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7496:桑莲居陈敬聪系泉州古民居群
【仙劍波斯臥龍崗】【皇氏古建築大全】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一村一俗,独具乡村特色。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7496:桑莲居陈敬聪系泉州古民居群《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7496:桑莲居陈敬聪系泉州古民居群
桑莲黄居集拍卖、展览、收藏、交流四位一体,并长期开展当代艺术经纪、艺术投资咨询、艺术书籍出版等。桑莲黄居艺术馆常年征集:古代、近现代中国书画、历代闽籍书画等。

陈敬聪 1950年9月生,福建泉州人。第九届、十届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泉州泉商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市长书画艺术中心理事、泉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出版大型摄影画册《蟳埔女》、《激情农运》、《见证泉州》、《泉州老街巷》等。

陈敬聪先生费时一年多,自驾车出行5000多公里,跑遍了泉州12个县市区和台商投资区的100多个村庄和社区,用镜头和文字一一记录下古民居曾历经的辉煌和沧桑。现集结成册,以期唤起众人对古民居保护的重视。如果您身边还有不能被遗忘的泉州古民居,诚邀告知。

《皇氏古建築大全》
第27443:凤凰书斋均安居巽成軒书斋;第27444:田中客厅儒郎第州司马第西厝公厅;第27445:溪美寨村营老爷;第27446:武魁都閫府;第27447:大岭镇小布村逗老爷年俗;第27448:湖镇显岗圩黄氏买灯;第27449:博罗县横河镇花园村徐氏大鼓猎龙;第27450:水口街万卢村大王公巡游;第27451:仲恺中洞村缪貌大皇公巡游抬龙轿;第27452:惠城汝湖仍图真君宫巡游;第27453:横沥墨园关吴二帝巡游;第27454:赤岗村侯王出巡;

第27455:安墩镇元宵五大尊神巡游;第27456:吉隆镇元宵舞龙;第27457:黄埠镇盐洲舞草龙;第27458:沥林镇罗村昌福公魏进公巡游;第27459:惠州东坡祠翟夫子宅三贤祠;第27460:泰美罗营荷中村船龙坝;第27461:墨园围徐氏宗祠协天宫陈氏宗祠;第27462:大夫第茂记和英记大屋;第27463:柬埔寨潮州会馆;第27464:会安潮州会馆;第27465:埔田镇庵后村高氏祖祠围龙屋;第27466:溪口蔗巷;第27467:德化县三班镇奎斗村徐氏百石堂;第27468:千斗堂和振良堂;第27469:大铭乡联春村睦联堂苏氏种德堂;第27470:琼溪村赖垓公颍川庙堂;

第27471:上涌镇桂林村漈水廪生谟显堂;第27472:传豪村蒋氏宗祠桃源堂;第27473:国宝乡南斗村大东堂;第27474:春美乡双翰村鲤中新兴堂和苏氏宗祠世德堂;第27475:福德宫乾禄堂、聚奎堂、流庆堂、翰祥堂;第27476:德化县浔中镇诗墩卢郭坂林曰铼肇居凤歧堂;第27477:水口镇祥光村祥光土楼厚德堡;第27478:三班镇硕杰村大兴土楼大兴堡;第27479:三班村虎形山追远堂郑氏家庙光裕堂;第27480:茂林山双乳石厝蟠龙楼;第27481:三班镇泗滨颜氏祖厝永茂堂;第27482:泗滨村大云渓宏功堂瑞绵斋德树堂;第27483:永春县横口乡福中村郭氏家庙岑兜祠堂德懋风高;第27484:五里街镇埔头村树南山庄(蒋光鼐书);第27485:桃谷恩荣第一家生本堂古厝;第27486:山美土楼(五里街的仰贤村巽来庄土楼);第27487:永春白鹤拳(街尾后庙辜氏嘉德祠);

第27488:东平镇太山村溪口李开芳、李开藻故居;第27489:聚绿堂于埜堂性余堂聿修堂;第27490:永春县桂洋镇清光绪倚云楼;第27491:吾峰镇侯龙村侯龙书院竹园斋;第27492:湖洋镇龙山村龙潜堂;第27493:灵州大都督留氏家庙留从效故居修爵堂;第27494:沈家大院德兴堂(蓬壶镇仙岭村);第27495:岵山镇塘溪村福兴堂;第27496:桑莲居陈敬聪系泉州古民居群;第27497:武功大夫第(泉州惠安县崇武镇海门村生祠中厝和祖厝);第27498:螺城镇刘望海古大厝四马拖车;第27499:兄弟俩进士李恺李慎乡贤祠;第27500:石狮市永宁镇吴氏坑东总统寓;第27501:贻谋堂老厝永宁镇岑兜子英村;第27502:金棣村黄念忆故居古厝群;第27503:鳌城永宁大夫第永宁镇古卫城;第27504:林日茂古大厝;第27505:台湾进士第宝盖镇玉浦村崇德修业;第27506:杨家大楼(永宁镇后杆柄村九十九间古大厝)

