滔滔,那是人们心中的呐喊。
菏泽,多灾多难的菏泽呵,你出路在何方?希望又在哪里?
1、黄河作证
黄河,这条世界上最具雄性、最桀骜不训的河流,在它征服了黄土高原、积聚了足够能量之后,横空出世,开山劈岭,夺路而下,直扑大海。
黄河哺育了整个华夏文明,见证了全部中国历史。
黄河之水天上来。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仅仅理解为是对这条“悬河”形象的描述,想像未免狭隘。当年李白写下这句千古绝唱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应该是它的神圣与神秘:黄河来自于上天,是造物主对人类的恩赐。它既为人类带来福祉,也给人类带来祸灾。
中国北方的土地,哪一块没受过它的深恩厚泽,又没受过它的无穷祸灾?
菏泽就是典型的一块。
是黄河以它无与伦比的力量,填海造陆,成就了著名的华北平原。而菏泽一万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华北平原辽阔的胸膛。
早在“北京人”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看中了这块土地的平坦开阔、水草丰美。为寻找更好的栖息之地,他们走出深山老林,辗转南北,千里奔徙。终有一支人马在这一带安顿下来,刀耕火种,稼穑自食,繁衍生息,开基创业。
很多史料和遗迹表明,古“四贤”中的尧舜二帝,均在这一带出生,并长期在这一带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实际上,大禹治水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也是菏泽。
凭大地之丰腴,吸黄河之膏泽,古老的土地上走出过多少贤人志士、俊彦雄杰——
伊尹、伯乐、吴起、李勣、孙膑、庄子、吕稚、刘表、陈宫、卞壶、左丘明、谷梁赤、汜胜之、刘伯温、徐懋功、刘晏、晁补之、王禹倜、何思源、赵登宇……他们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或以德进,或以武威,叱咤风云,闻达于世。
承尧舜之遗风,借上古之祥瑞,雄阔的舞台上演绎过多少可圈可点、可敬可叹、可歌可泣、千载流传的故事——
商汤聘贤于有莘(今曹县境),宓子贱鸣琴治于单父(今单县境),五霸会诸侯于葵丘(今牡丹区境),范蠡经商富于定陶,刘邦驻骅庆功于文亭(今成武境),黄巢揭竿怒起于冤句(今牡丹区境),宋江啸聚好汉于梁山……孔子巨野获麟,伯乐文亭相马,李杜单台咏诗……曹植、范仲淹、文天祥、郑板桥……都曾在此留下动情的诗文和依恋的足迹。
还有著名的城濮之战、桂陵之役、刘邓大军过黄河……
宋代以降,菏泽共出进士287人。
明代以降,菏泽中举的士人多达1043人。
2、大地的诉说
在受黄河庇佑和荫泽的同时,菏泽也受到它无情的摧残和蹂躏。
菏泽是黄河离开中州大地进入山东的第一哨。由于海拔落差巨大,菏泽成为它数千公里流程中有名的“豆腐腰”河段。黄河所以有“八百里悬河”之谓,主要也指自河南东部至山东西部这一河段。河床高出地平面30多米,高出菏泽城50多米,比城内最高的楼房还高。
一柄名副其实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自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第一次进入菏泽,1800多年时间,在这块南北400百余里的地面上,仅有记载的滚道就达12次。
《史记•河渠书》记载了菏泽最早的一次水灾:黄河决口,“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及岁不登数年,人相食,方一二千里。”
《宋史•河渠志》记载了宋真宗年间的一次水灾:“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濮、曹、郓注梁山泊,州邑罹难者十二三。”
《元史•河渠志》记载:“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涨,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曹县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
最后一次是1855年。黄河在上游铜瓦厢决口,飞流直下,漫灌菏泽全境。此次水灾迁延20余年,南北滚动一百多里,使整个菏泽都成了黄泛区。直至1875年,贤吏丁宝桢就任山东巡抚,亲临菏泽,带领百姓创修障东南堤,“西起东明谢家庄,东迄东平十里堡,蜿蜒280余里”,才使黄水受到束范,形成现在的河道。
