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血与泪,爱与痴
我看的电影很少,但是《霸王别姬》,恐怕是少数看了不止一遍的电影。无论是从前的电影频道,后来的电影协会展播,还是现在的720P高清。在两岸三地合拍电影历史上,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陈凯歌在原著李碧华的基础上显然下了很大一番功夫,里面的一举一动,每一个音调都经过一定的打磨雕琢。戏中的人物阵容可谓豪华:张丰毅饰演段小楼、张国荣饰演程蝶衣、巩俐演菊仙、蒋雯丽演小豆子(程彩衣)的母亲、英达演老板、葛优的四爷,顾长卫的摄像指导。这样的阵容我想只能在后来的《建国大业》才能看到。(可惜后者是公认的烂片)
那不仅仅是从民国18年到1990年的历史跨度,也是整个京剧这么些年来的兴衰曲折的一个缩影。而对于喜欢“哥哥”的人都说那是张国荣的一个人生缩影(这话其实言重了)。影片里,夹杂着风云转换之下人物坎坷命运的无情;段小楼在男人与男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恨矛盾;更有着蝶衣的在戏里戏外始终如一的痴狂和最后悲剧性的谢幕。
蝶衣的经历,是糅合了血与泪,爱与痴的历程。第一滴血是在他的母亲拿着菜刀往他手上砍去的时候,说实话,这段至今没看懂。第二滴血:小时候没少挨师傅打,竹条子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背错了打,背对了也打,直到打出了血,打到手差点废了,中国传统中的严师出高徒的形象一览无余。在观看这一幕时,我也下意识抹了抹自己的腚,因为那里同样没少挨过打。但是打归打,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小石头和小豆子二人更得相依为命互相照应。
纠缠于男儿郎还是女娇娥,小豆子心里一次次地在戏里和戏外的挣扎斗争。一个男儿身唱青衣,他终究不像其他人在戏里戏外分得这么清楚。一句“人要自己成全自己,从一而终”贯穿始终,加上小石头情急之下用烟斗相逼,把他的口腔趟出了鲜血。从此蝶衣唱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完成了人戏不分,雌雄不分,一心痴情于戏和小楼的第一步转换(第三滴血)。曾经看过很多这样由于成长环境或者急速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性别认知差异和性取向差异,这部戏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威逼之下往往有很多的性偏差。
张国荣第一次亮相,话语之间的温婉柔美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是《风继续吹》里面的张国荣吗?这是《东邪西毒》里面的张国荣吗?这样的戏,这样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形似神更似(注意他的“兰花指”)。时过境迁,当年的小豆子小石头已成角,成为社会名流。葛优扮演的四爷,着实让我发笑了一番。善演冯氏戏剧的他,在这部剧里没有搞笑的戏份,语气的缓慢、沉稳,动作的特别,完全是颠覆了我们脑海里对他的印象。
一个假霸王,一个又是真虞姬,这样的结合注定没有结果。而单思的一方往往是心力交瘁而又不得不面对着一次次心理落差。在妓院里,段小楼用定亲之计抱化解了危机,也顺带抱回了菊仙。程彩衣得到了“风华绝代”的美名,成为了万人瞩目的天皇巨星,就连日本人都要摘下手套予以致意。而面对菊仙,那种自豪陡然不存在,对于菊仙这个女人的出现,对于这本“大戏”,他只能以“黄天霸与妓女的戏不会演,师傅没教过”应对。留已经留不住了,只能留下“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 的话语。化妆间里,彩衣酸溜溜的话语和动作表明了他的态度: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少一年、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行,从一而终是他的毕生心愿。自从菊仙与小楼订婚之后,虽说是“你唱你的,我唱我的”,但一直没有彻底断绝。而感觉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一个菊仙夹在中间,就像两个恋人中间夹着第三者。蝶衣明显不知道男女之爱本属正常,不能横加干涉,然而和所有有着同志关系一样,对这样的事情是不可原谅的。