厚德堡,俗称祥光土楼,坐落在德化县水口镇祥光村,古堡系本村江氏先祖江开安公鼎建,建于清道光年间。它背峙青山,面朝平畴。也许它深藏偏僻山村,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古堡外沿四周采用古老的夯土板筑技术,就地选取生土、砂石、竹片,在高达3米的石墙上夯筑起高达2米的土墙,壁垒森严。全楼呈封闭型,外墙只开正面一座大门,侧翼一个小门。

凤歧堂位于德化县浔中镇诗墩卢郭坂,系清咸丰年间林曰铼肇居所建的古民居,占地3000多平方米,至今己有150多年历史,依然保留完好。凤歧堂是民间两进古典式平房结构,正厅、前堂两侧屋脊各堆塑双翘脊,具有闽南古大厝风格,但正厅堂两边护厝与过水(餐厅)交界之墙却高出屋盖,建成圆拱形,称为防火墙,具有闽中民居建筑风格。前堂正中开两扇大门,两边加开仪门,显典雅斯文。前廊壁中各开大圆窗,镂刻四只展翅蝙蝠,同腾喜案,与仪门两厢壁窗镂刻牡丹花卉相对应,象征福禄富贵。同时,对称设置下厅房,作为习文研墨之室,一见便知是书香门第。

苏氏宗祠位于泉州市德化县春美乡双翰村鲤中自然村。双翰原称常安,清乾隆年间出了两位翰林,改称双翰。双翰苏姓源自武功苏氏芦山派。唐末都统领军使苏光谊自同安迁居永春桃源,宋礼部尚书苏奉礼于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迁居德化善均里石城,后五世簪缨。宋末苏十万举兵抗元,元兵血洗石城。苏道隆率子苏善保、苏善傅于元至元年间僻居双翰,建新兴堂,苏善傅又自建世德堂。

双翰苏氏宗祠邻近的附属建筑有乾禄堂,聚奎堂、流庆堂、翰祥堂等祠堂群。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福德宫(建于元泰定丙寅年,公元1326年)、广济桥(建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及树龄700年以上的世杉名树古木风景保护林。
桃源堂位于德化县上涌镇传豪村,又名蒋氏宗祠,始建于唐末。据地方志记载,唐僖宗年间,时任尚书左仆射的蒋高,因朝廷腐败无能、各地义军纷纷起义,而弃官迁徙来到古称上壅的上涌镇隐居,成为德化乃至泉州蒋氏的开基先祖。蒋高在任时分管全国的矿业,并著作有《冶炼法》一书。来到上涌后,他的第六子蒋峦凭借过去掌握的高超的冶炼技术,取门头村北山的锰铁矿石,在桂格村与桂林村交界处的涌岭格造炉炼铁,不仅成为德化冶炼业的创始人,还很快成为当地巨富,并在涌岭格的东侧山后的传豪村建了这座桃源堂——意为继承父亲的志气,隐居山林,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大东堂位于德化县国宝乡南斗村,为德化望族林家古厝,谱载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肇基者林岳生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居永泰,因求风水,则聘名师,走遍名山,最后看中戴云山脉的南斗村吉地起厝,而后人丁兴旺。林岳生有五子,长子林端一兴建了大东堂,更臻完美。

在德化县三班镇奎斗村有三座古大厝叫徐氏百石堂、千斗堂和振良堂。百石堂建于清康熙年间,堂主徐义可(公元1669-1732年)在当地乃一殷实人家,却苦人丁不旺,尽管门前的一片田地一年能收100多担稻谷(故称“百石坵”,百石堂故名),但主人仍觉美中不足,于是又在旁边建了千斗堂。公元1925年,徐家后人又建了二进80多间房的大厝——振良堂。值得庆幸的是振良堂落成后,人丁兴旺,大小平安,建成至今80多年,已繁育人口240多人,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出了不少人才。
在德化县大铭乡联春村睦联堂苏氏种德堂,人们亦称它为“深垵大厝”。

