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形象与自我实现

《自我形象与自我实现》
文 / 阿鱼探长
(一)
一个人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是件极有挑战的事情。难度在于,这件事属于典型的“至关重要——很不着急”象限。因此,被忽视、轻视,甚至无视,是自我认识的常态。
理论上,在人的一生任意阶段,都有机会完成自我认识。但实际考究来看,没有那么多奢侈的机会。
4岁以前,尽管已经具备了直觉化的自我意识,但混沌一片,不能成型;18岁以前,上学是生活的绝大多数,这一阶段自我懵懂的觉醒与各种范式齐飞,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填充作为一个国民所需的基本物料,学校教育的底线是避免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产生。因此,在学校里,当你冒出那些直究人类灵魂的拷问时,得到的绝大多数答案是满足社会规则下的范式,其出发点就是省点麻烦。偶尔有个别老师,出于自身杰出的素养,愿意不怕麻烦地引导你探寻自我,这样的老师往往会被铭记在你的人生长河里,但他们依然无法改变整个教育体系的无能。
看起来18—22岁的大学阶段,最有希望承载这一使命。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大学占据了先天优势。18到22岁,是一个人最青春勃发的阶段,既褪去了少年时的懵懂与幼稚,又有能力心怀天下,深入了解社会周遭;因此,即便这个年龄段不是在大学中度过,而是一个同样可以带来广阔见识的环境,依然有很大可能性完成价值观的基本成型。
其二,大学尽管依然存在诸多不好,但不可否认,安稳的环境、丰富的资源、相对简单的社交关系,以及至关重要的,很轻的生存负担。一个人一生中能有4年可以潜心学习自己喜爱的知识,可以低成本地大量试错,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一次次询问自己生存的使命,这是何其奢侈!当然,也包括校园恋爱,因为爱情本质上也是一种完善自我的实践。
22岁以后,进入社会,职场是与生存利益紧密挂钩的,感情是要权衡回报收益的,这是世间最本质的生存规则。你很难再找到一丝喘息之地,来心无旁骛地探寻纯粹。
如果结婚,随之而来的就是下一代,你的生命会有更多的色彩,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爸爸(妈妈),职员,家长……但独属于你王二狗(刘小花)的比例,进一步被压缩。
……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高更一样,中年时期抛弃家庭,发疯般地追寻生命里最本质的那道光——绘画。这既不合理,也不科学,代价太大。
盘算下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能找到自己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自我认识这件事,没那么充裕的时间,机会稍纵即逝,更多时候只能被茫茫生活裹挟而去。
自我认识,是自我实现的前提。确实难,但那是触碰生命质地的第一步,无论如何都不该放弃。
(二)
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标签贴满,拜年走亲戚,“年龄、工作和对象……”都快成三连环了。
街坊邻居、亲戚好友之间的谈资,零碎而极富传播力。扯闲话,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的技能需求,既然能历经远古到现代依然存在,说明扯闲话一定有其独特之处。可能是锻炼人的情绪表达能力,社交体验与关系检测,阵营划分与利益权衡……看起来,根本目的还是冲着生存去的。
而扯闲话的信息传递功能,极有限;典型例子就是A和B在聊天,至于聊的内容是关于C还是D,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A与B能达成情绪共鸣。
社交,是人类社群的必然。而社交产物,则承载了人类的各种隐蔽需求。
比如,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
以我自己为例,玩微博已经有8年了,微信不到5年。很明显,我更偏爱弱链接关系的微博。
由于少年时极度喜爱QQ,以至于刚开始用微信的时候,毫无兴趣。说来不怕笑话,我注册微信号的动机,也仅仅是因为大学宿舍楼里的自动售货机,每周四用微信支付只需1分钱。
很长一段时间,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用朋友圈这个东西。如果我要写文章,我宁肯去QQ空间或博客;如果我要发照片,我认为朋友圈这种风格实在不够文艺,没有QQ说说的感觉……
后来的后来,几经测试,我终于找到朋友圈的最佳使用方法,那就是“打卡”。于是我连续21天早起会打卡,连续100天英语阅读会打卡,有地理情结的我每逢二十四节气也会打卡……
所以,一眼望过去,我的朋友圈非常野蛮,会让想通过朋友圈来了解我的朋友大失所望。既然微信已经成为一个生态,那我就不会拒绝分享一堆链接在朋友圈,尤其后来我自己做了公众号,更热衷于分享公众号文章了,不过基本都是别人的作品(主动分享自己的文章还是让我略难为情),因为我能理解他们辛苦写出来的不容易,而优秀的作品在微信公号去中心化的这种模式下,不积极为他们分享的话,很容易被泯没。
(三)
如果不是微信渐渐成为人们的网络身份证,成为一个超级应用,恐怕我对微信还会继续冷淡下去。
朋友圈里我多次尝试过分享一些自己生活的东西,但始终找不到那种纯粹分享的欣喜与愉悦。我之所以没有完全关闭朋友圈,没有清理旧的朋友圈,原因让我也很无语,一是因为微信是爸妈最熟练的社交软件,也是他们能接触到我的最便捷途径;二是因为我喜欢的姑娘偏偏挚爱微信和朋友圈。

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微信本质上依然是个工具,尽管它现在像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尽管张小龙已经极其守住分寸。但不可否认,微信朋友圈这种强社交关系,依然会让我感到压力。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败。
比如,无论你和好友如何相熟,永远不会有人可以完全读懂你。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色彩,也可能是多种色彩,但当你在朋友圈展现出一点超出好友原本印象的色彩时,就会给他人带来一丝震动,“没想到你还这么文艺!没想到你还会写诗啊!没想到你还会谈尤克里里……”
我好像没有义务让你想到吧,那些于我而言稀松平常的事情,并没有多么了不起,但为什么这种感觉会格外微妙呢?
