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与《惊天大阴谋》的前传关系
看毕《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华邮》港译:《战云密报》突出了政治惊悚片属性),很明显地是斯皮尔伯格向特朗普政府发出的一个警告。影片要传达的内容主题,新闻出版自由神圣不容侵犯,它监督着公权不要干坏事,否则一定披露到底。在美国本土当前局势,显然把这部片推出是有一定迫切性,斯皮尔伯格在接受the guardian专访时很直接:The urgency to make The Post was because of Trump's administration。

影片制作只用了9个月时间(据说2个月拍摄,2个月剪接),这在好莱坞工业里已是非常高效。故事重现当年《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共同披露“五角大楼文件”,大爆政府在越战问题上撒谎和欺骗民众,最终政府和媒体打官司,最高法院最后判决媒体胜诉。斯皮尔伯格在这个故事里没有选择最先获得机密文件的《纽约时报》作为焦点,而是选择《华盛顿邮报》,其一是时报和邮报在当时媒体界强弱悬殊,时报在影响力上更大,以弱者视角让故事更有戏剧性;其次主角之一落在梅阿姨饰演的邮报发行人Katharine Graham,除了同样具备戏剧性,在近年西方的政治正确风向之下也颇为讨好。
《华邮》更令人想到的是Alan J. Pakula的名作《惊天大阴谋》(All the President's Men),《惊天》是70年代新好莱坞时代的代表作,它重现当年邮报的两位记者如何深挖和披露水门事件,最终让总统尼克逊下台。斯皮尔伯格是以借《华邮》致敬《惊天》,也致敬新好莱坞,《华邮》的故事发生在《惊天》之前,亦可说是《惊天》的前传。
《惊天》珠玉在前,《华邮》难以超越,但斯翁始终是斯翁,《华邮》也自有一番推陈出新(《华邮》可说近几年个人最喜欢的斯伯伯电影)。《惊天》中的邮报办公室厂景搭建几可乱真,《华邮》同样重现了邮报办公室主场景,但《华邮》在流畅的摄影机运动中表现出比《惊天》更加忙碌和活力的报社办公室。《惊天》中的总编Ben Bradlee由Jason Robards饰演早已深入人心,尤其他在戏中开会和审稿的形象,双腿抬到桌子上,到了《华邮》由汤汉斯接棒,也延续了双腿抬桌上这个动作。


当年的事件,《纽约时报》最先拿到这些文件,Bradlee嗅出了新闻的爆炸性,于是他让实习记者去纽约时报“刺探”军情,实习记者问他这样做合法吗?Bradlee反问你认为记者样样都合法可以拿到猛料吗?Bradlee知道如果这篇新闻能推出,那《邮报》必然冲出特区成为影响全国的大报,当他向Graham太太从旁敲击问:“如果我拿到这些文件,你会不会拍板披露?”而当时政府向法庭申请禁制令,若披露文件则会被起诉入狱,同时Graham太太正筹划上市,一方面还要向股东和银行家们负责,可谓进退两难。
《邮报》把焦点放在Graham太太一方面政治正确颇为讨好,具备一定戏剧性,同时也让角色赋予更多传奇色彩。历史上的Graham太太曾是美国传媒界最有权力的女性之一,但如果不是丈夫自杀,她可以不问世事,安心做个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Graham太太的父亲在1933年买下《华盛顿邮报》,后来由女婿Philip Graham接手,Phillip后因自杀,Graham太太被迫继承家业。
传媒业从来都是男权,一个千金小姐接手打理近百年历史的报纸本就不是易事,何况还要帮公司上市,和政界高层关系紧密,同时又要关心报纸内容,新闻前线员工。影片之初,Graham太太模拟招股,董事局成员之一的Fritz“面试”,可见她接手报纸上市是小心翼翼,就像学生要备考一样。

片中几个画面印象深刻,一个是她走进招股大会,门一打开,摄影机跟拍她走进屋内,面对的全是男权至上的银行家、投资大亨;还有最高法院聆讯结束,法院外聚集大量捍卫新闻自由的民众,Graham太太从法院走出,经过女性人群,她们对Graham太太投以敬佩目光,其实这一场景中聚集的群众是不分男女在一起等候聆讯结束,而镜头非要突出女性对Graham太太的反应,真是政治正确到极点。
斯皮尔伯格还用《华邮》缅怀了传统报业出版。排字房里工人们忙碌地排字制版是要证明新闻出版这一工匠式的职业。开机印刷,报纸被印刷,打包,分发,仿佛让人隔着银幕都能闻到里面报纸的油墨味。
今天互联网新媒体横行,报业萎缩,越来越少人在意这个行业的工匠属性。甚至连新闻的专业性都受到冷落,现在的采编过分依赖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做资料搜集,却不知新闻是靠跑出来的,还有靠逐点对资料细致求证,片中Bradlee再三强调这些文件的真实度,还有最后整个团队在Bradlee家中把机密文件逐份逐份整理,这些情节无一不是歌颂和再次指出新闻行业的专业性,这一点无论是《惊天》还是前年金像奖最佳电影《聚焦》(spotlight)都是一样的。
这个“五角大楼文件泄露案”政府和媒体打官司,最后最高法院9人大法官判定《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胜诉,它再次强调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障,结尾邮报办公室里得知判决结果,所有新闻工作者都在欢呼,但另一边相,只看到后背的尼克松总统在白宫打电话下达封杀令,《华邮》以后禁踏足白宫采访。
影片结尾的水门事件正是前传结束,承接了《惊天》的开头,尼克松怎么也想不到,邮报不仅没有被封杀令震慑,在后来的水门事件,邮报再次把尼克松政府扳倒,还把尼克松赶了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