赖垓家庙位于德化县大铭乡琼溪村赖垓公颍川庙堂,建于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为明崇祯年间进士出身的礼部右侍郎赖垓公家庙。
德化九仙山北麓,有个群山环抱、景色秀丽的山村,这便是德化县上涌镇桂林村。古时这里长着整片桂花树,每逢清秋,桂子吐黄,十里飘香。故称“桂林”,俗称“半林”。村中有两座坐北向南的高山,状似鲤鱼朝天,漈水穿流其间,山水蕴含灵气。相传古时割坑有名的地理师陈朗途经此地,赞曰:“鲤鱼尾中桂花旁,谁人得此穴,代代出书香。”赖氏盛颖公闻知,便在该地择基筑屋。这古屋便是谟显堂。

大兴堡,俗称“大兴土楼”。位于德化县三班镇硕杰村。其北枕大兴山之险,西南望天马山之雄,南以大云溪为襟带,东扼五德公路咽喉。为郑展枢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元月。
堡内建筑布局对称严谨,轴线分明。以横贯东、西门的通道为中轴线,沿中轴线有面积206平方米的宽敞天井,开井两侧建有单檐庑殿式屋顶的阁楼,两厢格式大体对称。每层进深2间,面阔10至15间。上层中央为厅堂,其中北楼大厅为议事司祭祀寿庆等大事之用,每座楼东西两端有简易木梯。环绕城垣四周架设双层倚楼。东、西两列倚楼,屋顶为硬山式。梁柱斗拱托瓦檐,木构组织简单壮硕。在三百余年的漫长岁月里,古堡屡经战火兵燹,民国三十一年大兴堡重修,现在郑氏族人又一次大面积重修大兴堡。
光裕堂位于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的虎形山下,原名追远堂,又名郑氏家庙,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多有修葺,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光裕堂是一座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土木石结构,抬梁式构架,由东西两厅及左右两厢房组成,筑造精巧,结构讲究。祠内木雕、石雕尤为精美,木雕的祥龙、花卉,石雕的虫鸟、瑞兽,均栩栩如生。其正脊、檐枋上的神兽组件与雕花图案十分精致,造型与花样各具特色。屋檐上的青苔与略带风化痕迹的雕花脊兽,仿佛共同诉说着沧桑的历史。一进正厅,梁柱上乌漆金字的硕大楹联:“硕邑始唐朝拓业渊源远,杰才开宋代登科翰墨香。”揭示了当地郑氏一族自开宗创流以来的荣光。
在德化县三班中学茂林山背面,山势分成两脉,隆起向下绵亘在平畴上,状如一对硕大无朋的乳房,怪异的是乳房末端又耸起两块浑圆、大小相仿、状如黑馒头的巨石,极似乳头。乳沟正中有一座古大厝,这就是蟠龙楼,又称双乳石厝蟠龙楼。

永茂堂位于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俗称颜氏祖厝。该堂为泗滨颜氏始祖颜教先肇基之地,五代后唐归德场场长(德化建县前称归德场,场长即后来的县长)颜仁郁亦诞生于此。支分东鲁远;派衍泗滨长。
清乾隆年间,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的颜英助,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代发奋图强,克家成业,在梅岭建了五条陶瓷龙窑,并在泉州城内开设商行,成为泗滨一大富户。致富后,他开始在大云渓边筑堤岸,兴建宏功堂和德树堂。不幸颜英助壮志未酬,年仅42岁便英年早逝。其妻张氏善娘贞操寡守,继承遗願,将宏功堂和德树堂两座华夏相继建成,并建了瑞绵斋。
郭氏家庙(岑兜祠堂)位于永春县横口乡福中村。郭氏家庙也就是郭氏宗祠,是元代武宗时这里郭氏的祖先“四二公”开始兴建的,离现在已有697年了。中间历经多次修建,到清代基本完整,规模庞大,气势雄伟,总建筑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宗祠左右两边各有一口清泉汩汩的水井,井水冬暖夏凉,名曰“日月池”。