直到有一天,袁四爷被划为反动戏霸,遭遇极刑,这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彻底转变。袁四爷事实上不是什么特别的反动戏霸,在整部剧里除了点拨蝶衣就是坐享清福,颇有些高傲。在全剧里,袁四爷对于蝶衣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段小楼的霸王,他看出了小楼对于细节的把握不准,没有吃透整部戏的真谛,认定了他不可能是一心一意演下去,也就不再搭理他。只有他深深懂得那场戏的真谛,也只有他和蝶衣在后面真正交心。可他最终不是霸王,只是一个“尘世知己”。面对这样的四爷,再看看曾经的师哥,蝶衣心里是否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
政治的转变,阶级的变化,这些曾经的贵族,曾经的名流落入凡尘,没有了往日的荣光。蝶衣的苦难不限于此,对于京戏的理解和现代戏的理解,对于后人的质疑和内心的执着的矛盾加剧。面对着自己的徒弟,罚再也无法解决问题之时,也只能感叹,时代真的变了!!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只要虞姬的人选一换,段小楼的强烈反弹依然宣告着他对于程蝶衣才是虞姬的坚守。可是戏总要唱,作为师哥的段小楼只能选择顺应,选择妥协。而蝶衣依旧不疯魔不成活。万般无奈之下,他烧了戏服……
四面响起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一个个年轻人拿起旗子上街造Fan。面对排山倒海的批斗,为了明哲保身,人们纷纷露出了真面目。戏院老板出卖了段小楼和其他人,当段小楼的砖再也拍不碎,一个曾经叱咤戏台的霸王,也只能面对现实。不过他依然不忘记用最后点力气
护着程蝶衣(他是戏痴,戏疯子,他给所有阶层都演过戏),直到他受到了性命的威胁后,才说出了:他才当了汉奸~~~ 接着就是一句句揭发讨伐。小人作乱,祸从天降,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段小楼、程蝶衣、菊仙三个人彻底反目。心已经不是那个心,爱已经没有爱,霸王面对强权的淫威不得不屈服跪下,像极了项羽在垓下的悲壮。此时的彩衣还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这就是所谓的报应吧?这就是一个民族在偏激的狂热思想领导下最终走向毁灭性狂热的报应!
有人曾经批评段小楼这个假霸王虚伪,负心,势力,没能成全蝶衣在一起的夙愿。李碧华在原著中塑造段小楼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我看来并不一定是要让他成为一个伪君子或者真小人。相反,作为一个男人,段小楼的在对待蝶衣的关系处理上再正常不过,他有他的七情六欲,他有他在戏台上的追求,他有他的事业家庭。他和菊仙彼此相爱,直至菊仙为他走出了妓院,从此饱受这种本不属于她的生活。到最后文革的划清界限,只是当时千百万夫妻悲剧的一个普通案例。他被时代的大潮撕扯得支离破碎,在现实的大海中漂流着,迷失着。他看的很清楚,戏里可以疯魔,但是戏外若疯魔,人可怎么活?同时,他一直在虞姬和菊仙之间来回徘徊,充满矛盾和戏剧性。他是整件事情里唯一完整的见证人,目睹了身边一个个熟悉的人,或背叛,或倒下,到了最后,他什么也没得到。
十一年后,他们重回舞台,在蓝色的灯光下,又回荡起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没有人再打他们,也没有人还记得他们曾经是角,曾经的荣耀和辛酸。宝剑出鞘,应声倒地。陈凯歌在这里再没有对场景的描绘,只有声效的表现。他,成全了自己,用这种方式结束。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的悲剧。粤剧白云峰,和他的女徒弟何海莹一起唱戏多年,在舞台上,白云峰一般演武生,而小何则演花旦等角色。他们的表演广受好评。久而久之,二人逐渐演变成了师生恋。算是把艺术和自己的现实紧紧捆绑,无法自拔。09年1月,师傅白云峰去世,就在出殡前一天,小莹在家中殉情自杀,从此永远随师傅而去…… 戏里戏外,多少人宁愿沉迷其中永远无法自拔?
