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生们和加拿大学生们生活有多么不一样
一次高一年级上课,加拿大外教播放了一个加拿大高中生的一天的视频。
加拿大的学生们7点15分起床,9点30到学校,上午午餐下午上课至3点15分放学。
加拿大的家庭作业很少,如果作业很多,家长会比较质疑。
剩下的时间学生们主要是运动交友和业余安排。
中国高一学生们看了视频议论纷纷。
其实主要羡慕以下几点:
1、加拿大学校教室很大,学生并不多,二十几个,都是围坐讨论式桌型。
而中国学校多是千篇一律的课桌式,四十多人到五十多人不等,挤挤满满的教室,休息多是坐着聊天,走走楼道卫生间开水间。比养鸡场的鸡住在矮矮的笼子里好,但教室里也有点舒展不开。
2、加拿大学生困在学校时间并不长,3点多放学,运动活动占很多时间。
看着视频加拿大学生满脸笑容,体格健壮一些。
而中国学生从早上6点多起床,赶到学校7点10分的早自习,紧接着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晚饭后还有一节晚自习,一直持续到6-7点才放学,不上晚自习的最早也是5点半放学。学校一天非常长。学生多是清瘦弯弯的。有相当的学生课堂上是有怨气不耐烦的表情。
中国学生户外体育运动比较少,体育课也枯燥也不多。可选体育运动也少,学校外有机会玩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已经特别丰富了。
这是拿加拿大学生和北京不错的高中学生生活的比照。
回想我的轨迹更心酸一些。
高中基本就是题海生活。
大学除了泡图书馆其他就有点虚度光阴,没学好没敢玩。
大学毕业走出学校知觉上像第一天开始生活,自由了,没有紧紧满满的学校规定任务,也没了教室圈定密集的同学朋友们(喜欢的不喜欢的必须坐一起),没有了图书馆,进入更荒芜的社会空间,没书没同学,很久都好像缺氧般孤独,又面临巨大社会生活压力。多了点自由,快乐却更少了。
等到买房,走进新家,好像第一次投胎有了子宫空间似的,那时快三十岁,至今记得那个感觉,惊讶感叹,虽然长期背着房贷。
当我真的独立维持自己生活,熬得工作经验不单薄,周转不狼狈。经历大学同学孩儿她爸离婚,独自接住被放弃的女儿,钱和时间都掰好几份,抚养安顿陪伴,被惊愕被打扰被设计,被迫接受的狼狈生活,又是五年熬,结束了以泪洗面的失落,第一次在做了单身妈妈后发现艰辛之外有了孤单诉求,有些盼望有新男朋友,那时是三十七八左右。
而第一次不焦虑不懵懂得知道和男性可以有无经济纠缠、无依附的新性爱关系时是四十岁,但是半路恋爱很难,新男友又结束了。
再一天单身狗,交代完工作职责,吃喝睡,第一次不失眠,睡个让自己吃惊的好觉。失眠一点两点三点睡不着,早四点起不用睡了,三点起,一点起等,没个好睡。那几天晚上周末不再加班熬夜学习奋斗,对理想梦想爱情都双手投降,放任像猫一样吃喝睡好是四十一岁的2018年3月的几天。
这和上文中国大城市高中学生生活又是两重天吧,我们离发达国家舒服的大大的笑脸距离多远?