自唐至明,有将近一千年时间,菏泽一直处于新旧河道的夹角地带。
天堑隔阻,交通堙塞,水患绵绵,河草疯长,民事维艰。以至绿林响马接迹挺生,举事造反者前后不断。黄巢、王仙芝、赖文光、宋江、晁盖、徐鸿儒…… “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决非谬传。
现存《曹州府志》,系清乾隆21年由曹州知府周尚质主持撰修。其最大特点是有一述一,有二录二,既不喧良俗于人前,又不藏流弊于身后。既肯定了此地的民俗淳朴、地肥草美,“地广衍,饶沃土,宜木棉。民居甚多,以耕桑为业,不通商贾。风俗俭朴,器用陶瓦,车服简素。”“婚丧有不能举事者,亲友共助之,此为淳风耳。”又不避讳民风的骠悍和生活的贫穷。
“民间子弟,习骑射,尚义勇,好刚武。”
“常遭水患,又无沟畎之法、蓄泄之备,即有不稔,流离转徙,不能自振矣。”
“水灾绵绵,地多泻卤,民煮以为盐,官不禁也。”
在历史的行进中,菏泽一直风雨如晦,步履艰难。贫困,几乎成为它的符号和代名词。
甚至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菏泽还依然处于“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状态。最严重的年头,不少人家食无隔宿之粮,夜无御寒棉被。
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菏泽流亡东北就有几十万人。
3、抹不去的痛
人类历史是由许多偶然因素组成的。
谁也想不到,20世纪下半叶,世界风云突起,世事更迭,苍桑巨变。
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高擎改革开放大旗,揭开新的历史一页。
中国,这个醒来的“东方睡狮”,在败落百年之后,重新以大国姿态走向世界。
菏泽抢得风气之先。一种积蓄已久的力量瞬间爆发,乘势而上,风生水起。当1978年1月,安徽凤阳小岗农民以生命作赌注写下那张著名的“生死文书”的时候,东明县小井村的土地承包已经实行了半年。等到安徽小岗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开,菏泽的农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菏泽以其土地和农业优势,一举成为山东省赫赫有名的粮棉大区。
彼时的菏泽是多么风光呵!一堆堆粮食如座座金山,一垛垛棉花似朵朵白云。收购粮棉的日子,哪个粮站不是人流如堵,哪家棉厂不是车水马龙!
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市直某单位的老张,1979年从部队转业时候,一位战友送他回菏泽,这位战友看到菏泽的农村是如此富庶(战友老家是河北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较晚,当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年轮到他转业,竟主动要求来了菏泽……
菏泽,在它的近代史上,第一次光风霁月,北邙独步。
“小井精神”,既成为彼时菏泽最大的亮点,也证明了菏泽蕴涵的发展潜力。
那么,菏泽是如何光大亮点,挖掘这种发展潜力的呢?
非常遗憾。
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菏泽并没有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路、解放思想,以至罩到身上的光环,没能持续多久。
当兄弟地市沐着改革春风、踏着时代鼓点,奋起直追、紧跟而上的时候,菏泽的脚步再一次出现了起伏——
1978年,菏泽的生产总值,比同为山东贫困地区的“难兄难弟”德州、滨州和聊城分别多出5.26亿元、7.93亿元和2.88亿元;而到了24年后的2002年,比滨州少了91亿元,比聊城少了126亿元,比德州少了210亿元还多!
论人均数更玄。1978年,菏泽人均收入是222元,德州是190元,滨州是178元,聊城是220元;而到了24年后的2002年,德州上升到8496元,滨州上升到9361元,聊城上升到6712元,而菏泽却只有2904元!不到全省平均数的的1/4。
2002年,全省评出30个经济欠发达县,从倒数第一个往前查,依次是:鄄城、定陶、巨野、单县、成武、郓城、东明、曹县……倒数8个全是菏泽!
