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惩罚凶手,你的痛苦和愤怒如何安置?——观《三块广告牌》
朋友推荐观看《三块广告牌》,说获得了多项奥斯卡提名。刚好有机会,就去看了。事先看了简介,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起奸杀案,七个月过去了,警察没有找到凶手,女孩的母亲就做了三块广告牌质问警察局长,由此发生一系列的故事。我当时的设想是,经过广告牌和调查案件,母亲和局长也许成恋人了呢。
然而,电影开始,我很快就忘了自己的设想,在这个小镇上,事态不断扩大,愤怒层层升级,爱和宽恕越来越远,我设想中的小浪漫在这个背景下显得脆弱矫情。而且,局长在中途就饮弹自杀了,更没可能有我设想的结局了。
一部糟糕的电影让人感觉可以随时结束,而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像流水没有穷尽。一直到灯光亮起,我才意识到电影结束了。然后才想到,噢,那样的结局也不错。
虽然观影的时候有些压抑,但是,这真的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影。我相信的是,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一部伟大的作品从来不会渲染情绪,虚构理想,设定英雄,正义战胜邪恶,结局合家欢。它会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把真实的外部世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都慢条斯理地表达出来,描述复杂人性的丑恶和美好,展现平凡生活里的冲突和和解,让故事里的人物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像发生在身边,或者就是自己,由此让每一个读者和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界。一如那句名言: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块广告牌》就是这样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对我来说,它引发了我很多的感触和思考,每一点都可以阐述很多。但是,最想说的是,如果受到伤害,追查不到凶手,或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惩罚凶手,那么,如何安置自己的痛苦和愤怒呢?
这很重要。对于本部电影来说,所有冲突的起点就是母亲痛失女儿后的愤怒无法消解,痛苦得不到抚慰。为此她立下广告牌,这伤害了警察局长和镇上的居民。局长很宽厚,可是他的时间不多了,生命只有几个月的时光,尽管他饮弹的原因是为了把自己最好的形象留在妻女心中,让爱陪伴她们,但毫无疑问,他的自杀被同事和居民认为是广告牌惹的后果。他们的痛苦和愤怒同样无法安置,于是,广告商被暴打,广告牌被烧掉。这对那位母亲造成了新的痛苦和愤怒,于是,她火烧警察局。
故事到了这里,冲突已经爆发到了极致。我在心里叹息,再复仇,又能如何呢?除了所有人一起毁灭,别无可能。
好在,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让希望在绝望深处生发出来。警察男主深夜来拿局长留给他的遗书,在信中他读到了爱,由此整个事件开始发生转机。坚冰开始消融,宽恕和爱一次次降临。一直到影片结尾,当母亲和警察坐上坐上同一辆车准备去寻找一个强奸嫌疑犯时,警察问:一定要杀了他吗?我以为母亲会很肯定时,却听到回答:也不一定。于是,他们说,路上再决定吧。他们都改变了。
愤怒会招致更大的愤怒。这句话在电影中出自一个19岁的姑娘,而她是在关于遛马的书的书签上看到的,她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这部电影冲突的根源。
局长给警察的遗书上写:当心中有爱的时候,心里才会平静,平静的时候,才能思考,找到解决办法。这是本剧应对愤怒的解决之道。
原生的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合理处理之后就会消失,再也不会出现。派生愤怒则是因为痛苦无法解决而产生的,往往会积压下来,产生各种变种。而其痛苦,往往是因为没有爱。
电影中经常使用“爱女”这个词汇,但是,我并不想用这个词来表达。因为从这个母亲身上可以看到失去的痛苦,却看不到爱。在女儿活着的时候,她和她争吵,附和说也愿意她被强奸。在女儿死之后,她竖起巨大的广告牌,把女儿的事情写在上面,要挟警局破案。找到真凶复仇,是她的心愿还是女儿的心愿?谁是奸杀案的真正受害者?女儿给了她代表自己的权利了吗?她愿意让镇上的居民牢记自己的不幸吗?
