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鲫鱼
我会吃鱼。大些的鱼里,先吃鱼头,后吃鱼肚,剩下的鱼背,自有别人照应,不到不得已时,我是很少问津的。若是烧鱼,我倒是情愿将剩下的鱼放进冰箱,第二天再拿出来,吃鱼盘周围凝出的鱼冻。
我以为天下人吃鱼都是这样。在网上拿河鲜海鲜说事,老广说,你那是有钱人的吃法,没见走江湖的人不小心住了黑店,打劫的人,盯着的就是那个吃鱼头的客官么。
我说的会吃鱼,说的却不是吃大鱼。说的是小鱼。
小时候吃的小鱼,先是一种小黄餐鱼,小孩子也管它们叫麻姑轮子。小时候的小是真小,这种小麻姑鱼,大概也就我当时的小手指头一般粗细,说起来,这么小的鱼真是不该吃。
餐鱼虽然小,却有两道非常完整的肌肉,其实就是那点小鱼背。新鲜的小黄餐鱼,拿盐稍稍腌过一个时辰,然后用油煎得浅黄。细细的皮有些焦黄的脆香,里面那两小道肌肉刚刚煎熟,显出细细的白白的纹路,轻轻一咬,一段鱼肉就进了嘴里,鱼刺却还在手里,咬得仔细的话,鱼刺便还是完整的。
也有些人家,大人小孩都比较笨,拿了这种餐鱼,就裹上面粉,炸得金黄,然后连骨带肉加面粉一并吃掉。我们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是颇有些不屑的。
吃过了麻姑小餐鱼,下一步就可以吃鲫鱼了。鲫鱼的刺多,而且刺是刺在鱼肉里面的,不可能像麻姑鱼那样截然分开。张爱玲不就说了,人生的三大憾事就是鲫鱼有刺,海棠无香,《红楼梦》没写完么。
我并不确切地记得自己是怎么学会吃鲫鱼的。一条鲫鱼到了我眼前,是煎,是炸,是蒸,是煮,我并不十分在意,总之,用不了几分钟,面前的小盘里就少了一条鲫鱼,旁边则整整齐齐摆着一只鲫鱼的骨架,基本上没有解体,周围依稀散落着几颗极细极细的鱼刺,细丝一般。若不是奶奶规矩多,饭桌上发出奇怪的声音要挨她的筷子头,我吃的时候还少不得要发出几声哼哼。
练到这一步是要本事的,其中数不清有多少回披荆斩棘、咬刺吐骨。吃鱼时节,奶奶就成了急救医生,东家西家的忙着拯救那个不幸吞了鱼刺的孙子孙女。我跟着她的时候多,不久也看清了其中的套路。有娃吃着吃着突然停住,半张着嘴,大睁着眼,眼里甚或泛出了泪珠,奶奶就知道,那是卡了鱼刺。
最简单的,就是让吞一口饭。一般小鱼刺,小孩子觉得堵了,就惊慌失措、不敢造次,大人半哄半骗,小孩子半信半疑,狠狠心,一闭眼,混在饭里也就吞下去了。
大些的时候,奶奶也教过我们扯“咪咪卡”。喉咙里细心护着鱼刺,放了碗筷,在饭桌旁站起来。左脚站定,抬起右腿,左手牵了左耳,头向左肩偏过去,然后开始轻跳。一边跳,一边嘴里还要念叨着:“咪卡,咪卡,咪咪卡!”念着跳着,鱼刺就下去了。
我小时候极易受骗,街坊邻居常常以复述我上当受骗的故事为乐,听得多了,我也学会了厚着脸皮苟且偷生。这“咪卡”是否真有效,我也一直将信将疑,拿不定是否又是大人骗我。奶奶过世时我十二岁,我也没有来得及问她。
也有顽固的,或者鱼刺太大,或者卡得太深,一口饭并没有裹挟下去的。这时候,奶奶就会拿了一只筷子,蘸上盐水,直往喉咙里挑去。这是大手术,小时候经历过的无数次鱼刺事故中,用得上筷子的大概也就那么一两回,而且最后都顺利解决、皆大欢喜,没有人需要去医院的。