菏泽,再一次成为全省注目的焦点,再一次沦为山东最贫困的地区。
几次调工资,菏泽只能在档案上调,实际发不到干部职工手里。以至有谚语:“菏泽的工资——空调”。一些县的乡镇干部每个月只能拿到三、四百元。
为让菏泽的干部职工按时领上工资,能让老干部报得了医药费,省财政每年都要向菏泽转移支付十几个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菏泽有了“山东的西藏”称号。
外地干部不愿到菏泽来。他们把到菏泽任职看作是一种“发配”。即使提一级也不乐意。提一级才多几个钱?东部发达地市的工资是菏泽的好几倍。来了的干部,总又寻找理由想尽快离开。工资低、条件苦还在其次。更重要的,他们觉得在这块地儿上难有作为。出力比别的地方大,流汗比别的地方多,总又迟迟不见成绩。谁愿干出力不讨好的活呢?
十个手指咬哪个都痛。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历届省领导都对菏泽牵肠挂肚,都为菏泽忧心忡忡,都对菏泽青眼相加——东部发达地市来了,五大直属企业来了……然而,尽管省领导费尽心血、采取多种措施;尽管诸多省直单位和兄弟地市多次施以爱心、伸以援手,菏泽却一直古井无波,昭彰不显。
于是菏泽又有了“扶不起的阿斗”、“过不了江的泥菩萨”雅号。
几个韩国客商从青岛来菏泽考察,临出发,先去超市买了一堆方便面和火腿肠,有人不解,“至多半天路程,准备这么多东西干什么?”他们说:“听说菏泽穷得吃不上饭。”
如果说上述个案是外人的误解,那么,下面这些实例,就是菏泽人实实在在的感受了。
菏泽的干部到省里开会,谁没有过那种近乎屈辱的经历?有顺口溜:“看戏坐后面,看电影坐前面,开会坐两边。夏天住南边,冬天住北边,坐车坐后面,照相坐两边。”即使就餐,你也要记着往最偏僻的餐桌走。要是没眼色走到光鲜的位置,肯定会招来几个白眼。
闲聊,没人愿意和你扎堆;散步,没人愿意与你同行。
市直某局一位副局长曾缘此和人干过一架。
会后用餐,这位副局长不胜酒力,可某市一个人非叫他再喝一杯。如果此公态度诚恳,一视同仁,真心实意想叫人多喝一点儿,肯定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可惜不是。济南人可以不喝,青岛人可以不喝,左边的人可以不喝,右边的人可以不喝,唯独这个菏泽人不能不喝。
所有在场的人都能感觉到,“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果然,此公岔了话题:“菏泽人搞经济不行,喝酒也不行吗?”
于是话题转向了菏泽的“欠发达”。
一个人说,他听说,菏泽某县,弄了一笔修路款,路没修好,钱被喝酒喝去了一半。餐桌上鲍鱼、海参、王八汤……山珍海味、高档烟酒,比他们那个发达市都好。
又一个人说,他听说过这么一件事:菏泽某穷县的某部门,托关系、找门路,费尽周折在省里弄了一项200万元的专款。钱刚到手,事还没办,就有一位管钱的副主任扣出3万元,准备自己出国旅游。
话题的导向是意料之中的:“菏泽人……素质太低了!”
菏泽这位副局长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
“菏泽‘欠发达’是事实,那是多种因素造成,也许有观念的原因,但观念和素质是两个概念!要说素质,我们在座的诸位都一定高?腐败分子,菏泽有,但决不敢这么明目张胆!退一步说,谁敢拍胸脯‘我们那个地方没有’?这些年菏泽掉队,我们自己知道,这是我们心里抹不去的痛,请不要再往上面撒盐好不好?……”拂袖而去。
甚至在一次“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见面交流会”上,都发生过歧视菏泽籍学生的事。
省内一所知名大学的两名毕业生,被某市一家单位看好,双方交谈之后都很满意。然而就在签定协议之时,那位负责人得知两人是菏泽籍,竟像看外星人一样,向两位学生看了两眼,断然将协议书收回:“菏泽那地方太穷了,你们另谋高就吧!”