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转秩序,人们制定了法律,警示和惩罚加害者,保护受害者可以得到补偿。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人遵法守序,有恶必惩,有善必扬。杀人偿命是人们公认的准则。现实的情况却是,做了恶事的人不一定都得到如受害者所愿的惩罚。一方面是受到线索证据警察办案能力的限制,有可能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杀害了,却抓不到凶手。另一方面是受到法律条文案件事实的制约,比如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杀害了,按照该国法律却不能判处死刑,或者一旦有自首情节就不能判处死刑。这都会导致人们心中的公平正义无法实现,痛苦得不到弥补。
当依靠外在环境不能补偿心中的痛苦,怎么办?
有的人终生抱怨,认为是受伤害的事件让自己无法好好生活。有人拿起刀枪,亲自杀死仇人,为死去的亲人报仇。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得到颂扬,被称为有血性,有仇必报,甚至大侠。有的人因为仇恨目标不明确或者无法实现,转而把仇恨发泄到与事件无关的普通人们身上,拿起机枪扫射平民,点燃公交车,甚至挥刀砍向幼儿,包括各种形式的恐怖袭击。
这样的结果是有可能是仇恨化解,秩序恢复。更有可能是旧恨消失,新的仇恨产生,在复仇之后又制造更大的仇恨,然后世代循环。这样的循环在家族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非常常见,被称为世仇。仇恨到仇恨已经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像基因一样传递,新生的孩子,只是因为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就被仇恨上了或者去仇恨别人。
记得在看《红海行动》时,开场没多久时,蛟龙队员去工厂解救人质,当我看到战火中破旧不堪的居民楼时,悲伤一下子袭来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可是在这里看不到任何珍惜。我忍不住痛哭。地狱在哪里?这就是地狱啊!让我痛哭的不是有人死去,而是人们怀着仇恨和自以为是的正义感滥杀。
心灵若黑暗,世界就成了地狱!
《三块广告牌》中,作为女主的母亲第一眼看到广告牌时,就表露出冷硬的生命特质。儿子,前夫,广告商,神父,警察局长,警察,小矮子,包括死去的女儿,她惯常用冷漠坚硬的方式和人交流,有仇必报,而且手段很恶劣,除了礼品店的同事,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很紧张,前夫离开了她,儿子和女儿也想离开她。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丝毫的爱的温情。女儿被奸杀,与其说她是痛失所爱,不如说是她感觉到了被侵犯,理所当然地把仇恨转移到了警察局身上。
被伤害很痛苦,复仇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
在三封遗书里,局长都提到爱。尽管局长刚出场的时候让我感觉不太好,但是,他和同事,和妻子,和孩子的交流方式让我感觉到非常温馨舒服,即便母亲的广告牌让他非常难堪,但是依然能够非常友善地和她沟通,为她交广告费更是尽显宽容幽默。虽然局长离世了,并且一度激发更大的仇恨,但是,他的爱传递了下来,并且唤醒了警察内心的爱,最终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了母亲的仇恨,促使他们重新思考问题。当爱降临,是否能够抓到真凶,是否要惩戒强奸嫌疑犯,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在看完电影后,我想到海灵格。在他看来,事实正义和心灵正义有很大区别。选择牢记不幸过往,煽动情绪的人,是在良善的一方对抗邪恶。人们自认为是受害者,有权攻击加害者,自认为清白无罪,但是愤怒之人无法关爱他人,愤怒让人忘却慈悲和自己的行为尺度界限,而看不到自己身上对他人的不公平之处,结果招致更多的不幸,人们在仇恨里轮回。
我们需要生活中的公平正义,但是,更需要在心灵上学会和平地处理生活中的不公。追求求公平正义,但是不会要求一定要得到补偿或者改变。尊重过往事实,接受伤害结果,对生命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却能扩大生命的空间,提高生命的层次。事实上,地震洪水暴雪等自然灾害也会带走人们的生命,但是,没有人要对自然复仇,悲伤之后,人们重新开始生活。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其他人和天空大地房子桌子道路一样都是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像自然一样的存在。我们需要服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更需要服从更大格局里人和自然的关系准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和成长。一件让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发生后,若不能尊重它,臣服它,心灵就永远留在了过去,无法走向未来。纵然没有仇恨,我们依然身处地狱。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旅程的话,那么它会经过光明,也会经历黑暗。重要的是,不是能够走在光明和美好里,而是,在黑暗里依然选择向前走。心中若有爱,即使身处地狱,我们依然是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