树南山庄坐落在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口,山庄坐北朝南,楼为两层,面积达800多平方米,是永春著名的中西合璧的红砖洋楼,有明显的英国建筑风格。山庄围墙内,花木成阴,果树成林,鸟语花香。这是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林光挺兴建的私宅。
在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有一座百年古厝——“生本堂”,建成于清光绪二年,被誉为“桃谷恩荣第一家”。巽来庄土楼,又名山美土楼、永春土楼,地处永春县五里街的仰贤村,为清朝盐官林悠凤于清乾隆丁酉年(1777年)所建,占地3100平方米,共有96间房间
嘉德祠,俗称辜氏家庙,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街尾后庙,占地五亩。这是清朝方七娘创立永春白鹤拳的地方,更是台湾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祖籍地的大宗祠。
侯龙书院位于永春县吾峰镇侯龙村,是永春仅存的至今仍保护完好的古代书院。根据《颖川侯龙陈氏族谱》记载: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侯龙陈氏十三世祖素厚(岁贡生)在弱冠时建“竹园斋”,此为侯龙书院之前身,距今已有300年历史。侯龙书院位于侯龙村的腹部,四面绿水青山环抱。为园林建筑,古香古色,颇有特色。据村中老者回忆,书斋建有十八厅,分别有上下厅、前厅、两厢厅、东西厅、阶下两厅、孔子厅、桂轩两侧厅,今其格局仍大体保存完整。桂轩庭院里春开玉兰花,秋绽桂花,清雅脱俗。书院里有一方池塘,石桥架构池上,原来的石栏盘上有盆栽花,垂柳随风袅袅,鸟语花香,池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使人顿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惜乎现在书院失于修缮保管,池水近底,满生绿萍。上厅前厅上原悬挂有知州翁学本的题匾“董帷”和县府表彰陈辗敦捐资一千银元的“热心教育”牌匾,厅前临池上方挂有“鸢飞鱼跃”四个镶金大字牌匾。

龙潜堂位于永春县湖洋镇龙山村,占地2亩多,是龙山村旅居马来西亚华侨郑徳脂建于公元1927年的华侨民居。民居坐西向东偏南,汉宫殿式双进双护厝,整座房子24间带天井,土木结构,红砖石壁,圆脊青瓦,还建有护院一层炮楼。前面有一大二小门庭和水井,后面有花台圆领。门口埕下建有一口池塘,呈半月形,面积300平方米,正是“半亩方塘”。整座龙潜堂建筑雕梁画栋,集砖雕、木雕、石雕、灰雕于一身,可谓精雕细刻,巧夺天工,气势恢宏。走进龙潜堂的大门,看见堂内和大门两侧共有14个木窗,都透雕立体人物活动,如“帝舜躬耕”、“孔明借箭”、“空城计”、“白蛇传”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留从效故居修爵堂,坐落在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的留安山南麓中部,建于五代。留从效(公元906—962年),字元范,永春桃城镇人。幼孤家贫,以事母兄孝悌闻名。闽景宗天德二年(公元944年),留从效为泉州散员指挥使。南唐时自领南唐漳州、泉州等二州留后,被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漳等州观察使,后累授同平章政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后周征淮南,南唐军队屡败,他又遣使借道湖北通款于后周。
德兴堂位于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又名“沈家大院”,大院主人为沈逢源。沈逢源一生投身于振兴民族商业,与朋友一起创办“永顺兴行”,后改号为“鸿荣行”,并在香港、澳门等地开设连锁分行。公元1946年,沈逢源组建“南成行”,分行遍及台湾、上海等地。公元1954年,他又在台湾新竹县投资兴办“新竹玻璃公司”,在香港兴办“立丰织绸厂”,带动了当地轻工产业的发展。
福兴堂位于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是著名爱国商人李武宗所建。福兴堂建于公元1942年,历时5年完成,占地面积5380平方米,建筑主体面积1570平方米。建筑整体坐西南朝东北,由正门、门厅、天井、两厢、正厅和左右护厝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木结构,悬山顶。整座建筑是由业主精心挑选材料,聘请各地能工巧匠精雕细作而成。福兴堂所饰精美木雕、石雕、泥雕出自参与建造“中山陵”的师傅之手,做工之精细,为闽中闽南地区所罕见。

