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神话学”的解码——浅析罗兰·巴特的新符号学理论
“神话学”的解码——浅析罗兰·巴特的新符号学理论
罗兰·巴特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他身兼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两种方式。在《罗兰·巴特谈罗兰·巴特》这部类似自传的书中,巴特将他自身思想的变迁划分为四个不同的方向,其一“社会神话学”时期(1953 - 1957),在解读萨特、马克思、布莱希特的过程中完成《写作的零度》和《神话学》;
其二“符号学”时期(1965 - 1967),在解读索绪尔时完成《符号学原理》和《流行时装系统》;其三“文本性”时期(1970 - 1971),完成《S/Z》以及《符号帝国》;其四“道德”时期(1973 - 1980),在解读尼采时完成的《文本的愉悦》、《罗兰巴特谈罗兰巴特》。
而我们即将要探讨的新符号学理论可以说就是巴特思想成长的胚芽阶段,虽然在学习与借鉴马克思与索绪尔理论的同时,巴特已经显露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特色。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这本著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流行神话》,收录了四十篇剖析法国时事和时尚的文字,真可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巴特试图挖掘那些生活中热点和时尚的对象,直到刨出那似非而是的根部,以求更接近其本质。第二部分《现代神话》,是巴特对大众文化符号的分析,即解读神话的系统方法论。他通过符号学的理论对神话学进行解码,进而达到对神话本质及其真实内涵的批判,揭开了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现代神话中如何以乔装打扮的方式,冒充并强加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意识之上,从而达到隐形控制和中产阶级化的秘密特性。
尽管《神话学》不再是纯文学的批评,但它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层面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巴特在此所关注的内容并没有刻意布置安排,只是选择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摔交”、“电影”、“作家”、“演员”等)展开纵情的诗意描写。例如《嘉宝的脸蛋》一文,几乎是巴特在引领读者欣赏嘉宝的脸蛋,在比较她与奥黛丽·赫本的脸蛋有何不同。
以《神话学》为基础,巴特初步创建了自己的新符号学理论(相对于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而言)。他采用人们称之为“一种科学的幽默”的新文风,分析当时流行于法国社会和文化的这些“新神话”。他指出:在被神话化的当时流行话语中,总是包含两大因素:一种是打着“大众文化”语言的旗号所道出的意识形态批判; 另一种是对大众文化语言所进行的新符号理论解构。
(一)神话成为符号学体系
罗兰·巴特指出:“神话是一种话语”, 但并非任何一种形式的话语, 而是“一种沟通
[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的系统,是与其特定历史阶段密切相联系的特定社会的一种信息”。为了揭示这种特殊的社会信息,光靠语言的单纯形式变化逻辑是不够的, 必须超越语言学的界限而探讨符号论。
对于当时法国的日常“神话”,巴特的研究看似单刀直入,仿佛他的解释只是灵机一动、毫无依据的感悟。其实不然,作者在再版序言中曾经说:“本书有着一套双重理论架构:一方面是以所谓大众文化的语言工具作为意识形态的批评;另一方面,则是从语意学上来分析这套语言的结构。” 这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理论,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语言符号的性质——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连结而成的。而罗兰?巴特所提到的神话是一种二级符号学系统,它所依靠的是语言系统为基础的第一系统。第一系统中的能指与所指构成了符号,而符号在第二个系统中则成为了新的能指,与新的所指构成了神话。
罗兰?巴特为了将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中的能指进行区分,因此将第一系统中的能指称为意思,第二系统中的能指称为形式。所以能指既是意思又是形式,表现出了某种含混性,从意思一侧讲是充实的,从形式一侧讲是空虚的。正是在意思与形式之间的含混中确定了神话。由于能指具有两面性,因此神话具有两种功能:表意和告知,它使人理解并迫使人理解。事实上,由这样一种方式继续进行下去,就会不断的产生出新的神话,这一过程是可以不断循环的,是根据操纵者的意愿不断发展的。这样,神话从简单的符号学理论向意识形态的方面过渡。
(二)神话是去政治化的言谈
罗兰·巴特在《现代神话》一文中提出的“神话”概念打破了以往的神话内涵。神话在普遍意义上是指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其本质是借助于想象的,并非是真实存在。而马克思则认为传统的神话与人类支配自然界的能力有关,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是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是自然的产物。