然而,电影开始,我很快就忘了自己的设想,在这个小镇上,事态不断扩大,愤怒层层升级,爱和宽恕越来越远,我设想中的小浪漫在这个背景下显得脆弱矫情。而且,局长在中途就饮弹自杀了,更没可能有我设想的结局了。
一部糟糕的电影让人感觉可以随时结束,而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像流水没有穷尽。一直到灯光亮起,我才意识到电影结束了。然后才想到,噢,那样的结局也不错。
虽然观影的时候有些压抑,但是,这真的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影。我相信的是,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一部伟大的作品从来不会渲染情绪,虚构理想,设定英雄,正义战胜邪恶,结局合家欢。它会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把真实的外部世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都慢条斯理地表达出来,描述复杂人性的丑恶和美好,展现平凡生活里的冲突和和解,让故事里的人物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像发生在身边,或者就是自己,由此让每一个读者和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界。一如那句名言: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块广告牌》就是这样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对我来说,它引发了我很多的感触和思考,每一点都可以阐述很多。但是,最想说的是,如果受到伤害,追查不到凶手,或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惩罚凶手,那么,如何安置自己的痛苦和愤怒呢?
这很重要。对于本部电影来说,所有冲突的起点就是母亲痛失女儿后的愤怒无法消解,痛苦得不到抚慰。为此她立下广告牌,这伤害了警察局长和镇上的居民。局长很宽厚,可是他的时间不多了,生命只有几个月的时光,尽管他饮弹的原因是为了把自己最好的形象留在妻女心中,让爱陪伴她们,但毫无疑问,他的自杀被同事和居民认为是广告牌惹的后果。他们的痛苦和愤怒同样无法安置,于是,广告商被暴打,广告牌被烧掉。这对那位母亲造成了新的痛苦和愤怒,于是,她火烧警察局。
故事到了这里,冲突已经爆发到了极致。我在心里叹息,再复仇,又能如何呢?除了所有人一起毁灭,别无可能。
好在,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让希望在绝望深处生发出来。警察男主深夜来拿局长留给他的遗书,在信中他读到了爱,由此整个事件开始发生转机。坚冰开始消融,宽恕和爱一次次降临。一直到影片结尾,当母亲和警察坐上坐上同一辆车准备去寻找一个强奸嫌疑犯时,警察问:一定要杀了他吗?我以为母亲会很肯定时,却听到回答:也不一定。于是,他们说,路上再决定吧。他们都改变了。
愤怒会招致更大的愤怒。这句话在电影中出自一个19岁的姑娘,而她是在关于遛马的书的书签上看到的,她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这部电影冲突的根源。
局长给警察的遗书上写:当心中有爱的时候,心里才会平静,平静的时候,才能思考,找到解决办法。这是本剧应对愤怒的解决之道。
原生的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合理处理之后就会消失,再也不会出现。派生愤怒则是因为痛苦无法解决而产生的,往往会积压下来,产生各种变种。而其痛苦,往往是因为没有爱。
电影中经常使用“爱女”这个词汇,但是,我并不想用这个词来表达。因为从这个母亲身上可以看到失去的痛苦,却看不到爱。在女儿活着的时候,她和她争吵,附和说也愿意她被强奸。在女儿死之后,她竖起巨大的广告牌,把女儿的事情写在上面,要挟警局破案。找到真凶复仇,是她的心愿还是女儿的心愿?谁是奸杀案的真正受害者?女儿给了她代表自己的权利了吗?她愿意让镇上的居民牢记自己的不幸吗?
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转秩序,人们制定了法律,警示和惩罚加害者,保护受害者可以得到补偿。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人遵法守序,有恶必惩,有善必扬。杀人偿命是人们公认的准则。现实的情况却是,做了恶事的人不一定都得到如受害者所愿的惩罚。一方面是受到线索证据警察办案能力的限制,有可能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杀害了,却抓不到凶手。另一方面是受到法律条文案件事实的制约,比如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杀害了,按照该国法律却不能判处死刑,或者一旦有自首情节就不能判处死刑。这都会导致人们心中的公平正义无法实现,痛苦得不到弥补。
当依靠外在环境不能补偿心中的痛苦,怎么办?