两位大学生在羞愧与气愤之际,眼含热泪给时任市长的陈光写了一信:
“……菏泽再不能这么下去了。为了让在外读书的菏泽学子能和别人一样说得起话、挺得起腰杆,为了让今后考上大学的我们的弟弟妹妹,不再受我们那样的窝囊气,我们已经决定哪里也不去,就回菏泽!无论给我们安排什么工作,扫大街、修马路……我们也不嫌弃。出力流汗,再累再苦,我们也要致力于家乡建设。我们要用自己的汗水,让菏泽改变面貌,站到与别人一样的起跑线上……”
“欠发达”,对于菏泽的干部群众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形容词,那是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
“欠发达”帽子一天不摘,菏泽的干部群众一天就有喘不过气来之感!
4、将军的眼泪
2000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 “冀鲁豫边区革命战争纪念馆”竣工。
一位老将军来菏泽参加落成典礼。
典礼过后,满头白发的老将军忽生怀旧之情,顺便去了一趟当年刘邓大军过黄河的渡口。看到滩区的百姓依然在贫穷中挣扎;弯腰驼背的老人爬着在田里薅草,一些老人生病住不起医院躺在家里等死;尤其当他走进一座低矮黢黑的破屋,看到三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一条棉被已经烂成一堆破棉絮、根本无法用手提起时,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再也隐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呜咽不能语!
往事并不如烟。
老将军触景生情,心潮翻滚。
他记得,为支援刘邓大军过黄河,菏泽的父老乡亲同心戮力,毁家纾难,苌弘碧血,奋勇向前。
他记得,为给大军筹措粮食,村里的百姓宁肯自己吃糠咽菜,把剩余的粮食慷慨献出。一位老奶奶颤颤巍巍从怀里掏出一小袋小米,村干部说,这是村上最穷的一户人家,那是她留给儿媳妇冬天坐月子用的。
他记得,过河需要船工,一声令下,应者云集。船只不够,村民们连夜打着灯笼、举着火把,砍伐树木,打造船只。他们拆房扒屋,卸梁檩、摘门板。有的抬出了新娘陪嫁的木柜,有的抬出了为老人准备的寿材……
他尤其不会忘记,在黄河岸边他的师指挥所,一颗炮弹飞来,他的一个姓许的警卫班长身负重伤。一老一少两个民工飞奔而至,用一副小床做担架,二话没说抬起伤员就走,还没走出几步,又一颗炮弹呼啸而至,两民工当场被炸飞四条腿。
后来他才知道,两民工是一对父子。
叶剑英元帅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 “文革”刚结束时,到南方一个贫困地区考察。当他看到当地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个个蓬头垢面;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上不起学、赤着上身在山上砍柴,裤子烂得几乎不能遮羞,难过得双手发抖,连拐杖都难以握住。哆嗦着嘴唇对跟随的当地领导人说:
“没想到啊,没想到啊……我们不是天天都说形势大好?怎么会到这种地步?这比我们小孩子的时候还穷啊。”沉默一会儿又补充:“如果再有哪个电影厂要拍旧社会黑暗统治的镜头,就请到这儿来取背景!”
所幸叶剑英元帅没有到过菏泽。如果他当年来过菏泽,取景地点说不定会重新选择。
秋风瑟瑟,那是大地沉重的诉说;黄河滔滔,那是人们心中的呐喊。
省委在思索。市委在思索。
菏泽,多灾多难、命运多舛的菏泽呵,你出路在何方?希望在哪里?
