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腊味教会我的事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一文中,将北方人吃火腿时的感觉称之为“舌头黏住上膛”,这比喻,落得甚为形象。小时候极爱吃加了淀粉的火腿肠,于是对火腿有种莫名的敬意,认为必定属于高大上的美味。直到在上海安家的姑姑带回一只金华火腿后,那干巴巴的口感搭配上如同隔夜油的高汤,这销魂的味道,真是妙不可言!
长大之后才知道,小时候向往的应该是美式hot,原来一直把火腿和热狗傻傻分不清楚了很多年。自那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每次遇到有火腿的菜,我总是退避三舍,也连累了和它长得差不多的香肠、腊鱼&腊肉and so on。(以下省略若干)
读研究生的第一个寒假结束后,隔壁的四川室友带来了川式腊肠给大家尝鲜。闲置了一个半月之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饥肠辘辘的我终于打起了它的主意。切片、装盘、上锅屉,水沸、揭盖、满屋香。肥腴晶莹剔透、入口即化,瘦肉咬劲十足、回味无穷。一顿夜宵吃得我热泪盈眶,原来我错过了这般美味很多年!
腊味的历史可回溯至上古夏朝。作为早期的食物天然加工方式,盐渍风干的腊肉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时节的馈赠,为食物匮乏的三九寒冬增添了生活下去的能量与希望。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的传承总是出自人类的本能。如今便利的物流、高科技的种植技术使得深冬的菜市场也充满着丰富的食材。别说是新鲜的家禽,即便是远洋的海味,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腊味这种时节性的食材,渐渐演变成了风味独特的佐餐佳肴。港餐厅里的腊味拼盘、两广地区的腊味煲仔饭、川湘地区的腊味小炒,都成为了独具的地方菜肴。“秋风起,食腊味”入秋之后,家家户户都要象征性地做几串腊肉,挂在窗下讨个吉利之余,也给“家乡”一词带来了几分不一样的味道。
四川室友最为自豪的,就是自家做的腊肠;江西的闺蜜临近年关时,也总是神神秘秘地塞给我一把腊肠打牙祭。在她们心中,自家做的腊肠是什么也不比上的至高美味。
要说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原料与烹饪过程的高度自由,在世代流传的秘方与自我的实践下,留下一个家族的烙印。一千个家庭做一道菜,可以成就一千种美味。
就拿腊味来说。选择什么部位的肉,几分肥瘦,用什么料入味,什么时候挂在屋檐下,如何食用,点点滴滴的区别滋养了挑剔的味觉,发出“还是我家的腊味最正宗”的感慨。
人类赋予食物情感,食物还以慰藉,一来一往间汲取岁月的智慧,便成了珍馐。
长大之后才知道,小时候向往的应该是美式hot,原来一直把火腿和热狗傻傻分不清楚了很多年。自那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每次遇到有火腿的菜,我总是退避三舍,也连累了和它长得差不多的香肠、腊鱼&腊肉and so on。(以下省略若干)
读研究生的第一个寒假结束后,隔壁的四川室友带来了川式腊肠给大家尝鲜。闲置了一个半月之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饥肠辘辘的我终于打起了它的主意。切片、装盘、上锅屉,水沸、揭盖、满屋香。肥腴晶莹剔透、入口即化,瘦肉咬劲十足、回味无穷。一顿夜宵吃得我热泪盈眶,原来我错过了这般美味很多年!
![]() |
图源网络 |
腊味的历史可回溯至上古夏朝。作为早期的食物天然加工方式,盐渍风干的腊肉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时节的馈赠,为食物匮乏的三九寒冬增添了生活下去的能量与希望。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的传承总是出自人类的本能。如今便利的物流、高科技的种植技术使得深冬的菜市场也充满着丰富的食材。别说是新鲜的家禽,即便是远洋的海味,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腊味这种时节性的食材,渐渐演变成了风味独特的佐餐佳肴。港餐厅里的腊味拼盘、两广地区的腊味煲仔饭、川湘地区的腊味小炒,都成为了独具的地方菜肴。“秋风起,食腊味”入秋之后,家家户户都要象征性地做几串腊肉,挂在窗下讨个吉利之余,也给“家乡”一词带来了几分不一样的味道。
![]() |
图源网络 |
四川室友最为自豪的,就是自家做的腊肠;江西的闺蜜临近年关时,也总是神神秘秘地塞给我一把腊肠打牙祭。在她们心中,自家做的腊肠是什么也不比上的至高美味。
要说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原料与烹饪过程的高度自由,在世代流传的秘方与自我的实践下,留下一个家族的烙印。一千个家庭做一道菜,可以成就一千种美味。
就拿腊味来说。选择什么部位的肉,几分肥瘦,用什么料入味,什么时候挂在屋檐下,如何食用,点点滴滴的区别滋养了挑剔的味觉,发出“还是我家的腊味最正宗”的感慨。
人类赋予食物情感,食物还以慰藉,一来一往间汲取岁月的智慧,便成了珍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