李碧华在原著中说:“灿烂的悲剧已然结束,华丽的情死只是假象,他自妖梦中,完全醒过来。是一回戏弄。”相比于李碧华颇有些琼瑶式的大结局,陈凯歌根本无视这段,而是让这场悲剧来得更为彻底,更为凄美。陈凯歌是幸运的,他有幸能够主导一部影响后世的经典影片并获得一次,创造了两岸三地合拍影片的一个高潮。可他也是悲哀的,自此之后,他还有作品超越吗?这部戏就像标杆一样高高地竖立在正前方,而他也没有更多的豪气跳过去,却留下了《无极》之流。
风继续吹,而斯人已逝。有些人的魅力只在台上,一下台即又死去。
那不仅仅是从民国18年到1990年的历史跨度,也是整个京剧这么些年来的兴衰曲折的一个缩影。而对于喜欢“哥哥”的人都说那是张国荣的一个人生缩影(这话其实言重了)。影片里,夹杂着风云转换之下人物坎坷命运的无情;段小楼在男人与男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恨矛盾;更有着蝶衣的在戏里戏外始终如一的痴狂和最后悲剧性的谢幕。
蝶衣的经历,是糅合了血与泪,爱与痴的历程。第一滴血是在他的母亲拿着菜刀往他手上砍去的时候,说实话,这段至今没看懂。第二滴血:小时候没少挨师傅打,竹条子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背错了打,背对了也打,直到打出了血,打到手差点废了,中国传统中的严师出高徒的形象一览无余。在观看这一幕时,我也下意识抹了抹自己的腚,因为那里同样没少挨过打。但是打归打,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小石头和小豆子二人更得相依为命互相照应。
![]() |
纠缠于男儿郎还是女娇娥,小豆子心里一次次地在戏里和戏外的挣扎斗争。一个男儿身唱青衣,他终究不像其他人在戏里戏外分得这么清楚。一句“人要自己成全自己,从一而终”贯穿始终,加上小石头情急之下用烟斗相逼,把他的口腔趟出了鲜血。从此蝶衣唱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完成了人戏不分,雌雄不分,一心痴情于戏和小楼的第一步转换(第三滴血)。曾经看过很多这样由于成长环境或者急速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性别认知差异和性取向差异,这部戏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威逼之下往往有很多的性偏差。
张国荣第一次亮相,话语之间的温婉柔美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是《风继续吹》里面的张国荣吗?这是《东邪西毒》里面的张国荣吗?这样的戏,这样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形似神更似(注意他的“兰花指”)。时过境迁,当年的小豆子小石头已成角,成为社会名流。葛优扮演的四爷,着实让我发笑了一番。善演冯氏戏剧的他,在这部剧里没有搞笑的戏份,语气的缓慢、沉稳,动作的特别,完全是颠覆了我们脑海里对他的印象。
一个假霸王,一个又是真虞姬,这样的结合注定没有结果。而单思的一方往往是心力交瘁而又不得不面对着一次次心理落差。在妓院里,段小楼用定亲之计抱化解了危机,也顺带抱回了菊仙。程彩衣得到了“风华绝代”的美名,成为了万人瞩目的天皇巨星,就连日本人都要摘下手套予以致意。而面对菊仙,那种自豪陡然不存在,对于菊仙这个女人的出现,对于这本“大戏”,他只能以“黄天霸与妓女的戏不会演,师傅没教过”应对。留已经留不住了,只能留下“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 的话语。化妆间里,彩衣酸溜溜的话语和动作表明了他的态度: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少一年、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行,从一而终是他的毕生心愿。自从菊仙与小楼订婚之后,虽说是“你唱你的,我唱我的”,但一直没有彻底断绝。而感觉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一个菊仙夹在中间,就像两个恋人中间夹着第三者。蝶衣明显不知道男女之爱本属正常,不能横加干涉,然而和所有有着同志关系一样,对这样的事情是不可原谅的。
![]() |