但是罗兰·巴特虽受马克思思想影响,却在《现代神话》中明确地提出神话是一种意指方式。这样的神话关乎的不是内容,而是一种形式。通过分析神话的形式,使人认识到神话是具有明显的动机性的,与普遍性的神话的含义有着共同之处——虚假。神话包含了明显的制造神话者的意图。将神话去政治化,让人们将神话视为“自然的”,未经人工操纵的客观存在。罗兰?巴特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人们将“历史的”内容误认为是“自然的”这一概念,解开人们被蒙蔽的
状态,借以唤醒当时社会中的人们,使人们重新找到各种事物已经失去了的当初被创造出来时的印记。
下面我们择取《神话学》一书中的具体“神话”,看看巴特是如何运用新符号学理论来解码神话学的。中产阶级喜爱作家的讯息,并不代表什么,但却使作家高贵化了,作家在任何状况下,都能够生产,这似乎是作家的本质,但作家既要“穿着蓝色睡衣”吃饭、喝酒,也要“彰显自己的宇宙良心”,这种“丰富的高贵性与庸俗性的糅合”,正是由于神话而产生的,而巴特则打破了这种神话,作家在被破除偶像崇拜之后,就只剩下自然的人。
而在《蓝色指南》一文中,巴特是在印证了《现代神话》曾分析过的中产阶级神话。他指出,在这本西班牙导游性的“蓝色指南”中,文化古迹被过滤为基督教的。多面性的人群被类型化,比如巴斯克人是冒险的水手,卡塔卢尼亚人是生意人等。更重要的是,历史客体在其中蒸发。也许可以称为是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法国和中国,多如牛毛的“旅游手册”和民风丛书,似乎也能呈现出同样的问题。
再如《葡萄酒与牛奶》一章中,提到葡萄酒在法国文化中是一种“图腾式”的饮料,因而它也具有神话的性质:葡萄酒是社会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仅为道德提供了基础,也为环境提供基础;它是法国日常生活中最轻微的仪式行为装饰,从休闲到盛宴,从地方餐厅的闲谈到晚宴的正式演讲。它提升了所有的地位,任何一种天气:在寒天里,它和所有由寒转暖的神话相关。在盛夏时,又和阴影相关,和所有凉爽和冒气泡的东西相关。它被组合成一种基本的本质,附有其他的营养数字,它可以涵盖法国人空间和时间的所有方面。只要你开始了解某人的日常生活,那么缺乏葡萄酒会给人一种震惊的感觉,有如某种异国情调的东西。
在巴特眼里,葡萄酒已然是法国文化与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符号。然而除此以外
[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巴特还发现了葡萄酒神话另一个层面上的意义:葡萄酒的神话,事实上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暧昧不清。因为真相是,葡萄酒的确是既纯良又精致,但同样真实的是,它的生产与法国资本主义密切相关,无论是个人酒商或者阿尔及利亚的大业主。后者在回教徒头上,强行供应他们不需要的农产品。因为在这片被掠夺的土地上,他们所缺乏的是面包。我们现在的孤立特性,精确地说,是因为葡萄酒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除非我们在错误中遗忘了,它也是侵占土地后的结果。
这段论述看似跳跃性比较大,实则体现出巴特注意到了日常生活中哪怕最微不足道的一些现象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它与某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维度有着深刻的关系。
(三)现今的“神话”
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对当时的法国社会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其实现今社会中,这一神话仍然继续存在。神话的本质却丝毫没有改变——使人们处于“蒙昧”的状态,陷入到一个怪圈当中,依然乐此不疲。
“消费”构成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借助媒介的多元化,人们每时每刻都处于消费空间之中,而“神话”也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带着“广告”的面纱迈进人们的生活。广告“神话”的背后,是资本家为了达到最大利润这一目标,采取各种手段,使消费者成为自觉接受的对象。在今天,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不得不同时接受广告,虽然只是出于一种无意识的欣赏,但是却在观看者的心中留下印象,使其在消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而商家选择明星代言,则是将商品作为一种品牌价值拿来交换,使普通消费者向往明星一般的生活,从而让商家能够从中谋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2] 汪安民.罗兰·巴特[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