(日期: 2006 - 12 - 29 点击率: 899 )
本站从今日开始在文化体育栏目独家连载长篇报告文学《巨变》,本书由菏泽市文联主席贾庆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本书是以文学的形式,对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以来,菏泽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诸方面所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鸟瞰。
菏泽地处鲁西南黄河古道,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经济发展一直缓慢,一直没能摘掉“欠发达”的帽子。人民群众盼富思变的愿望异常强烈。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细腻的笔触,向广大读者介绍了菏泽市委、市政府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突破菏泽”历史性机遇,带领886万菏泽人民开拓进取、负重奋进,三年三大步,终于使菏泽进入了它有史以来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本书撰写形式新颖别致,文字生动,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连载长篇报告文学《巨变》第一篇黄河作证
(日期: 2006 - 12 - 29 点击率: 1197 )
本站从今日开始独家连载长篇报告文学《巨变》,本书由菏泽市文联主席贾庆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本书是以文学的形式,对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以来,菏泽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诸方面所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鸟瞰。
第一篇 黄 河 作 证
菏泽是古代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菏泽是饱受黄河恩泽,又屡遭黄河侵害的地区之一。
菏泽有过辉煌。但在她几千年的历史脚步中,总体上是蹒跚多于矫健,沉重多于轻盈。乾隆年间所修《曹州府志》称,菏泽“常遭水患,又无沟畎之法、蓄泄之备,即有不稔,流离转徙,不能自振矣。”“水灾绵绵,地多泻卤,民煮以为盐,官不禁也。”
贫穷,几乎成为它的符号和代名词。
2000年5月,“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竣工。一位老将军来菏泽参加落成典礼,顺便去了一趟刘邓大军过黄河的渡口。
当他看到当年同心戮力、毁家纾难、苌弘碧血、奋勇支前的滩区百姓,依然挣扎在贫困之中,有户人家三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床上一条棉被已烂成一堆破棉絮,根本无法用手提起时,老将军泪水潸然而下,呜咽不能语。
秋风瑟瑟,那是大地沉重的诉说;黄河滔滔,那是人们心中的呐喊。
菏泽,多灾多难的菏泽呵,你出路在何方?希望又在哪里?
1、黄河作证
黄河,这条世界上最具雄性、最桀骜不训的河流,在它征服了黄土高原、积聚了足够能量之后,横空出世,开山劈岭,夺路而下,直扑大海。
黄河哺育了整个华夏文明,见证了全部中国历史。
黄河之水天上来。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仅仅理解为是对这条“悬河”形象的描述,想像未免狭隘。当年李白写下这句千古绝唱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应该是它的神圣与神秘:黄河来自于上天,是造物主对人类的恩赐。它既为人类带来福祉,也给人类带来祸灾。
中国北方的土地,哪一块没受过它的深恩厚泽,又没受过它的无穷祸灾?
菏泽就是典型的一块。
是黄河以它无与伦比的力量,填海造陆,成就了著名的华北平原。而菏泽一万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华北平原辽阔的胸膛。
早在“北京人”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看中了这块土地的平坦开阔、水草丰美。为寻找更好的栖息之地,他们走出深山老林,辗转南北,千里奔徙。终有一支人马在这一带安顿下来,刀耕火种,稼穑自食,繁衍生息,开基创业。
很多史料和遗迹表明,古“四贤”中的尧舜二帝,均在这一带出生,并长期在这一带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实际上,大禹治水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也是菏泽。
凭大地之丰腴,吸黄河之膏泽,古老的土地上走出过多少贤人志士、俊彦雄杰——
伊尹、伯乐、吴起、李勣、孙膑、庄子、吕稚、刘表、陈宫、卞壶、左丘明、谷梁赤、汜胜之、刘伯温、徐懋功、刘晏、晁补之、王禹倜、何思源、赵登宇……他们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或以德进,或以武威,叱咤风云,闻达于世。
承尧舜之遗风,借上古之祥瑞,雄阔的舞台上演绎过多少可圈可点、可敬可叹、可歌可泣、千载流传的故事——
商汤聘贤于有莘(今曹县境),宓子贱鸣琴治于单父(今单县境),五霸会诸侯于葵丘(今牡丹区境),范蠡经商富于定陶,刘邦驻骅庆功于文亭(今成武境),黄巢揭竿怒起于冤句(今牡丹区境),宋江啸聚好汉于梁山……孔子巨野获麟,伯乐文亭相马,李杜单台咏诗……曹植、范仲淹、文天祥、郑板桥……都曾在此留下动情的诗文和依恋的足迹。
