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张怡微 | 今晚我们读书 | 我自己的陌生人&情关西游
《我自己的陌生人》
不止是十多年的写作生涯,张怡微在这本《我自己的陌生人》中,几乎梳理了她从小到大的生活细节:生活的锐度,生命的悲欣,统统借助故事内化为心灵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散文里,她也是自己的陌生人;而写作则成为了冲破时间的力量。
在《我自己的陌生人》一书中,张怡微最喜欢《大自鸣钟之味》一文。这篇文章对张怡微的影响很大,是其在台湾地区获得第一个散文奖的作品。文章描写了小时候,父亲带张怡微去大自鸣钟看爷爷那一段经历。文章中满是张怡微对童年的诚恳回忆,以及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张怡微父母在其年幼时便分开了,但她与父亲处于一种非常友好、但也疏离的关系中。
台湾读博经历
谈到自己的求学经历,张怡微不得不提到那段在台湾的时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张怡微从未想过离开家,对家乡也没有具体的概念。机缘巧合下,来到对岸读博,给张怡微前所未有的陌生感与距离感。台湾给予张怡微很多荣誉,友好之中也带有为难。
“我喜欢的那些台湾文艺人物,我几乎都已经见到了,我是很幸运的人。他们有的看起来很冷漠,实际上很亲切。有的人看起来很客气,实际上很倨傲。他们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只言片语曾经影响过山的那边、海的那边一个数学怎么考都很烂的女孩子相信过文学的梦想,给予她力量。让她有兴趣了解故乡的苦难,他乡的折磨,并在这两者间建立起难以尽述的桥梁。”
张怡微写《我自己的陌生人》,只是希望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大家,虽然“我不那么重要。”支撑着张怡微这么做的是,那批和她一起成长的《萌芽》读者们,“他们也长大了,他们也要成家立业了,他们也有一点空余时间回望自己的成长了。我希望借他们一幅眼镜,让他们看一下。如果他们不需要我,就把它拿下来好了。”
《情关西游》
张怡微的新书《情关西游:从<西游记>到<西游补>》写了孙悟空的虚无与情难、递迁与狼藉、眼泪与心魔。让读者借由“西游”这面镜子反观自身,追随行者一路趱程。今晚21:30,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读书》邀请到张怡微,请她聊聊关于《西游记》和《西游补》的有趣的故事以及她自己独到的见解。
几乎每一年都有关于《西游记》的大型改编作品出现,却很少有人对它的改编、演绎有忠诚度上的苛求。《西游记》所呈现的是人间的世情伦理,它发迹于民间,展现的是一种世俗却实用的“生活力”,涉及了家庭生活、士绅、官场、市场、司法审判、社会流动等各个领域。
张怡微的新书《情关西游:从<西游记>到<西游补>》写了孙悟空好名的性格与未名的命运,超越的渴望与术能的局限、写他的虚无与情难、递迁与狼藉、眼泪与心魔。读者也借由“西游”这面镜子反观自身,追随行者一路趱程。
改编《西游记》的作品很多,在今年上映的电影《西游伏妖篇》中,唐僧的形象被颠覆了。张怡微认为,在电影中对唐僧最大的颠覆就是把唐僧的恐惧解除了:在原著中,唐僧一直战战兢兢,惧怕很多事物,一直处于惊恐的状态;而在电影中,吴亦凡饰演的唐僧不但不害怕,反而一直称自己是很聪明的人。
在《西游记》的人物设计中,每个人都有来历。三藏有身世,但只有孙悟空有完整的童年。
胡适曾将《西游记》按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齐天大圣的传(第一回至第七回);第二部分:取经的因缘与取经的人(第八回至第十二回);第三部分:八十一难的经历(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
孙悟空最初的忧恼,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他决定放弃眼下的逸乐和权威,出山去“学一个长生不老”。
大闹天宫时,孙悟空年少轻狂,凭借变化、遁形之法力,众神仿佛都惧他三分。实际上,这是作者完成他对封建官僚体系嘲讽的意图,让上界出尽洋相,玉帝所统领的上界就是明代现实官僚体系的模拟。孙悟空自以为大而无敌,实际上是小人不知大人之学。
在《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都非常爱哭。然而唐僧哭基本上是为自己,孙悟空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唐僧,所以孙悟空最大的精神折磨,甚至孙悟空在西行之路上遇到的最大劫难,其实就是唐僧。
孙悟空有三次哭得十分凄惨,一次是遇尸魔被唐僧赶走,“噙泪叩头辞长老”、“止不住腮边泪坠”(第二十七回)。第二次也是被唐僧赶走,“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垂泪”、“噙泪”(第五十七回)。第三次是在狮驼山以为师父已经被妖怪吃了,“忽失声泪似泉涌”、“心如刀搅,泪似水流”、“放声大哭”、“两泪悲啼”、“泪如泉涌,悲声不绝”(第七十七回)。巧合的是,回目都是“七”。占据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哭泣总数的一半。
——《情关西游》
张怡微还谈到,取经人其实是有私心的,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都想着自己的“家”。猪八戒所谓的家,其实是一个婚恋的小家庭,因为他出生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母猪咬死;孙悟空的家是花果山,是他的故乡家园;而唐僧的家是他的国家,他忠于唐王,心怀国家使命。因此一路上,他们所想的家都是不同的。
《西游补》:行者的情难
明末清初的“西游”续书有《西游补》(十六回)、《后西游记》(四十回)、《续西游记》(一百回)等。《西游补》主要叙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后,被鲭鱼精所迷,渐入梦境,在虚幻的世界中,见到了古今之事,忽化美女,忽化阎王,变化莫测,最后在虚空主人的呼唤下才醒过来,全书仅十六回。董说写作《西游补》时还在明亡以前,年仅二十一岁。
《西游补》手法十分超前,包含了许多时序颠倒、扭曲,以及一些光怪陆离的时间与空间的剪裁,而最重要的是为孙悟空补入了情难。张怡微分析说,《西游补》中玩弄了文字游戏来指向“情”字,如孙悟空寻找驱山铎,而驱山铎是秦王的法器;又如青青世界中的妖怪名为小月王,而“情”字拆开便是“小月王”三个部首。
《西游记》和《西游补》都是战胜心魔的故事,张怡微独特的解读,也为读者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行者有行者的路,但是它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