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缺少的不是如何追求成功,而是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接受平凡。"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每个孩子都可以"成长"。 "人生路上,朋友或许会辜负你,但我们读过的书,度过的时光,不会辜负你。你的身上,会有你曾经读过的书的味道。" "乖"的背后,其实是思考的缺位,是主见的丧失。 到报社之后,就越来越感到思考的重要性。采访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记者必须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着和较真。只有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想清楚并了然于胸了,才能写出让读者一看就懂的稿件。否则,只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写作的过程,也是思考提升的过程。如果只会写"本报讯"之类的简讯,那么,即使写得再多,也只是数量的堆积,而非质量的递进。要想写出有深度的好稿、特稿,除了思考,还是思考。 即使再忙碌,也总有一些时刻,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发呆,思考。而提问,是思考的开始和延续。 小蜗牛,一直努力地往上爬,不是为了被世界看到,而是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当你比别人只优秀一点点时,别人或许会嫉妒你,但当你比别人优秀很多很多时,别人就会欣赏你。 在报社的日子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专业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为同一份职业理想而奋斗,是一件多么让人振奋的事。人与人之间,不是单一的竞争关系,而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融合关系。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当然也有缺点和短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世界很大,个人很小。我们学习、工作、努力成长,不是为了和别人比,也不是为了被他人肯定。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抱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热情,寂静开花,野蛮生长,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和考试和解:一直记得某位前辈说过的一段话:“欲干事者,最需信念、恒心、毅力,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内心坚强,心态平和。” 挫折就像出水痘,出过一次,就会增强身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不会出第二次。 当然,人的一生中,挫折不一定只有一次,但同样性质的挫折,相信可以避免。所以,早点出水痘,早点遇见挫折,对人的成长来说,未必不是好事啊。 龙应台 孩子,你慢慢来 刘墉 肯定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 张晓风 母子一场,是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 阅读,是写作前的漫漫长路;写作,是阅读后的水到渠成。 写作的最初动力,来自写作过程中的自得其乐和有感而发。 很多时候,答案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而是一直就在我们心里,只是缺少一种梳理。 我们善待时间,时间就会善待我们。我们浪费时间,时间就会抛弃我们。到最后,我们恍然发现,虚度光阴,才是人的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学历(知识)、经历、阅历,是我们改变命运的重要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与其抱怨环境,不如用抱怨的时间充实自己。一切抱怨,都是对光阴的浪费,而一切努力,都可以让自己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即使微小,也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假以时日,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明天生活过得好不好,取决于你今天怎么过。如果你不想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1自己,那么,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吧。努力,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既是和过去道别,也是和未来握手。 有缘与你们母女一场,此生无憾。 教育,实在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一个父亲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榜样,就是好好爱他们的妈妈。一个母亲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榜样,就是好好爱他们的爸爸。这样的家庭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实,最简单的,也是最值得回味的。 人生有许多事情,就像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曾国藩有一个著名的“三看”论。他说,看一个家族的孩子前程如何,只看三点,就知道个大概。一看是否早起(修身),二看是否做家务(齐家),三看是否读圣贤书(正心)。 听到电台里传来这样一段话:你的一个选择,并不足以决定你的人生质量,你一直以来的状态才是决定因素。凡事用心,凡事尽心。我相信用心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经济学中“路径依赖”原理: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和未来的可能选择。所以,每一个选择都很重要。 时间,是用来浪费的。 时间,是用来和有趣的人一起浪费的。 我们可以讲究,也可以将就。 《新闻深呼吸》:因为善意,所以温暖。因为理性,所以共鸣。因为建设性,所以被认同。 各家有各家的打算,日子是自己过的,就让别人说去吧。 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心中充满善意,就容易发现他人的好。 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 孩子,让我们心中盛开善意的花,在人生路上不断看到希望,感受温暖。用善意的目光,看一路风景。 赤脚漫步海滩,海天的剪刀剪断了我凝望的视线。海在天空下大幅地、悄悄地摆荡着、叹息着,锲而不舍地讲述着宇宙洪荒,生命的开始与终结、存在和凋落。 诗人余光中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徘徊在潮来潮去的海峡,追不尽生生死死的浪花,开开落落在顽石的绝壁,永恒,刹那,刹那,永恒,思亲如海渺无涯。 联合国大会1982年10月28日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规定:“应信服生命的每一种形式都是独特的,不管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受到尊重。” “我晒美食,晒美景,不是想炫耀什么,也不是想显摆什么,只是想记录我去过的地方,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人,仅此而已。”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生活,是客观的存在。生活的真相,是什么都有。生活,是一个多棱镜,也是一个万花筒,离不开柴米油盐,抛不开锅碗瓢盆。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有高潮,也有低谷。一眼望去,芸芸众生,都活得挺不容易。 但是,生活又是主观的。我们选择看重什么,忽略什么,记住什么,忘记什么,得失全在我心。谁的生活没有琐碎和辛苦呢?只是,我更愿意记住那些打动自己的温暖瞬间,读懂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小小欢乐。 雷诺阿画展: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 李宗盛《鬼迷心窍》:“有人问我你究竟是哪里好,这么多年我还忘不了。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 我们不是因为变老了而停止学习,而是因为停止学习而变老了。 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正如每一次流水的冲刷,虽微不足道,经久不息,终成沃野千里。 在可以追剧的年龄不再追剧,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对生活还有所期待、对自己还有所要求吧。 “向日葵,向日而生,代表我对美好和温暖的向往和追求。” 随着年岁渐长,渐渐明白了哪些是值得我们坚持去做的事,哪些是不该放纵自己浪费光阴的事。有一个判断的小方法,就是当我们做了这些事,且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更喜欢现在的自己时,那么,这件事就是值得去做的。 或许,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最好的状态,只不过是――对生活,有所期待;对自己,有所要求。 “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台湾作家蒋勋说:“也许我们已经忘了自己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曾经梦想过什么,曹雪芹却没有忘。他把这个青春的梦想变成了《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著。青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最后,却或早或晚都忘记了……” 把自己收拾整齐了,才是对别人的尊重。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左手的掌纹》。他说:“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能够爱与被爱,这是生命的幸福和奢侈,所以,哪儿来的“牺牲”呢? 龙应台《共老》: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 科学始终无法解释两样东西,一是爱,二是美,它们跟物质性的东西不同。物质会越分越少,而爱和美,则越分越多。爱是一种能力,越去爱别人,爱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就会削弱甚至丧失。这种爱的能力,需要从小练习。 齐白石大师的一句名言:好画秒在似乎不似之间,太似媚俗,太不似欺人。 爱之道无他:用对的方法,爱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