曾经鲫鱼难为鲜,这些年河鲜海鲜的吃来吃去,有亲朋好友来,也认真请他们吃龙虾,龙虾者,波士顿特产也,在别处算好东西,其实,我心里最惦念的,还是鲫鱼。
第一次带小朋友回国,正好在他认生的年龄,小家伙对陌生的新环境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成天吊在我身上不放手,连睡觉时也要把小手搭在我脸上。妹妹看我辛苦,偶尔也把她的脸贡献出来让小朋友摸着,她长得像我,勉强蒙混过关,让我能够脱身一下。一次小娃娃醒过来,终于认出这是阿姨不是妈妈,恼羞成怒,居然打了阿姨一下,然后继续粘在我身上。
想起这次回国,我最惦念的,就是盘子里,碗里,炸的,煮的,香喷喷的煎鲫鱼,乳白色的鲫鱼汤,我都没有来得及吃完。每每吃到半截,小娃娃又回到我身上,小手抓来抓去,鲫鱼就吃不成了。
吃鲫鱼难是不难,却也讲究个一气哈成。刚刚出锅的,淡淡的热气,是鲫鱼的青春少年。趁时吃了,也就可以安心地老去。若是中途打断,就像一场没有出透的汗、一场没有解脱的罗曼司、一个没有打出来的喷嚏,就算是回头重来,究竟不是当初的况味。
父亲喜欢钓鱼,到了美国,天气暖和时,便扛着鱼竿四处钓鱼。偶尔有朋友出海钓鱼,回来分享一些,每一条都有好几磅。附近的瓦尔登湖,父亲去钓鱼时,有麻州钓鱼协会的钓鱼积极人士也在那里忙活,一见同道,马上热心贡献饵料、渔具,最后还将自己钓的三条大鱼给我们,说是他家冰箱满登登的放不下。据他说,瓦尔登湖因为是州立公园,且爱默生的女儿将它捐赠给麻州政府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保证这个湖可以让居民们来划船、钓鱼,于是,平时公园管理人是要定期往湖里放鱼的。
公园管理人往湖里放的自然是大些的体面鱼类,鲈鱼、鳜鱼、鳟鱼什么的,一来父亲不擅钓大鱼,二来我也不太爱吃,末了,父亲就专钓一些太阳鱼。太阳鱼梭罗也钓过的,不过梭罗钓了太阳鱼并不吃,而是用它来做鱼饵。我却对它情有独钟,因为它在外形和味道上,都和鲫鱼有些类似。
问题是太阳鱼太小。钓鱼人的规矩,不够尺寸的小鱼,一定要扔回水里。太阳鱼却本来就小,成鱼也不过一二两,超过二两的肉就粗糙不好吃了,于是我偶尔吃来,心中便觉得愧疚。
太阳鱼虽然有些鲜味,其鲜却远不及鲫鱼,故而汤是熬不成的。便是勉强熬了,估计也熬不出那种几臻化境的乳白色,于是我也知趣,懒得去自找失望。父亲冒着犯法、或者至少是被人批评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危险,巴巴地钓来了太阳鱼。略略腌过,然后煎得两面金黄,趁热时吃,多少能够吃得出儿时鲫鱼的些许鲜味。
再回国时,从前的小把戏长成了大男孩,吃鱼,只知道吃切成方块、无头无尾、无肚无刺的美国鱼,并不知道世间有鲫鱼之鲜美。但好在大男孩不再粘我,可容我从容吃鱼。而眼前的鲫鱼,却似乎总是大得可疑,且都是一般大小,不像从前,一盘里必定有大有小,可容我从最小的吃起。
一般大小的鲫鱼摆在面前,令人无所适从,脑子里再浮现出污染、抗生素、地沟油等令人不快的关键词,于是便遗憾,若是有长效冰箱,把当时来不及吃的那些鲫鱼都冻了起来,此刻不就可以将它们提了出来,细细地享用了么。
