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写作
以sicut cervus(如鹿渴慕溪水)为例 http://music.163.com/#/song?id=528421909 Sicut Cervus 如鹿渴慕溪水 (诗篇50) sicut cervus desiderat ad fontes aquarum ita desiderat anima mea ad te Deus 如鹿渴慕溪水 我的灵魂也渴慕祢 主啊 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最大的不同,就是主旋律不一定在单个主声部。以本作为例,分为四声部:soprano(女高s),alto(女低a),tenor(男高t),bass(男低b),是常见的satb格式。 主调音乐的话,基本上s全程主旋律,下三声部配合主旋律和声。但是复调不一样,复调分“乐句”主题,在主题句内部,由单声部率先唱出主题句,其余三声部按各自的节奏,或“回答”,或“变化”,或“模仿”主题句。形成多线程讲话模式的“复调”。 第一主题句是sicut cervus(像小鹿),第一主题句就是这两个词。由bass率先唱出,alto模仿过渡,soprano接过alto的过渡句,升华主题。tenor作为对soprano的应答,是soprano的“花儿”。该主题句反复出现三次,第二次由soprano唱出,第三次由alto唱出并用收尾调式收束。从而引向第二主题句。三次反复,音量一次比一次弱。 此句中aquarum一次的意思是“小溪流动的样子”,可以听到每个声部在唱到这里的旋律,都是非常有流动感,花式音非常多的。 第二主题句是ita desiderat(像……一样),由bass率先唱出,soprano回应bass,tenor接棒模仿,alto全程跟进衬托,有单独两小节过渡句收束,随后soprano接过alto的过渡音,进入高潮部分的anima mea(我的灵魂啊),随后下三声部分别接力,反复唱出,形成轮回叠起的呼唤感,同时叠加节奏和速度加快,将音乐导向高潮。 第三主题句是ad te Deus(渴慕着主),此句为全作结尾,由soprano唱出全作最高音,然后结束句子,下三声部开始同时接过句子模仿,收束。此句相当于给前面的比喻画上句号,四声部的错位模仿越来越紧凑,最后形成类似主调音乐的中力度收尾。 想象一下s是第一主人公,那么t是第二主人公。a是第一配角,b是第二配角。而四人组成故事主要人物组。 复调音乐对写作训练的优势是,它给每个声部都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复调音乐中,s不一定一直是主导,atb也不是一直作为s的影子存在,相反,他们在每句句子中都有各自独特的成分。 如果把satb四个主要人物代入本作。 那么就是: 故事开头: 男二抛出悬念,女二跟进悬念,女主华丽出现,回答男二遭遇的事件,男主全程跟进女主作为协同。然后,女主接过事件悬念,开始展开深入调查,女二男主男二分别回应。最后,女二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疑问,把故事导向更大的中间叙述段落。 ——一个开头三个层次,叠加增进,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小主场。读者的视角会跟随每个人切换。 故事进入中间段。句子进入了寻找线索,逐步接近恍然大悟的状态。依然由男二来展开关键信息,女主很快跟进发现,男主伴随女主升华,女二全程作为衬托,推进故事进程。在中间大叙事慢慢进入低潮的时候,女二发声,出现一个过渡性转折。 女主迅速接过线索,抛出线索背后可能引向真相的答案,然后男主女二男二一个接一个恍然大悟,推向高潮,女主领着小伙伴来到答案终点。 进入真相揭晓阶段,女主发现了真相,然后率先结束自己的故事线,成为男主女二男二的陪衬。其余人物各自从自己的角度综合发现问题,补全故事线索,同时肯定真相的答案。故事完。 我很认同一个观点,好的文字作品会唱歌,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和时间关系最紧密的一种,它最强调内在逻辑。如果一部文字作品会唱歌,那么它的内在逻辑和时间节奏一定已经做到优秀水准。而一部作品要是完全无法变成一首歌,那么肯定要重头改,大部分情况下,主人公的主题句(动机出发)就出了问题。 所以,考察一部文字作品是否优秀,我真的是从能否立刻在脑海中反应出对应音乐来判断的。也许在文学领域不够科学,但在科学领域我认为非常科学。
-
nachtundwind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2 23:04:22
-
13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16 11: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