[3]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谈罗兰·巴特[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4] 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罗兰·巴特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他身兼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两种方式。在《罗兰·巴特谈罗兰·巴特》这部类似自传的书中,巴特将他自身思想的变迁划分为四个不同的方向,其一“社会神话学”时期(1953 - 1957),在解读萨特、马克思、布莱希特的过程中完成《写作的零度》和《神话学》;
其二“符号学”时期(1965 - 1967),在解读索绪尔时完成《符号学原理》和《流行时装系统》;其三“文本性”时期(1970 - 1971),完成《S/Z》以及《符号帝国》;其四“道德”时期(1973 - 1980),在解读尼采时完成的《文本的愉悦》、《罗兰巴特谈罗兰巴特》。
而我们即将要探讨的新符号学理论可以说就是巴特思想成长的胚芽阶段,虽然在学习与借鉴马克思与索绪尔理论的同时,巴特已经显露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特色。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这本著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流行神话》,收录了四十篇剖析法国时事和时尚的文字,真可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巴特试图挖掘那些生活中热点和时尚的对象,直到刨出那似非而是的根部,以求更接近其本质。第二部分《现代神话》,是巴特对大众文化符号的分析,即解读神话的系统方法论。他通过符号学的理论对神话学进行解码,进而达到对神话本质及其真实内涵的批判,揭开了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现代神话中如何以乔装打扮的方式,冒充并强加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意识之上,从而达到隐形控制和中产阶级化的秘密特性。
尽管《神话学》不再是纯文学的批评,但它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层面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巴特在此所关注的内容并没有刻意布置安排,只是选择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摔交”、“电影”、“作家”、“演员”等)展开纵情的诗意描写。例如《嘉宝的脸蛋》一文,几乎是巴特在引领读者欣赏嘉宝的脸蛋,在比较她与奥黛丽·赫本的脸蛋有何不同。
以《神话学》为基础,巴特初步创建了自己的新符号学理论(相对于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而言)。他采用人们称之为“一种科学的幽默”的新文风,分析当时流行于法国社会和文化的这些“新神话”。他指出:在被神话化的当时流行话语中,总是包含两大因素:一种是打着“大众文化”语言的旗号所道出的意识形态批判; 另一种是对大众文化语言所进行的新符号理论解构。
(一)神话成为符号学体系
罗兰·巴特指出:“神话是一种话语”, 但并非任何一种形式的话语, 而是“一种沟通
[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的系统,是与其特定历史阶段密切相联系的特定社会的一种信息”。为了揭示这种特殊的社会信息,光靠语言的单纯形式变化逻辑是不够的, 必须超越语言学的界限而探讨符号论。
对于当时法国的日常“神话”,巴特的研究看似单刀直入,仿佛他的解释只是灵机一动、毫无依据的感悟。其实不然,作者在再版序言中曾经说:“本书有着一套双重理论架构:一方面是以所谓大众文化的语言工具作为意识形态的批评;另一方面,则是从语意学上来分析这套语言的结构。” 这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理论,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语言符号的性质——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连结而成的。而罗兰?巴特所提到的神话是一种二级符号学系统,它所依靠的是语言系统为基础的第一系统。第一系统中的能指与所指构成了符号,而符号在第二个系统中则成为了新的能指,与新的所指构成了神话。
罗兰?巴特为了将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中的能指进行区分,因此将第一系统中的能指称为意思,第二系统中的能指称为形式。所以能指既是意思又是形式,表现出了某种含混性,从意思一侧讲是充实的,从形式一侧讲是空虚的。正是在意思与形式之间的含混中确定了神话。由于能指具有两面性,因此神话具有两种功能:表意和告知,它使人理解并迫使人理解。事实上,由这样一种方式继续进行下去,就会不断的产生出新的神话,这一过程是可以不断循环的,是根据操纵者的意愿不断发展的。这样,神话从简单的符号学理论向意识形态的方面过渡。
(二)神话是去政治化的言谈
罗兰·巴特在《现代神话》一文中提出的“神话”概念打破了以往的神话内涵。神话在普遍意义上是指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其本质是借助于想象的,并非是真实存在。而马克思则认为传统的神话与人类支配自然界的能力有关,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是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是自然的产物。