我以为天下人吃鱼都是这样。在网上拿河鲜海鲜说事,老广说,你那是有钱人的吃法,没见走江湖的人不小心住了黑店,打劫的人,盯着的就是那个吃鱼头的客官么。
我说的会吃鱼,说的却不是吃大鱼。说的是小鱼。
小时候吃的小鱼,先是一种小黄餐鱼,小孩子也管它们叫麻姑轮子。小时候的小是真小,这种小麻姑鱼,大概也就我当时的小手指头一般粗细,说起来,这么小的鱼真是不该吃。
餐鱼虽然小,却有两道非常完整的肌肉,其实就是那点小鱼背。新鲜的小黄餐鱼,拿盐稍稍腌过一个时辰,然后用油煎得浅黄。细细的皮有些焦黄的脆香,里面那两小道肌肉刚刚煎熟,显出细细的白白的纹路,轻轻一咬,一段鱼肉就进了嘴里,鱼刺却还在手里,咬得仔细的话,鱼刺便还是完整的。
也有些人家,大人小孩都比较笨,拿了这种餐鱼,就裹上面粉,炸得金黄,然后连骨带肉加面粉一并吃掉。我们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是颇有些不屑的。
吃过了麻姑小餐鱼,下一步就可以吃鲫鱼了。鲫鱼的刺多,而且刺是刺在鱼肉里面的,不可能像麻姑鱼那样截然分开。张爱玲不就说了,人生的三大憾事就是鲫鱼有刺,海棠无香,《红楼梦》没写完么。
我并不确切地记得自己是怎么学会吃鲫鱼的。一条鲫鱼到了我眼前,是煎,是炸,是蒸,是煮,我并不十分在意,总之,用不了几分钟,面前的小盘里就少了一条鲫鱼,旁边则整整齐齐摆着一只鲫鱼的骨架,基本上没有解体,周围依稀散落着几颗极细极细的鱼刺,细丝一般。若不是奶奶规矩多,饭桌上发出奇怪的声音要挨她的筷子头,我吃的时候还少不得要发出几声哼哼。
练到这一步是要本事的,其中数不清有多少回披荆斩棘、咬刺吐骨。吃鱼时节,奶奶就成了急救医生,东家西家的忙着拯救那个不幸吞了鱼刺的孙子孙女。我跟着她的时候多,不久也看清了其中的套路。有娃吃着吃着突然停住,半张着嘴,大睁着眼,眼里甚或泛出了泪珠,奶奶就知道,那是卡了鱼刺。
最简单的,就是让吞一口饭。一般小鱼刺,小孩子觉得堵了,就惊慌失措、不敢造次,大人半哄半骗,小孩子半信半疑,狠狠心,一闭眼,混在饭里也就吞下去了。
大些的时候,奶奶也教过我们扯“咪咪卡”。喉咙里细心护着鱼刺,放了碗筷,在饭桌旁站起来。左脚站定,抬起右腿,左手牵了左耳,头向左肩偏过去,然后开始轻跳。一边跳,一边嘴里还要念叨着:“咪卡,咪卡,咪咪卡!”念着跳着,鱼刺就下去了。
我小时候极易受骗,街坊邻居常常以复述我上当受骗的故事为乐,听得多了,我也学会了厚着脸皮苟且偷生。这“咪卡”是否真有效,我也一直将信将疑,拿不定是否又是大人骗我。奶奶过世时我十二岁,我也没有来得及问她。
也有顽固的,或者鱼刺太大,或者卡得太深,一口饭并没有裹挟下去的。这时候,奶奶就会拿了一只筷子,蘸上盐水,直往喉咙里挑去。这是大手术,小时候经历过的无数次鱼刺事故中,用得上筷子的大概也就那么一两回,而且最后都顺利解决、皆大欢喜,没有人需要去医院的。
曾经鲫鱼难为鲜,这些年河鲜海鲜的吃来吃去,有亲朋好友来,也认真请他们吃龙虾,龙虾者,波士顿特产也,在别处算好东西,其实,我心里最惦念的,还是鲫鱼。
