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届奥斯卡
查看话题 >《三块广告牌》的哲学课:何谓正义?谁的正义?
前两天和好朋友去电影院看《三块广告牌》,没想到看完后大吵了一架,差点到割袍断义。他指责我追求神的正义,我认为他没有真正理解受害者的痛苦,急于道德批判: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反复思考后,我渐渐明白我们难以调和的分歧,更多是由于我们不同的主观代入决定的。代入不同的角色,追寻的东西也就不同;虽然大家都在谈论正义,而每个人理解的正义理念都不同。那不妨用这个电影做例证,来思考正义问题。

先回顾一下基本剧情。《三块广告牌》讲述了一个强奸谋杀案受害者的母亲Mildred,为了找到罪犯,通过立广告牌向小镇警署施压,并频繁与之发生冲突的故事。电影中,母亲mildred长期遭受丈夫施加的家庭暴力,性格刚烈冷酷;离婚后不久,她的女儿在一次夜间外出时被暴力性侵且残忍杀害。小镇警署中的警察腐败无能,侦破能力极其低下,加之案件本身相对棘手,没有任何目击证人,生物证据有限,女儿的案件迟迟得不到侦破。因此,mildred租用了小镇近郊三块广告牌,质问并逼迫罹患癌症的警长Bill继续调查案件。就在双方暴力冲突逐渐升级时,嫌疑犯出现了。原本无能腐败的警察Dixon用尽一切合法方式侦查,发现嫌疑犯虽然很可能犯过类似罪行,却并不是杀害mildred女儿的凶手。电影尾声,mildred和Dixon摒弃前嫌,共同踏上追捕嫌疑犯的征程。找到嫌疑犯,他们会施以私刑吗?他们也不确定。晃动的汽车中,mildred第一次露出了浅浅的笑容,“在路上决定吧”,后视镜中的广告牌慢慢消失。 所有人都希望找到施害者,影片中的强奸和杀人犯,这一点不会有分歧;无论是受害者家属,公权力代表警长和警员们,还是小镇居民和教父,理想的正义是将施害者绳之于法。但所有人也都知道,现实生活十有八九不可能像理想模式那么简单明了。我们被迫思考这个问题,当理想正义不可得时,怎么办?在有着诸多局限的现实世界,正义意味着什么?受害者个人权益,公共资源配置,集体生活环境,这些内在冲突的正义,哪一个优先级更高? 何谓正义?谁的正义? Mildred的正义观可以大致总结为“基于个人权利的惩罚性正义”(Retributive justice)。我们认定人天然拥有某些不可剥夺或让与的权利,比如生存权;如果这种权利遭到侵犯或践踏,我们应该成比例地惩罚施害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Mildred的女儿被残忍杀害,她的身体被侵犯、生命被剥夺,那么对她而言,正义就是尽一切可能抓到犯罪者,将其绳之于法。如果在此过程中遇到可能侵犯其他人权利的情况——比如mildred提出让小镇所有成年男性接受DNA排查,这意味着对普通公民“不受无理搜查”权利的侵犯——因为生命权优先级最高,高于其他次要权利,mildred会认为类似侵犯是正当的。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mildred做了很多非常极端的事的根本原因。她明知警长bill罹患癌症命不久矣,仍然对其施以重压;她指责试图劝说自己和解的神父(小镇的道德领袖)放任漠视,和施害者是道德上的共犯;她甚至还制造汽油弹炸了警察局。Mildred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崇尚暴力的疯子,恰恰相反,她之所以那么执着,无所不用其极地做事,恰恰是因为她所坚信的正义观在指引着她行动。生命权是神圣的,如果它遭到戕害,人们——尤其是代表公权力的警察——应该尽一切可能找到并惩罚施害者。 但如果你对mildred范围逐渐升级的暴力行为感到不舒服,对诚恳善良的警长Bill的遭遇越来越同情的话,你的眼光实际上已经从一个受害个体(mildred的女儿)转到了一个社会集体(小镇)上了。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意味着人生活在集体之中,那是否可能存在某种高于个体权利的集体利益(Common good)呢?劝解mildred的神父和警长Bill的正义观,可以概括为 “集体利益最大化正义观”(welfare maximation)。个体权利需要保护,但它并不是绝对的,正义需要从整体层面考虑,也就是说,社会整体利益达到最大化是正义实现的标准。Mildred试图以极端方式实现女儿的正义,但在此过程中,她严重影响到警长Bill的生活、小镇其他居民的生活,从总体上看,她造成的混乱和他人烦恼远远超过了她个人获得的补偿,因此她的行为是不正当的。 所以,在“基于个人权利的惩罚性正义”(Retributive justice)和“集体利益最大化正义”(welfare maximation)这两种内在冲突的正义观之间,你更倾向于认同哪一种呢?你设想的理想社会,是更倾向于伸张个人权利,还是保护集体利益呢?当你假设自己是受害者,或者是旁观者,或者是公权力代表时,你的倾向会有变化吗? 影片更复杂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引导我们思考正义的目的问题,它还逼迫我们思考实现正义的手段问题。实现正义是否可以不择手段?如果不是,那边界是什么?这个问题主要由mildred和腐败无能的警员Dixon表现。