但是罗兰·巴特虽受马克思思想影响,却在《现代神话》中明确地提出神话是一种意指方式。这样的神话关乎的不是内容,而是一种形式。通过分析神话的形式,使人认识到神话是具有明显的动机性的,与普遍性的神话的含义有着共同之处——虚假。神话包含了明显的制造神话者的意图。将神话去政治化,让人们将神话视为“自然的”,未经人工操纵的客观存在。罗兰?巴特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人们将“历史的”内容误认为是“自然的”这一概念,解开人们被蒙蔽的
状态,借以唤醒当时社会中的人们,使人们重新找到各种事物已经失去了的当初被创造出来时的印记。
下面我们择取《神话学》一书中的具体“神话”,看看巴特是如何运用新符号学理论来解码神话学的。中产阶级喜爱作家的讯息,并不代表什么,但却使作家高贵化了,作家在任何状况下,都能够生产,这似乎是作家的本质,但作家既要“穿着蓝色睡衣”吃饭、喝酒,也要“彰显自己的宇宙良心”,这种“丰富的高贵性与庸俗性的糅合”,正是由于神话而产生的,而巴特则打破了这种神话,作家在被破除偶像崇拜之后,就只剩下自然的人。
而在《蓝色指南》一文中,巴特是在印证了《现代神话》曾分析过的中产阶级神话。他指出,在这本西班牙导游性的“蓝色指南”中,文化古迹被过滤为基督教的。多面性的人群被类型化,比如巴斯克人是冒险的水手,卡塔卢尼亚人是生意人等。更重要的是,历史客体在其中蒸发。也许可以称为是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法国和中国,多如牛毛的“旅游手册”和民风丛书,似乎也能呈现出同样的问题。
再如《葡萄酒与牛奶》一章中,提到葡萄酒在法国文化中是一种“图腾式”的饮料,因而它也具有神话的性质:葡萄酒是社会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仅为道德提供了基础,也为环境提供基础;它是法国日常生活中最轻微的仪式行为装饰,从休闲到盛宴,从地方餐厅的闲谈到晚宴的正式演讲。它提升了所有的地位,任何一种天气:在寒天里,它和所有由寒转暖的神话相关。在盛夏时,又和阴影相关,和所有凉爽和冒气泡的东西相关。它被组合成一种基本的本质,附有其他的营养数字,它可以涵盖法国人空间和时间的所有方面。只要你开始了解某人的日常生活,那么缺乏葡萄酒会给人一种震惊的感觉,有如某种异国情调的东西。
在巴特眼里,葡萄酒已然是法国文化与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符号。然而除此以外
[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巴特还发现了葡萄酒神话另一个层面上的意义:葡萄酒的神话,事实上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暧昧不清。因为真相是,葡萄酒的确是既纯良又精致,但同样真实的是,它的生产与法国资本主义密切相关,无论是个人酒商或者阿尔及利亚的大业主。后者在回教徒头上,强行供应他们不需要的农产品。因为在这片被掠夺的土地上,他们所缺乏的是面包。我们现在的孤立特性,精确地说,是因为葡萄酒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除非我们在错误中遗忘了,它也是侵占土地后的结果。
这段论述看似跳跃性比较大,实则体现出巴特注意到了日常生活中哪怕最微不足道的一些现象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它与某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维度有着深刻的关系。
(三)现今的“神话”
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对当时的法国社会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其实现今社会中,这一神话仍然继续存在。神话的本质却丝毫没有改变——使人们处于“蒙昧”的状态,陷入到一个怪圈当中,依然乐此不疲。
“消费”构成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借助媒介的多元化,人们每时每刻都处于消费空间之中,而“神话”也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带着“广告”的面纱迈进人们的生活。广告“神话”的背后,是资本家为了达到最大利润这一目标,采取各种手段,使消费者成为自觉接受的对象。在今天,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不得不同时接受广告,虽然只是出于一种无意识的欣赏,但是却在观看者的心中留下印象,使其在消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而商家选择明星代言,则是将商品作为一种品牌价值拿来交换,使普通消费者向往明星一般的生活,从而让商家能够从中谋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2] 汪安民.罗兰·巴特[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
[3]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谈罗兰·巴特[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4] 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