第一次带小朋友回国,正好在他认生的年龄,小家伙对陌生的新环境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成天吊在我身上不放手,连睡觉时也要把小手搭在我脸上。妹妹看我辛苦,偶尔也把她的脸贡献出来让小朋友摸着,她长得像我,勉强蒙混过关,让我能够脱身一下。一次小娃娃醒过来,终于认出这是阿姨不是妈妈,恼羞成怒,居然打了阿姨一下,然后继续粘在我身上。
想起这次回国,我最惦念的,就是盘子里,碗里,炸的,煮的,香喷喷的煎鲫鱼,乳白色的鲫鱼汤,我都没有来得及吃完。每每吃到半截,小娃娃又回到我身上,小手抓来抓去,鲫鱼就吃不成了。
吃鲫鱼难是不难,却也讲究个一气哈成。刚刚出锅的,淡淡的热气,是鲫鱼的青春少年。趁时吃了,也就可以安心地老去。若是中途打断,就像一场没有出透的汗、一场没有解脱的罗曼司、一个没有打出来的喷嚏,就算是回头重来,究竟不是当初的况味。
父亲喜欢钓鱼,到了美国,天气暖和时,便扛着鱼竿四处钓鱼。偶尔有朋友出海钓鱼,回来分享一些,每一条都有好几磅。附近的瓦尔登湖,父亲去钓鱼时,有麻州钓鱼协会的钓鱼积极人士也在那里忙活,一见同道,马上热心贡献饵料、渔具,最后还将自己钓的三条大鱼给我们,说是他家冰箱满登登的放不下。据他说,瓦尔登湖因为是州立公园,且爱默生的女儿将它捐赠给麻州政府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保证这个湖可以让居民们来划船、钓鱼,于是,平时公园管理人是要定期往湖里放鱼的。
公园管理人往湖里放的自然是大些的体面鱼类,鲈鱼、鳜鱼、鳟鱼什么的,一来父亲不擅钓大鱼,二来我也不太爱吃,末了,父亲就专钓一些太阳鱼。太阳鱼梭罗也钓过的,不过梭罗钓了太阳鱼并不吃,而是用它来做鱼饵。我却对它情有独钟,因为它在外形和味道上,都和鲫鱼有些类似。
问题是太阳鱼太小。钓鱼人的规矩,不够尺寸的小鱼,一定要扔回水里。太阳鱼却本来就小,成鱼也不过一二两,超过二两的肉就粗糙不好吃了,于是我偶尔吃来,心中便觉得愧疚。
太阳鱼虽然有些鲜味,其鲜却远不及鲫鱼,故而汤是熬不成的。便是勉强熬了,估计也熬不出那种几臻化境的乳白色,于是我也知趣,懒得去自找失望。父亲冒着犯法、或者至少是被人批评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危险,巴巴地钓来了太阳鱼。略略腌过,然后煎得两面金黄,趁热时吃,多少能够吃得出儿时鲫鱼的些许鲜味。
再回国时,从前的小把戏长成了大男孩,吃鱼,只知道吃切成方块、无头无尾、无肚无刺的美国鱼,并不知道世间有鲫鱼之鲜美。但好在大男孩不再粘我,可容我从容吃鱼。而眼前的鲫鱼,却似乎总是大得可疑,且都是一般大小,不像从前,一盘里必定有大有小,可容我从最小的吃起。
一般大小的鲫鱼摆在面前,令人无所适从,脑子里再浮现出污染、抗生素、地沟油等令人不快的关键词,于是便遗憾,若是有长效冰箱,把当时来不及吃的那些鲫鱼都冻了起来,此刻不就可以将它们提了出来,细细地享用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