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活着的故事里纷纷死去(活着书评)
死亡是个再沉重不过的话题,但在余华的笔下,死亡变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会多一点点诗意。例如——小女儿凤霞看到粪池边姥爷的猝死,很天真的说:“爷爷掉下来了”“是风吹的吗?”老人的去世通过天真孩童的嘴里说出多出了一丝童趣的味道,死亡不再是冷冰冰黑黢黢的一具尸体,而是风吹走人的灵魂将它带到远方。不单是对死亡,作者对福贵对亲人离去的态度的描写也值得回味——当谈起“我前世做狗吠了一辈子换来的”的好妻子家珍去世的时候,“福贵微笑地看着我,西落的阳光照在他脸上,显得格外精神”,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那一刻周围的景色也是“太阳挂在西边的天空上,不再那么耀眼,变成了通红一轮,涂在一片红光闪闪的云层上”这样如春风般和煦温暖,让人感受到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青草在风中摇曳,天那边的层层云彩在一点点地随风飘散,自然而优美。 作者的笔触这样冷静却又动人,更让活着这个悲剧的故事本身有了更多不一样的色彩。一路读来,余华总会在主角们离开前给人一丝丝美好的希望——有庆的长跑见长、家珍软骨病的好转、凤霞诞下的苦根,让人在某些时刻产生噩梦快要结束的错觉,但在这之后又迅速带领着读者目睹他们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去,毫无征兆,残忍而不留余地。但也正是因为有些许温情的掺杂才使这个故事本身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绝望中给人一点喘息又扼住掐死,让即使是没有亲身经历磨难的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痛苦之感。不仅故事内容出色,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有着不同的魅力——朴实简单又有力。有庆去世后“‘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福贵的喃喃自语,空洞的眼神,无力的苍凉感写实般映在我的脑海中,仿佛把丧子之痛直勾勾刺入人的心底,如白月光一般,无声而又惨淡。在生动语言和曲折情节的支持铺垫下,《活着》一部分程度上再现了历史上的几段黑暗的时期,书中小人物的变故遭遇更是大时代的缩影特写——战场上成片被遗弃的冻死的伤兵,有庆荒谬可笑的死因,那些艰难困顿,那一切的一切,不禁让人颤栗,不禁让人“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书名的“活着”,似乎道尽了福贵的一生。从年少吃喝嫖赌干尽赌输败光所有家业,到变为平民经历战乱饥荒大跃进文革,无功无过的一切也只能算单纯地活着。“惨”可能是对活着的最佳概括了,但除了悲惨,福贵还留给我们另一些东西——一种生命的力量和意志。尽管福贵送走一位又一位亲人,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但他没有放弃生命,没有沉沦,而是选择努力地活着,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一步步尽全力地走下去,就像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说的一样“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富贵不仅可以延续这样活着的状态,更为难得的是,他在历经这常人看来不可想象的甚至有些戏剧化的苦难之后,还可以保持一种平和安宁的心态。在对“我”的讲述过程中,平静没有波澜,没有大哭,没有情绪失控,遇到那些点滴的喜乐还会嘴角上扬,仿佛在叙述别人的故事一般;救下一头和自己一样“老不死”的牛作伴,轻轻唤着故人的名字,想好如何处理自己的后事,无所移倚却并不孑然一身。书中若是有这样一幅插画——一人,一牛,一亩田,定是一幅有点超然的禅味在里头的黑白水墨。在一个沉重得让人呼吸困难的人生里画上这样一个坦然表露甚至淡然释怀的句号,这大概是福贵伟大的真正原因吧。 人们在活着的故事里一个个死去,只有他继续活了下来。三毛说:我们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实实的去走,永不抗拒生命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活着,像福贵那样,面对一切,承担一切,去做一个无畏的人。
-
嗯哼啊哈啦啦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09 10: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