直到有一天,袁四爷被划为反动戏霸,遭遇极刑,这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彻底转变。袁四爷事实上不是什么特别的反动戏霸,在整部剧里除了点拨蝶衣就是坐享清福,颇有些高傲。在全剧里,袁四爷对于蝶衣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段小楼的霸王,他看出了小楼对于细节的把握不准,没有吃透整部戏的真谛,认定了他不可能是一心一意演下去,也就不再搭理他。只有他深深懂得那场戏的真谛,也只有他和蝶衣在后面真正交心。可他最终不是霸王,只是一个“尘世知己”。面对这样的四爷,再看看曾经的师哥,蝶衣心里是否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
政治的转变,阶级的变化,这些曾经的贵族,曾经的名流落入凡尘,没有了往日的荣光。蝶衣的苦难不限于此,对于京戏的理解和现代戏的理解,对于后人的质疑和内心的执着的矛盾加剧。面对着自己的徒弟,罚再也无法解决问题之时,也只能感叹,时代真的变了!!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只要虞姬的人选一换,段小楼的强烈反弹依然宣告着他对于程蝶衣才是虞姬的坚守。可是戏总要唱,作为师哥的段小楼只能选择顺应,选择妥协。而蝶衣依旧不疯魔不成活。万般无奈之下,他烧了戏服……
四面响起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一个个年轻人拿起旗子上街造Fan。面对排山倒海的批斗,为了明哲保身,人们纷纷露出了真面目。戏院老板出卖了段小楼和其他人,当段小楼的砖再也拍不碎,一个曾经叱咤戏台的霸王,也只能面对现实。不过他依然不忘记用最后点力气
![]() |
护着程蝶衣(他是戏痴,戏疯子,他给所有阶层都演过戏),直到他受到了性命的威胁后,才说出了:他才当了汉奸~~~ 接着就是一句句揭发讨伐。小人作乱,祸从天降,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段小楼、程蝶衣、菊仙三个人彻底反目。心已经不是那个心,爱已经没有爱,霸王面对强权的淫威不得不屈服跪下,像极了项羽在垓下的悲壮。此时的彩衣还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这就是所谓的报应吧?这就是一个民族在偏激的狂热思想领导下最终走向毁灭性狂热的报应!
![]() |
有人曾经批评段小楼这个假霸王虚伪,负心,势力,没能成全蝶衣在一起的夙愿。李碧华在原著中塑造段小楼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我看来并不一定是要让他成为一个伪君子或者真小人。相反,作为一个男人,段小楼的在对待蝶衣的关系处理上再正常不过,他有他的七情六欲,他有他在戏台上的追求,他有他的事业家庭。他和菊仙彼此相爱,直至菊仙为他走出了妓院,从此饱受这种本不属于她的生活。到最后文革的划清界限,只是当时千百万夫妻悲剧的一个普通案例。他被时代的大潮撕扯得支离破碎,在现实的大海中漂流着,迷失着。他看的很清楚,戏里可以疯魔,但是戏外若疯魔,人可怎么活?同时,他一直在虞姬和菊仙之间来回徘徊,充满矛盾和戏剧性。他是整件事情里唯一完整的见证人,目睹了身边一个个熟悉的人,或背叛,或倒下,到了最后,他什么也没得到。
![]() |
十一年后,他们重回舞台,在蓝色的灯光下,又回荡起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没有人再打他们,也没有人还记得他们曾经是角,曾经的荣耀和辛酸。宝剑出鞘,应声倒地。陈凯歌在这里再没有对场景的描绘,只有声效的表现。他,成全了自己,用这种方式结束。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的悲剧。粤剧白云峰,和他的女徒弟何海莹一起唱戏多年,在舞台上,白云峰一般演武生,而小何则演花旦等角色。他们的表演广受好评。久而久之,二人逐渐演变成了师生恋。算是把艺术和自己的现实紧紧捆绑,无法自拔。09年1月,师傅白云峰去世,就在出殡前一天,小莹在家中殉情自杀,从此永远随师傅而去…… 戏里戏外,多少人宁愿沉迷其中永远无法自拔?
李碧华在原著中说:“灿烂的悲剧已然结束,华丽的情死只是假象,他自妖梦中,完全醒过来。是一回戏弄。”相比于李碧华颇有些琼瑶式的大结局,陈凯歌根本无视这段,而是让这场悲剧来得更为彻底,更为凄美。陈凯歌是幸运的,他有幸能够主导一部影响后世的经典影片并获得一次,创造了两岸三地合拍影片的一个高潮。可他也是悲哀的,自此之后,他还有作品超越吗?这部戏就像标杆一样高高地竖立在正前方,而他也没有更多的豪气跳过去,却留下了《无极》之流。
风继续吹,而斯人已逝。有些人的魅力只在台上,一下台即又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