在惠安县崇武镇海门村有一座武功大夫第,系武功大夫张勇的府第。张勇(公元1697-1765年),字企大,号浩亭,惠安崇武人,祖籍直隶山后宜兴州(今江苏宜兴)。先祖张亮,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九月自宜兴来崇武任千户所副千户,遂定居。
在惠安县螺城镇中山北路,有一列被誉为“四马拖车”的明代古大厝,此大厝系惠安明代有名的御史刘望海所建。刘望海(公元1542年-1617年),名会,字逢甲,号望海(一作盟海),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初授浙江萧山县令,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御使。其三弟刘春,亦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这座房子是刘望海告老还乡皇上恩准,赐他回乡建“四马拖车”府第,其意高车驷马、权贵显达之意。“四马拖车”,即四列建筑群并排,坐西北进东南面对十里外文笔山。各列由三落五开间大厝组成。建筑地面的后一落比前一落提高1米,即前后总落差两米。四列建筑之间相距1.2米,作为通巷。各座大厝左右有耳门,便于彼此互访。龛联:“河南衍派家声远,惠北植基世泽长”。楹联:“筑堤蠲赋重安声著闽浙,除弊崇文明辅国政粤滇“。厅门楣上悬明代名臣、书法家张瑞图书赠”古夜“两字,弥足珍贵。

坐落在惠安县螺城镇北门街之明嘉靖年间兄弟俩进士李恺、李慎乡贤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为彰显明嘉靖年间恺、慎兄弟抗倭寇保惠城之功卓著。邑人感其德、建保障亭、竖功德碑、以资纪念。
坑东“总统寓”位于石狮市永宁镇坑东村,这座开阔壮观、装饰精细的红砖古厝为什么叫做总统寓呢?主要是因为古代坑东人往菲律宾谋生,后菲律宾有个总统,叫奥斯敏纳,中文名叫“吴士敏”,是坑东村老一辈华侨吴花(即吴文,“花”是其乳名)与一“番婆”(指菲律宾妇女)所生的儿子。清代吴文、文皎、文盾3兄弟回家乡合建的大厝,因吴家出了一位总统,曾在大厝中挂着“总统寓”木匾,以后便称坑东“总统寓”。古厝最精彩的部分,集中在大门的“塌岫”上。这里的布局,恪守闽南一般大厝的传统行制,格局开阔、壮观,装饰精细。塌岫半壁的彩堵,以细泥土雕塑一些古代人物故事,绘饰一些花鸟、鱼虫以及字画,显示了大厝主人的不俗。
在石狮市永宁镇岑兜村(现称“子英村”),有一座历经了100多年风风雨雨的老厝———贻谋堂,是泉州南门外古厝建筑中的精品之一。贻谋堂古厝是一座华侨古民居,系该村旅菲华侨富商李祖兴建的,古厝于公元1890年至1891年之间动工,历时6年,一座汉式古民居皇宫体建筑,铺有石埕、砌有围墙、建有“花向”、书房、碓间及小花园的宏伟气派的农村富豪大厝,终于屹立于淙淙流水的小溪旁边。竣工之时,李祖把其命名为“贻谋堂”。“贻谋”之名,取自古文:“贻厥孙谋,以燕翼子”之意,寄托着希望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
在石狮市永宁镇金棣村里,有三幢独立却又连成一片的已有百年历史且规模恢宏的古厝群,这里就是当年旅菲华侨巨子黄念忆的故居。黄念忆有兄弟三人,二弟和三弟英年早逝。其父亲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前往菲律宾谋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创建了黄联兴铁业有限公司。念忆成人后便接父业任公司经理,主持生意,扩充产业,数载后成为了马尼拉铁业巨子,公司不仅建造了新的大楼,还在马尼拉的黄金地段扩充了50多个店面。接着,产业还扩展到美国和厦门等地,涉及碾米厂、锌板厂、火电厂、自来水厂等产业,从此黄念忆在菲律宾和泉南地区名声显赫。
在石狮永宁镇古卫城(鳌城)西门外有两座古大厝,一座叫“永宁大夫第”,另一座叫“林日茂”古大厝,均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石狮市宝盖镇玉浦村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遐迩闻名的“台湾进士第”,因府第主人蔡枢南以台湾彰化籍中清光绪丙戌科(公元1886年)进士而得名。进士第里拥有大小房间共48间,厅堂门楣“崇德修业”四字端庄大方的楷书出自清成亲王的手笔,一方用满文阳刻而成的印章显示着撰书者的特殊身份。
杨家大楼位于石狮市永宁镇后杆柄村,俗称“九十九间古大厝”,由四栋传统民居和四栋洋楼组成,传统民居建于清代,而洋楼系菲律宾华侨杨邦梭建于1933年。高耸蓝天的主体洋楼“六也亭”楼,西洋式的外观引人注目。虽历经近百年的苍海桑田与风雨侵蚀,墙壁伤痕斑驳,但整栋大楼看上去仍然气宇轩昂,威风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