我有时想富二代的幸福生活什么样,四平八稳福气好运气好的人生活什么样,短暂的婚姻让我已经不能理解幸福家庭甜蜜对视的眼神,也不相信浪漫爱情故事,满媒体都在宣传家文化都对我的小家不适用。我们北漂一族一路奔跑从农村到城市熬到三十岁,没爹妈可拼,还要受爸妈委屈,一直孤军奋战,成长没有人指导,没人帮忙带孩子,没人补贴房子,办公间的座位都努力了好几年,孩子入学当然也是靠自己一个人打拼出来的。而期待的也许是我的孩子有不一样的轨迹,可如果我们溃不成军,孩子会不会重复摸爬滚打的狼狈不堪。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国家富强起来,好像赶超许多国家,而我们知道个人没有想要过加拿大人们那样舒服的生活,也根本不可能习惯,干在北京——我们一直在奔跑,一直在Marching。
加拿大的学生们7点15分起床,9点30到学校,上午午餐下午上课至3点15分放学。
加拿大的家庭作业很少,如果作业很多,家长会比较质疑。
剩下的时间学生们主要是运动交友和业余安排。
中国高一学生们看了视频议论纷纷。
其实主要羡慕以下几点:
1、加拿大学校教室很大,学生并不多,二十几个,都是围坐讨论式桌型。
而中国学校多是千篇一律的课桌式,四十多人到五十多人不等,挤挤满满的教室,休息多是坐着聊天,走走楼道卫生间开水间。比养鸡场的鸡住在矮矮的笼子里好,但教室里也有点舒展不开。
2、加拿大学生困在学校时间并不长,3点多放学,运动活动占很多时间。
看着视频加拿大学生满脸笑容,体格健壮一些。
而中国学生从早上6点多起床,赶到学校7点10分的早自习,紧接着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晚饭后还有一节晚自习,一直持续到6-7点才放学,不上晚自习的最早也是5点半放学。学校一天非常长。学生多是清瘦弯弯的。有相当的学生课堂上是有怨气不耐烦的表情。
中国学生户外体育运动比较少,体育课也枯燥也不多。可选体育运动也少,学校外有机会玩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已经特别丰富了。
这是拿加拿大学生和北京不错的高中学生生活的比照。
回想我的轨迹更心酸一些。
高中基本就是题海生活。
大学除了泡图书馆其他就有点虚度光阴,没学好没敢玩。
大学毕业走出学校知觉上像第一天开始生活,自由了,没有紧紧满满的学校规定任务,也没了教室圈定密集的同学朋友们(喜欢的不喜欢的必须坐一起),没有了图书馆,进入更荒芜的社会空间,没书没同学,很久都好像缺氧般孤独,又面临巨大社会生活压力。多了点自由,快乐却更少了。
等到买房,走进新家,好像第一次投胎有了子宫空间似的,那时快三十岁,至今记得那个感觉,惊讶感叹,虽然长期背着房贷。
当我真的独立维持自己生活,熬得工作经验不单薄,周转不狼狈。经历大学同学孩儿她爸离婚,独自接住被放弃的女儿,钱和时间都掰好几份,抚养安顿陪伴,被惊愕被打扰被设计,被迫接受的狼狈生活,又是五年熬,结束了以泪洗面的失落,第一次在做了单身妈妈后发现艰辛之外有了孤单诉求,有些盼望有新男朋友,那时是三十七八左右。
而第一次不焦虑不懵懂得知道和男性可以有无经济纠缠、无依附的新性爱关系时是四十岁,但是半路恋爱很难,新男友又结束了。
再一天单身狗,交代完工作职责,吃喝睡,第一次不失眠,睡个让自己吃惊的好觉。失眠一点两点三点睡不着,早四点起不用睡了,三点起,一点起等,没个好睡。那几天晚上周末不再加班熬夜学习奋斗,对理想梦想爱情都双手投降,放任像猫一样吃喝睡好是四十一岁的2018年3月的几天。
这和上文中国大城市高中学生生活又是两重天吧,我们离发达国家舒服的大大的笑脸距离多远?
我有时想富二代的幸福生活什么样,四平八稳福气好运气好的人生活什么样,短暂的婚姻让我已经不能理解幸福家庭甜蜜对视的眼神,也不相信浪漫爱情故事,满媒体都在宣传家文化都对我的小家不适用。我们北漂一族一路奔跑从农村到城市熬到三十岁,没爹妈可拼,还要受爸妈委屈,一直孤军奋战,成长没有人指导,没人帮忙带孩子,没人补贴房子,办公间的座位都努力了好几年,孩子入学当然也是靠自己一个人打拼出来的。而期待的也许是我的孩子有不一样的轨迹,可如果我们溃不成军,孩子会不会重复摸爬滚打的狼狈不堪。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国家富强起来,好像赶超许多国家,而我们知道个人没有想要过加拿大人们那样舒服的生活,也根本不可能习惯,干在北京——我们一直在奔跑,一直在Marching。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