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晋的有台传统实验手册之五
作者 | 汪晋 整理 | 叶子
上周末参加了天津赛,这次比赛遇到了近两年少有的极端天气,很多选手的状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就我个人来说,由于平时有特意做一些脱离舒适区的训练,所以感觉还可以,在赛程最后阶段才开始出现集中力不足这类问题。
第一天排位赛时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在于高温下弓片的效能大幅下降,下半场第三轮开始,落点明显下降了2-3环的高度,在刻意控制动作的情况下验证了这一点,最后一轮迫不得已调高瞄点,却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

还有就是技术上的问题,最近的训练重心放在持续瞄准加可控撒放上,对瞄准的关注度下降很快,可是决赛场上阳光极为刺眼,箭头反光,几乎无法看清瞄点,即便将眼睛眯成缝也并没有什么卵用。
总体来说这次比赛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发现了自己在极端环境下的一些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强化。 (有关脱离舒适区的训练,以及瞄准的注意力分配,将在后面的相关章节中阐述。)
回到主题上,我记得那时候开始射箭,练了大概四五回,就遇到了我师傅唐敏。当时师傅教了我两点:推弓而不是握弓;撒放直线向后而不是在原地撒放。现在大家可能都会觉得这两点很浅显,但是对初学来说,这是最核心的两个内容,前者提炼了前推力,对力的方向没有过多的干扰,后者则是通过撒放来感受直线力。我觉得在初期阶段,这两点对我的技巧提升是最有用的。
先从推弓手来讲。我们在向前推弓的时候,首先是【手指】的问题,会涉及到几点,
第一,我们的四根手指如何安放?猎弓的弓把并不是像光弓弓把一样是一个非常适合推弓的弓把,它会有一点应对我们猎弓横向力的半圆形的握口,那么我们的四根手指,首先是半握拳的状态,四根手指跟弓把有一个轻微的接触。



它们基本上都处在一个环扣的状态,环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只有食指和大拇指进行环扣,因为最后弓弹出去进行缓冲的力量并不会很大,所以只需要一个手指进行环扣就可以握住弓把,而不会出现弓飞出去的情况。
这种环扣状态下,四个手指必须是放松的,不在弓把上施加力,不能因为你在环扣或者握把就去影响弓把的走向。同时又因为我们的整个手在进行一个加力,那么这四个手指虽然是放松状态,但它的指向性还是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是我们的目标方向。

但这其中要避免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人食指和大拇指环扣的时候,小拇指会翘起来,就是类似于兰花指,会有一个平掌向前推的这么一个动作,这时候小拇指对弓把是有个横向力的,它会在侧面对弓把施加压力,从而影响整个弓直线受力的平衡。
另一种环扣方式就是虚握,手指与弓把接触面更广,手指有轻微加力,在细微反应上会有更多的可控力点,这样对弓会有更强的控制力,如果对自己的动作或者瞄准有信心,可以尝试这个动作。


但是相对的,因为有更多的可控点,虚握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一致性自然会下降,箭的落点会受到动作更大的影响,如果动作出错,会飞的更远。所以虚握这种手指有稍微加力的状态,需要我们对每一次开弓的细微动作有足够的感受。
第二,大拇指如何安放?大拇指贴合弓把,为虎口发力做准备。要注意的点是大拇指的力是向前的,朝你指向的这个方向,而不是向中间去夹这个弓把,这一点是有很明确的区别的,需要大家自己去感受,就是你的大拇指的力是只向前,不向弓把本身的位置。

总的来说,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向方向都是正面向靶,正面朝向我们的目标物,然后虎口作为中间的依托,将弓把朝我们食指和大拇指控制的方向向前推。
再来说【虎口】,虎口需要去感受你整把弓的中心力线,上下弓片的中心点,虎口要推的就是这个中心力点。以黑寡妇为例,并不是每一把黑寡妇都能把中心力点做得很完美,在它的中间也就是推把最向前凸的这个位置,它是留有余地的,有上下一块空间,虎口不会有这么大,而这个空间留出来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这个空间内寻找到一个精确的,向前推的中心力点位置。

虎口和【掌心】是需要相互借力的,因为虎口能承受的力量比较小,它不可能像掌心一样承受四十磅五十磅的力量。猎弓它没有办法像光弓一样用比较轻的磅数和轻的箭去进行一个远距离的飞行,所以猎弓本身的起始磅数就会大,那么你的虎口受到的压力就会比较大,那当你在力量不够或者说射得比较多的情况下,你的虎口就支撑不住这个力量,就会出现左右的不平衡或者是上下的不平衡。所以我们用虎口去控制方向,用掌心去支撑力量的平衡。
掌心顺着虎口向前推的方向朝着目标物推,虎口承受不了的力量由掌心来承受,而掌心由【手腕】虚托的力量去进行控制,手腕加力的方向是跟随虎口的加力方向点。

我们要做到的是控制手腕发力的时候只是向前,不能通过手腕和掌心去强行改变弓把的受力方向,这需要我们去感受然后顺着弓把的受力方向向前推,而不是通过掌心的一个比较大的力量去影响他的角度。

在开弓架子完成以后,我们的手腕是处于一个半放松的状态,对弓把起到了支撑。撒放后是自然向前伸,随着弓的回弹做一个向下挂弓的姿态,这个是撒放后的泄力。
再来说【手臂】,手臂在起弓阶段与肩等高,然后搭建开弓的架子。如果手臂比肩膀高,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虚推的发力,但是对新手来说支撑会比较难找到。手臂与肩部等高,手腕的持力线与双肩的高度在一个水平线上,目的是为了让掌心和手腕的力量更好地传导到手肘,通过肘尖直接传导到肩部,再由肩背链接的位置进入背部肌群,再向后传导,整个成一条线的良好状态固定在架子里。

起弓后,将前臂转臂至肘窝朝向开弓平面,与地面约成60度角的位置。这个位置并非定式,只是对我来说是最适合的,也许其他人会有不同的臂骨角度,所以只需要找到一个让你的肘关节受力最稳定,形成手臂受力直线的角度状态。
开弓后,整个架子就不可再改变,前后手的相对位置不可改变,所有的调整都要通过腰部的移动来实现。这里背部肌肉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将肩背腰串连成一体,这样才能在开弓架子不变的情况下更好的用腰部来调节瞄准。这个重点放在后面背部章节说。

撒放后,手臂要保持原有向前推的姿态不动,这个姿态会引导你的手腕向前放松,所有的泄力全部通过手腕来完成。也就是手臂在撒放完之后是不放松的,它是一个固定姿态。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在撒放后随意放松手臂,那么当节奏出现不对的时候,就有可能放松的比撒放要早,那么有可能你箭还没有出去,你的手臂已经改变了位置,这对你的精准就会有很大的影响。
总体来说,我们的推弓手,虎口是方向控制点,掌心是力量支撑点,手腕跟随虎口的方向,掌心、手腕、肘部、肩部一条线,手指成放松或稍微加力的虚握状态,跟随整个手臂的加力方向指向我们的目标。

至于掌心具体的力量支撑区域,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骨骼特点去进行调节,我不主张固定的动作点。内在的用力方面,要整体分析的时候才能从整体的力的平衡角度说明,因此这里略过,待所有肢体细节拆解分析完了再全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