还有著名的城濮之战、桂陵之役、刘邓大军过黄河……
宋代以降,菏泽共出进士287人。
明代以降,菏泽中举的士人多达1043人。
2、大地的诉说
在受黄河庇佑和荫泽的同时,菏泽也受到它无情的摧残和蹂躏。
菏泽是黄河离开中州大地进入山东的第一哨。由于海拔落差巨大,菏泽成为它数千公里流程中有名的“豆腐腰”河段。黄河所以有“八百里悬河”之谓,主要也指自河南东部至山东西部这一河段。河床高出地平面30多米,高出菏泽城50多米,比城内最高的楼房还高。
一柄名副其实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自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第一次进入菏泽,1800多年时间,在这块南北400百余里的地面上,仅有记载的滚道就达12次。
《史记•河渠书》记载了菏泽最早的一次水灾:黄河决口,“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及岁不登数年,人相食,方一二千里。”
《宋史•河渠志》记载了宋真宗年间的一次水灾:“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濮、曹、郓注梁山泊,州邑罹难者十二三。”
《元史•河渠志》记载:“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涨,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曹县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
最后一次是1855年。黄河在上游铜瓦厢决口,飞流直下,漫灌菏泽全境。此次水灾迁延20余年,南北滚动一百多里,使整个菏泽都成了黄泛区。直至1875年,贤吏丁宝桢就任山东巡抚,亲临菏泽,带领百姓创修障东南堤,“西起东明谢家庄,东迄东平十里堡,蜿蜒280余里”,才使黄水受到束范,形成现在的河道。
自唐至明,有将近一千年时间,菏泽一直处于新旧河道的夹角地带。
天堑隔阻,交通堙塞,水患绵绵,河草疯长,民事维艰。以至绿林响马接迹挺生,举事造反者前后不断。黄巢、王仙芝、赖文光、宋江、晁盖、徐鸿儒…… “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决非谬传。
现存《曹州府志》,系清乾隆21年由曹州知府周尚质主持撰修。其最大特点是有一述一,有二录二,既不喧良俗于人前,又不藏流弊于身后。既肯定了此地的民俗淳朴、地肥草美,“地广衍,饶沃土,宜木棉。民居甚多,以耕桑为业,不通商贾。风俗俭朴,器用陶瓦,车服简素。”“婚丧有不能举事者,亲友共助之,此为淳风耳。”又不避讳民风的骠悍和生活的贫穷。
“民间子弟,习骑射,尚义勇,好刚武。”
“常遭水患,又无沟畎之法、蓄泄之备,即有不稔,流离转徙,不能自振矣。”
“水灾绵绵,地多泻卤,民煮以为盐,官不禁也。”
在历史的行进中,菏泽一直风雨如晦,步履艰难。贫困,几乎成为它的符号和代名词。
甚至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菏泽还依然处于“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状态。最严重的年头,不少人家食无隔宿之粮,夜无御寒棉被。
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菏泽流亡东北就有几十万人。
3、抹不去的痛
人类历史是由许多偶然因素组成的。
谁也想不到,20世纪下半叶,世界风云突起,世事更迭,苍桑巨变。
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高擎改革开放大旗,揭开新的历史一页。
中国,这个醒来的“东方睡狮”,在败落百年之后,重新以大国姿态走向世界。
菏泽抢得风气之先。一种积蓄已久的力量瞬间爆发,乘势而上,风生水起。当1978年1月,安徽凤阳小岗农民以生命作赌注写下那张著名的“生死文书”的时候,东明县小井村的土地承包已经实行了半年。等到安徽小岗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开,菏泽的农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菏泽以其土地和农业优势,一举成为山东省赫赫有名的粮棉大区。
彼时的菏泽是多么风光呵!一堆堆粮食如座座金山,一垛垛棉花似朵朵白云。收购粮棉的日子,哪个粮站不是人流如堵,哪家棉厂不是车水马龙!
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市直某单位的老张,1979年从部队转业时候,一位战友送他回菏泽,这位战友看到菏泽的农村是如此富庶(战友老家是河北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较晚,当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年轮到他转业,竟主动要求来了菏泽……
菏泽,在它的近代史上,第一次光风霁月,北邙独步。
“小井精神”,既成为彼时菏泽最大的亮点,也证明了菏泽蕴涵的发展潜力。
那么,菏泽是如何光大亮点,挖掘这种发展潜力的呢?
非常遗憾。
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菏泽并没有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路、解放思想,以至罩到身上的光环,没能持续多久。
当兄弟地市沐着改革春风、踏着时代鼓点,奋起直追、紧跟而上的时候,菏泽的脚步再一次出现了起伏——
1978年,菏泽的生产总值,比同为山东贫困地区的“难兄难弟”德州、滨州和聊城分别多出5.26亿元、7.93亿元和2.88亿元;而到了24年后的2002年,比滨州少了91亿元,比聊城少了126亿元,比德州少了210亿元还多!
