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舌尖却上心间:味蕾记得我爱你
壹
快80岁的婆婆面

每天清晨,广州西关,35岁的店家丁志恒开张营业。他的店名很别致,叫“婆婆面”。
络绎进出的客人,大多会点上一份云吞面。用餐的面孔从孩子到老人,各个年龄段都有。这家面店靠着一碗招牌云吞面,在近80岁的历史里,得到了街坊长久帮衬,甚至成了邻里四代人的共同宝贵记忆。

说起“婆婆面”这个名字,还得回到上世纪40年代,丁志恒的外婆李英开了这间不到20平米的云吞面店,从擀面、包馅到煮面,都由外婆一肩扛下。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的丁志恒,在外婆手把手的教导下,学会了吃云吞面,更学会了做云吞面。

1985年,外婆以孙子丁志恒的名字,将店名改为“恒记面店”,期望他长大后,能够继承

日子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记不清楚做了多少碗云吞面,丁志恒长大了,外婆也老了,西关老城区也不断拆旧动迁,面店的熟客和旧街坊们许多都搬走了。但这一碗云吞面让他们念念不忘,放假或得闲都会回到店里来,见见外婆。进店就叫“阿婆”,顺便吃一碗云吞面,这已经成了他们的自然习惯,也成为他们的西关情怀一部分。

让辛勤一生的外婆最开心的是,丁志恒继承了她的面店,接班继续做云吞面,还开了分店。为了感恩外婆,为了珍藏熟客和街坊的共同记忆,他将店名改为了“婆婆面”。

外婆的人生走到了尽头,而婆婆面在丁志恒的手里,却一直延续下去。在他眼中,很简单很传统的云吞面,虽然不是什么大生意,但平凡中又有它的不平凡。用心坚持,就是外婆的秘诀和期望。丁志恒将外婆的精神背负了如此多年,面对镜头真情流露:就是不想让外婆失望。

丁志恒外婆的云吞面吃法:
1、先喝一口鲜汤;
2、将碗中的云吞面拌一拌,因为浸在碗底的面已经吸收了更多汤汁。拌一拌,可以让整碗面都均匀吸收汤汁的味道;
3、往调羹中调入醋和白胡椒粉,挑着面蘸着吃。不将醋和白胡椒粉加入汤中,以免影响了汤原本的鲜味。

贰
螺丝壳里做道场——酿春

惠州罗浮山,一道简简单单的时蔬生姜焖鸡肉,却让游客们食指大动,乐此不疲。这道老惠州风味的“人间烟火”,来自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高燕来。

(惠州老菜“人间烟火”)
在罗浮山上日复一日喂鸡、养鸭、种菜、劈柴、生火……高燕来一切都固执地坚持着父辈告诉他的最质朴的方法,只为了追求四个字“原汁原味”。在他的眼中,菜要有菜味、鸡要有鸡味、鸭要有鸭味,这也是令他魂牵梦绕的、小时候爸妈做的菜的味道。




“食材好,怎么做都好吃”。这是这位老人的近乎顽固的信念,只因不愿放弃来自童年的老味道。

在外孙生日来临的时候,高燕来为他复制了一道几乎绝迹的老菜——酿春。“春”就是蛋的意思,寓意生机勃勃。这道极大地依赖手工的功夫菜,正是来源于他自己儿时的母亲给自己做的生日菜。
两根竹片,一颗鸭蛋,一碗馅料,他不紧不慢,巧妙地用竹片将馅料“酿”进了鸭蛋黄中,又不破坏蛋清和蛋黄的完整,简直有种“螺丝壳里做道场”的精巧。

入水煮熟的酿春,形如白色芙蓉,味道非常鲜美。

正是儿时生活困苦缺乏油水,母亲在一个蛋里所花的精巧心思,给了高燕来深厚的快乐记忆,并且把它留存下来,传给了自己的女儿,甚至是2岁的外孙。

将最好的东西悄悄藏在最里面,递给最爱的人,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感受到,小小酿春,这是中国人内敛的爱。
高燕来酿春的大致做法:
1、半肥瘦的五花肉、鲜虾仁、泡发干香菇,剁碎,调味,搅拌上劲为肉馅;
2、碗中打入一个新鲜鸭蛋,用细竹片挑起一点肉馅,轻柔地酿入鸭蛋黄中;
3、砂锅做开水,将酿好的鸭蛋小心滑入水中煮熟。

叁
美味来之不易——山坑螺

云浮新兴,出产山野妙味——山坑螺的好地方,环境纯净,没有污染,水质特别好。这里的山坑螺天生没有尾巴,也没有沙子,直接可以下锅,炒好用嘴一吸,螺肉应声入口,鲜美脆嫩。

料坑村的普通村民阿斌,傍晚出门寻找山坑螺,骑着摩托车,奔向几十分钟车程以外的深山。闷湿的树林、沉重的水裤、陡峭的山坡、冰冷的山涧水,湿滑的石头,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水蛇,都是阿斌需要面对的,然而最大的困难还有2个——经常收获寥寥的坏运气和到老必然上身的风湿病。

为了凑满一兜几斤收获,阿斌换了几个地方,都重复着弓着腰,伸手到水底摸取山坑螺。一直到凌晨,才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然而想立即躺倒睡着是不可能的——剧烈的腰疼,让他需要在椅子上坐十几分钟,才有可能入睡。

捡山坑螺只是阿斌的副业。之所以如此义无反顾地打拼,他道出了唯一的原因——为了孩子。而孩子们的体谅和理解,也让这个男人面对镜头哽噎了。
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凝聚着人们的辛勤汗水。市井小人物的劳碌生活,与都市美食高档消费,在食物的劳作上交汇,分叉,又各自远去。
山坑螺的大致做法:
1、山坑螺淘洗干净,紫苏、辣椒切碎;
2、锅内烧热油,下姜片、蒜末爆香,下山坑螺大火爆炒;
3、下紫苏、辣椒翻炒,烹米酒,加盖略焖,收汁出锅。

以上故事,都来自美食纪录片《搵啖食》。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前后两季,一共17集。
它记录了许多极具生活气息的广东民间传统美食与故事,而最打动我的,就是上面这三个。
“搵啖食”,是粤语 “找吃的”的意思。在广东俚语中,还隐含着“谋生计、讨生活”的意思,表达了广东人对饮食过命的寄托和追求。
然而在豆瓣上,你甚至看不到这2部纪录片有足够的评价。

忘了最近那部纪录片中那些莫名其妙的食物和卖惨故事吧,沉下心来,读读《搵啖食》中这些市井乡村最普通的小人物,或为生计、为传承、更是为爱、为情,奔波忙碌的路上,与美食融为一体。
在碌碌往返、熙熙烟火的人间,味蕾记得我爱你。
本期话题
有哪一道美食,让你感受到爱,念念不忘?
在大城有小爱订阅号对话框内,输入“味蕾”,观看这部《揾啖食》。
文 | 大城有小爱
图 | 截取自视频,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声明 | 图文版权归大城有小爱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