有趣的是,两者发展分别是由高(道德高点)到低(道德低点)和由低到高,最终交叉在一言难尽的道德沼泽地中。Mildred作为受害者亲属,通常被表现为悲伤、无助的母亲,但在《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中,mildred极端愤怒,异常暴力。她面容憔悴,妆容穿着几乎没有任何女性特征,如同串场“小恶魔”精当的形容,“that billboard lady who never ever smiles, who never has a good word to say about anybody”, 对所有人充满敌意,没有任何笑容。刚开始,观众多半会对她的遭遇有同情,认为她的行为虽然过激但却正当,但当她用汽油弹轰炸警署时,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种行为不再具有正当性。即便要伸张受害人的权利,也可以通过其他更缓和的方式啊,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极端暴力的行为呢?相类似的,Dixon刚开始是一个滥用私刑,根本不在意正义实现手段的无能警察,但自从他读了警长bill的信、立志做一个好警探的时候开始,他完全遵循合法搜集证据的流程。在酒吧遇到嫌疑犯,如果是以前的Dixon,他很可能冲上去一顿乱揍,但这一次,他愿意被嫌疑犯揍一顿,只为了提到他的发肤血液证据。影片设置很聪明,不仅呈现不同的“正义”实现手段,还呈现同一个人对不同手段的理解和演化。你可以把每一个人的行为圈出来,分析他的目的和手段,想想你更认同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它是否自洽。 所以,你认同的正义观是什么样的呢?你认为实现正义的手段的边界在哪里呢?《三块广告牌》是部挺复杂的电影,但它绝对不比现实生活更复杂:如果你连电影中呈现的现象都应付不了,怎么应付更罗生门式的生活呢?欢迎留言告诉我,如果你是mildred,bill,nixon,神父,你会怎么做?你能找到一种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正义观和实现手段吗?E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 海明威说过,“世界很美好,值得为之奋斗。”我同意后半段。与诸君共勉!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06 23:43:24
-
Destin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22 16:17:30
-
不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01 18:22:19
-
WR201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4-16 02:27:49
-
kakuranb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4-07 23:52:27
-
交叉跑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4-01 12:53:58
-
奔跑中的彼得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31 20:24:42
-
鹿先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31 14:57:31
-
faceu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29 15:42:42
-
土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25 04:34:17
-
Molly_ho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22 22:12:13
-
瑜蕊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20 18:29:27
-
不辣的皮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19 02:20:39
-
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18 19:10:26
-
吖吖雅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15 16:20:04
-
Ewar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14 21:25:54
-
Jocely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14 19:24:51
-
M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不得不说起初对这部作品并没有太多关注,也觉得像这种主题的电影有不少相关类似的,直到看了女主获奖后特立独行的颁奖现场表现,shock到,开始搜索作品和女主相关。
2018-03-14 14:54:06 -
Hollie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13 21:09:13
-
多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13 08:26:37
-
kkking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13 04:04:22
-
求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12 2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