有的人终生抱怨,认为是受伤害的事件让自己无法好好生活。有人拿起刀枪,亲自杀死仇人,为死去的亲人报仇。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得到颂扬,被称为有血性,有仇必报,甚至大侠。有的人因为仇恨目标不明确或者无法实现,转而把仇恨发泄到与事件无关的普通人们身上,拿起机枪扫射平民,点燃公交车,甚至挥刀砍向幼儿,包括各种形式的恐怖袭击。
这样的结果是有可能是仇恨化解,秩序恢复。更有可能是旧恨消失,新的仇恨产生,在复仇之后又制造更大的仇恨,然后世代循环。这样的循环在家族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非常常见,被称为世仇。仇恨到仇恨已经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像基因一样传递,新生的孩子,只是因为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就被仇恨上了或者去仇恨别人。
记得在看《红海行动》时,开场没多久时,蛟龙队员去工厂解救人质,当我看到战火中破旧不堪的居民楼时,悲伤一下子袭来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可是在这里看不到任何珍惜。我忍不住痛哭。地狱在哪里?这就是地狱啊!让我痛哭的不是有人死去,而是人们怀着仇恨和自以为是的正义感滥杀。
心灵若黑暗,世界就成了地狱!
《三块广告牌》中,作为女主的母亲第一眼看到广告牌时,就表露出冷硬的生命特质。儿子,前夫,广告商,神父,警察局长,警察,小矮子,包括死去的女儿,她惯常用冷漠坚硬的方式和人交流,有仇必报,而且手段很恶劣,除了礼品店的同事,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很紧张,前夫离开了她,儿子和女儿也想离开她。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丝毫的爱的温情。女儿被奸杀,与其说她是痛失所爱,不如说是她感觉到了被侵犯,理所当然地把仇恨转移到了警察局身上。
被伤害很痛苦,复仇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
在三封遗书里,局长都提到爱。尽管局长刚出场的时候让我感觉不太好,但是,他和同事,和妻子,和孩子的交流方式让我感觉到非常温馨舒服,即便母亲的广告牌让他非常难堪,但是依然能够非常友善地和她沟通,为她交广告费更是尽显宽容幽默。虽然局长离世了,并且一度激发更大的仇恨,但是,他的爱传递了下来,并且唤醒了警察内心的爱,最终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了母亲的仇恨,促使他们重新思考问题。当爱降临,是否能够抓到真凶,是否要惩戒强奸嫌疑犯,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在看完电影后,我想到海灵格。在他看来,事实正义和心灵正义有很大区别。选择牢记不幸过往,煽动情绪的人,是在良善的一方对抗邪恶。人们自认为是受害者,有权攻击加害者,自认为清白无罪,但是愤怒之人无法关爱他人,愤怒让人忘却慈悲和自己的行为尺度界限,而看不到自己身上对他人的不公平之处,结果招致更多的不幸,人们在仇恨里轮回。
我们需要生活中的公平正义,但是,更需要在心灵上学会和平地处理生活中的不公。追求求公平正义,但是不会要求一定要得到补偿或者改变。尊重过往事实,接受伤害结果,对生命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却能扩大生命的空间,提高生命的层次。事实上,地震洪水暴雪等自然灾害也会带走人们的生命,但是,没有人要对自然复仇,悲伤之后,人们重新开始生活。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其他人和天空大地房子桌子道路一样都是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像自然一样的存在。我们需要服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更需要服从更大格局里人和自然的关系准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和成长。一件让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发生后,若不能尊重它,臣服它,心灵就永远留在了过去,无法走向未来。纵然没有仇恨,我们依然身处地狱。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旅程的话,那么它会经过光明,也会经历黑暗。重要的是,不是能够走在光明和美好里,而是,在黑暗里依然选择向前走。心中若有爱,即使身处地狱,我们依然是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