论人均数更玄。1978年,菏泽人均收入是222元,德州是190元,滨州是178元,聊城是220元;而到了24年后的2002年,德州上升到8496元,滨州上升到9361元,聊城上升到6712元,而菏泽却只有2904元!不到全省平均数的的1/4。
2002年,全省评出30个经济欠发达县,从倒数第一个往前查,依次是:鄄城、定陶、巨野、单县、成武、郓城、东明、曹县……倒数8个全是菏泽!
菏泽,再一次成为全省注目的焦点,再一次沦为山东最贫困的地区。
几次调工资,菏泽只能在档案上调,实际发不到干部职工手里。以至有谚语:“菏泽的工资——空调”。一些县的乡镇干部每个月只能拿到三、四百元。
为让菏泽的干部职工按时领上工资,能让老干部报得了医药费,省财政每年都要向菏泽转移支付十几个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菏泽有了“山东的西藏”称号。
外地干部不愿到菏泽来。他们把到菏泽任职看作是一种“发配”。即使提一级也不乐意。提一级才多几个钱?东部发达地市的工资是菏泽的好几倍。来了的干部,总又寻找理由想尽快离开。工资低、条件苦还在其次。更重要的,他们觉得在这块地儿上难有作为。出力比别的地方大,流汗比别的地方多,总又迟迟不见成绩。谁愿干出力不讨好的活呢?
十个手指咬哪个都痛。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历届省领导都对菏泽牵肠挂肚,都为菏泽忧心忡忡,都对菏泽青眼相加——东部发达地市来了,五大直属企业来了……然而,尽管省领导费尽心血、采取多种措施;尽管诸多省直单位和兄弟地市多次施以爱心、伸以援手,菏泽却一直古井无波,昭彰不显。
于是菏泽又有了“扶不起的阿斗”、“过不了江的泥菩萨”雅号。
几个韩国客商从青岛来菏泽考察,临出发,先去超市买了一堆方便面和火腿肠,有人不解,“至多半天路程,准备这么多东西干什么?”他们说:“听说菏泽穷得吃不上饭。”
如果说上述个案是外人的误解,那么,下面这些实例,就是菏泽人实实在在的感受了。
菏泽的干部到省里开会,谁没有过那种近乎屈辱的经历?有顺口溜:“看戏坐后面,看电影坐前面,开会坐两边。夏天住南边,冬天住北边,坐车坐后面,照相坐两边。”即使就餐,你也要记着往最偏僻的餐桌走。要是没眼色走到光鲜的位置,肯定会招来几个白眼。
闲聊,没人愿意和你扎堆;散步,没人愿意与你同行。
市直某局一位副局长曾缘此和人干过一架。
会后用餐,这位副局长不胜酒力,可某市一个人非叫他再喝一杯。如果此公态度诚恳,一视同仁,真心实意想叫人多喝一点儿,肯定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可惜不是。济南人可以不喝,青岛人可以不喝,左边的人可以不喝,右边的人可以不喝,唯独这个菏泽人不能不喝。
所有在场的人都能感觉到,“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果然,此公岔了话题:“菏泽人搞经济不行,喝酒也不行吗?”
于是话题转向了菏泽的“欠发达”。
一个人说,他听说,菏泽某县,弄了一笔修路款,路没修好,钱被喝酒喝去了一半。餐桌上鲍鱼、海参、王八汤……山珍海味、高档烟酒,比他们那个发达市都好。
又一个人说,他听说过这么一件事:菏泽某穷县的某部门,托关系、找门路,费尽周折在省里弄了一项200万元的专款。钱刚到手,事还没办,就有一位管钱的副主任扣出3万元,准备自己出国旅游。
话题的导向是意料之中的:“菏泽人……素质太低了!”