因为你竟然没有打声招呼就冲破了你们两人之间原有的秩序,这就好比你和你发小18岁一起出门闯荡,过两年回来,一个豪车香槟,一个穷困潦倒,谁不得个十天半个月来平静一下心情?
人们总是厌恶变化,尤其是超出预期的变化,无论是好是坏。这种在变化面前无力的失控,会让人极其没有安全感,更谈不上优越感。优越感是需要等级来衬托的,而等级的设定,本质上就是贴标签,贴标签的诉求就是拒绝变化,乖乖的哦!
于是,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场,也就是人们情绪的战场。这种战争与你们关系亲密与否没有关系,战争的根源深藏于人性的黑暗之地,你每一条朋友圈的发布、点赞、评论,都可以是夜空中璀璨的烟花,也可以是触发暗黑裂谷里深藏的人性潘多拉魔盒的导火索。
更让人心碎的是,哪怕你能小心翼翼地尘封好潘多拉魔盒,你也依然得面对一个事实——你永远无法通过社交网络真正认识一个人。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结识过两个可以被我视为知己的人,其中一个,是我在爬泰山途中相识的姑娘,在此之前平生毫无交集,在此之后也相距数千公里再未相逢,但我们至今可以谈论任何话题,彼此也有着难得的默契,堪称淡如水的友谊,而事实上,我们仅仅相处过一天而已。我还认识一位朋友,性格、兴趣、追求,甚至三观都接近,我们在社交软件上也可以聊天,但事实是,无论我怎么用力,依然很难成为从心底接纳的朋友,更不用提知己,因为我们从未真正相处过,哪怕一天。
这让我决绝地相信,无论社交软件、AR、VR人工智能如何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真切地交流,依然是不可代替的。
再退一步,很多相识的人,依然做不到相知。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彼此之间并没有共同经历过什么,要么是一场风雨,要么是好些年的细水长流。如果没有这些有所克服的共同经历,哪怕你们是四年的同窗好友,哪怕你们是同床共枕的夫妻,又怎能互相读懂呢?
(四)
社交软件,承载了太多工具属性之外的东西;那是些什么东西?从“旅行的青蛙”那撕心裂肺的内心戏也许可以窥见一二。
社交,很多时候是在完成“自我形象”的塑造。比如每一张美图秀秀的自拍,比如朋友圈精心筛选的发布动态……这些元素,无一不是为了你预想的、给他人展示的“自我形象”服务。
因为人的社交属性,这些塑造工作也就成了“社交货币”。你朋友圈的风格、审美、内容、发布频率,会成为他人衡量你社交形象的物料,会成为他人在心中为你定价的依据。
可不是一笔你情我愿的买卖吗?
但是,这笔交易存在致命缺陷。
你通过社交展示而做出的评判和定价,本质上是对评判对象的“自我形象”考量。这就存在作弊的可能,比如精心伪装或打造社交形象,就可以欺骗相当一部分人,因为那些人只是情绪的奴隶,而懒得动用逻辑判断。
一直以来,我对于“修图”这件事,存在质疑。如果拍照的目的是为了记录真实,那么为什么要把真实的照片修成电视里爬出来的壁纸?美固然重要,但求真才是根本。因此只能说明,修图修到连自己都心惊胆战的人,其实还是为了满足“自我形象”的塑造,而非朴素的纪实。因此,我很好奇几十年后当我们老去之时拿着当年的美图秀秀自拍照跟孙子们说这是爷爷奶奶年轻时的样子,会不会心有遗憾地发虚,但我猜更多的可能性是老掉牙的我们自己也笑呵呵地信了。
自我形象,不等于真实的自己。
将精力投诸于自我形象的塑造,以获得社交快感,本质上是对生命的辜负。即便是当面交流,人与人之间依然存在诸多羁绊,比如自负,以通过贬损他人而获得微不足道的优越感,其实是为了隐藏自卑心;比如骄傲,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事实上未必,本质上是一种能力不足的误判……
所以,李小龙才说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刻骨铭心——
“我当然可以轻轻松松在镜头前表演一些好看的花拳绣腿,这对我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朋友,最难的就是真诚地表达自己。”
真诚地表达自己,多么难得。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连自我表达都是一件越来越奢侈的事情。
沉溺于“自我形象”,对于自己的人生使命毫无帮助。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尽管价格随着市场在不停波动,但始终回归在价值线附近。同理,尽管你可以短期内用些手段提升你的“自我形象”,但从长远来看,你的“自我形象”依然取决于真实的“自我价值”。
因此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面对真实的生活,追问真实的内心,不遗余力,寻找自己真正的天赋与兴趣,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使命,创造真实的有创造力的作品,才是存在的全部意义。
而这个过程,就是“自我实现”。
工作,是完成“自我实现”的方式;豪宅、豪车、荣誉、财富……不过是“自我实现”的部分福利罢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说得好,“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到来。”
而生活的最大挑战在于,很容易让人迷失,从而本末倒置。
但也正因如此,毕竟只能活一次,那就用力点去平衡生命前进的齿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