菏泽这位副局长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
“菏泽‘欠发达’是事实,那是多种因素造成,也许有观念的原因,但观念和素质是两个概念!要说素质,我们在座的诸位都一定高?腐败分子,菏泽有,但决不敢这么明目张胆!退一步说,谁敢拍胸脯‘我们那个地方没有’?这些年菏泽掉队,我们自己知道,这是我们心里抹不去的痛,请不要再往上面撒盐好不好?……”拂袖而去。
甚至在一次“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见面交流会”上,都发生过歧视菏泽籍学生的事。
省内一所知名大学的两名毕业生,被某市一家单位看好,双方交谈之后都很满意。然而就在签定协议之时,那位负责人得知两人是菏泽籍,竟像看外星人一样,向两位学生看了两眼,断然将协议书收回:“菏泽那地方太穷了,你们另谋高就吧!”
两位大学生在羞愧与气愤之际,眼含热泪给时任市长的陈光写了一信:
“……菏泽再不能这么下去了。为了让在外读书的菏泽学子能和别人一样说得起话、挺得起腰杆,为了让今后考上大学的我们的弟弟妹妹,不再受我们那样的窝囊气,我们已经决定哪里也不去,就回菏泽!无论给我们安排什么工作,扫大街、修马路……我们也不嫌弃。出力流汗,再累再苦,我们也要致力于家乡建设。我们要用自己的汗水,让菏泽改变面貌,站到与别人一样的起跑线上……”
“欠发达”,对于菏泽的干部群众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形容词,那是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
“欠发达”帽子一天不摘,菏泽的干部群众一天就有喘不过气来之感!
4、将军的眼泪
2000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 “冀鲁豫边区革命战争纪念馆”竣工。
一位老将军来菏泽参加落成典礼。
典礼过后,满头白发的老将军忽生怀旧之情,顺便去了一趟当年刘邓大军过黄河的渡口。看到滩区的百姓依然在贫穷中挣扎;弯腰驼背的老人爬着在田里薅草,一些老人生病住不起医院躺在家里等死;尤其当他走进一座低矮黢黑的破屋,看到三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一条棉被已经烂成一堆破棉絮、根本无法用手提起时,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再也隐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呜咽不能语!
往事并不如烟。
老将军触景生情,心潮翻滚。
他记得,为支援刘邓大军过黄河,菏泽的父老乡亲同心戮力,毁家纾难,苌弘碧血,奋勇向前。
他记得,为给大军筹措粮食,村里的百姓宁肯自己吃糠咽菜,把剩余的粮食慷慨献出。一位老奶奶颤颤巍巍从怀里掏出一小袋小米,村干部说,这是村上最穷的一户人家,那是她留给儿媳妇冬天坐月子用的。
他记得,过河需要船工,一声令下,应者云集。船只不够,村民们连夜打着灯笼、举着火把,砍伐树木,打造船只。他们拆房扒屋,卸梁檩、摘门板。有的抬出了新娘陪嫁的木柜,有的抬出了为老人准备的寿材……
他尤其不会忘记,在黄河岸边他的师指挥所,一颗炮弹飞来,他的一个姓许的警卫班长身负重伤。一老一少两个民工飞奔而至,用一副小床做担架,二话没说抬起伤员就走,还没走出几步,又一颗炮弹呼啸而至,两民工当场被炸飞四条腿。
后来他才知道,两民工是一对父子。
叶剑英元帅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 “文革”刚结束时,到南方一个贫困地区考察。当他看到当地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个个蓬头垢面;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上不起学、赤着上身在山上砍柴,裤子烂得几乎不能遮羞,难过得双手发抖,连拐杖都难以握住。哆嗦着嘴唇对跟随的当地领导人说:
“没想到啊,没想到啊……我们不是天天都说形势大好?怎么会到这种地步?这比我们小孩子的时候还穷啊。”沉默一会儿又补充:“如果再有哪个电影厂要拍旧社会黑暗统治的镜头,就请到这儿来取背景!”
所幸叶剑英元帅没有到过菏泽。如果他当年来过菏泽,取景地点说不定会重新选择。
秋风瑟瑟,那是大地沉重的诉说;黄河滔滔,那是人们心中的呐喊。
省委在思索。市委在思索。
菏泽,多灾多难、命运多舛的菏泽呵,你出路在何方?希望在哪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