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的悲凉与浅薄的乐观
这两天莫名心里有很多想法,正好趁周末的时间摸一会儿鱼,记录一下。
周五逛豆瓣的时候看到十三邀的影评,是个作家的访谈节目,觉得很有意思。采访人许知远老师之前不太了解,大概查了下是一个具有文人气息的作家。而第二季第一集的采访对象马东老师是我之前就十分好奇的一个人,在奇葩说这个攻击性很强的辩论节目中,能够把控节奏,游刃有余,让那么多个性鲜明乖张的辩手心悦诚服,而且不时冒出几句金句让大家侧目相看,很好奇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正好,许知远对他的访谈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们能近距离接触马东。于是周五晚上观看了十三邀第二季第一集。真的很好看,我唯一的遗憾就是这个访谈的节目话题只是围绕时代文化风格的变革以及个人对时代发展的观念为核心展开,当然已经很棒了,有一种思想的碰撞感在里边。只是感觉如果能够更激烈一些,话题面更宽广一些会更加过瘾,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小奢望。
毫无疑问,许知远老师和马东老师的水平是很高的,他们这个层次上思想的碰撞给我带来了启迪和思考。许知远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位人文主义气息浓厚,有着强烈批判精神的追光者,向往着更加精致的社会文化和氛围,甚至让人感觉想通过个人的努力去改变现在所谓的社会文化粗鄙化,娱乐化的趋势。马东则是那种看清社会大众心理本质的那类人,他有敏锐的嗅觉,知道社会的发展趋势,也知道自己个人的力量难以扭转,他想的更多的是适应这个时代。如果说许知远更多的有种浪漫主义情怀,而马东也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理性。
对于社会文化愈加娱乐化,低俗化的趋势,许知远更多的是一种担忧,一种愤懑,甚至他也明白自己一人无力去扭转而有着一丝无奈。而马东则更多体现的是理性的认识,经历了数十年技术的快速更迭革新,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发声的途径,但人的心理结构并没有改变,曾经那些所谓“生活但缺乏思考”的人群的声音太过嘈杂以至于掩盖了真正思考者的呐喊。马东老师很清醒,也很明白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他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去接近适应这种氛围,并企图用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迪大众做一些所谓深层次的思考(虽然这种思考在许老师看来很低层次,但是对于大众而言是未曾想过的,或者想过却没有答案的)。马东老师说的很对,只有5%的人愿意自主的去回顾历史,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剩余95%的人仅仅或者就已经足够了,马东老师做的节目是为我们这95%的人定制的,在娱乐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思考的味精也就足矣,(如果做成真正严肃的人文类节目受众不会超过现在的10%),我甚至觉得马东也不希冀自己的节目能够对大众有所启迪。他只是做些能够在满足自己需求(新鲜的边界去寻求一些生活的乐趣)的同时去做些试图让大家去思考的尝试。
相比而言许知远老师的目标有些过于鸿大和理想化,他想试图改变整个社会的娱乐化倾向。他也知道这不会是个立即能够产生变化的事,甚至这个事看起来有些虚无缥缈。但是,他还是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去坚守自己的想法,他情愿让自己不断地焦虑和愤怒去做些哪怕鲜有成效的改变,也不愿去妥协和这个世俗化的社会文化氛围达成和解。
和一些影评观点不同,我不觉得马东老师和许知远老师的人生态度有孰轻孰重之分,正如最后两人对自己性格的讨论,马老师说自己底色是悲凉的,而许老师说自己是浅薄的乐观。我不认为马老师对自己的分析是故作姿态,我心里是很认同的,马老师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无法想象马老师经历了什么以至于他甚至连一点希望的光亮都看不到。正是因为这种悲凉,使他彻底的妥协,与其做些无谓的抗争不如去融入其中,寻求些新鲜的刺激了度此生。而许老师则相反,表面上的愤懑和焦虑其实是因为内心还对社会抱有热忱的希望,因此看见文化的整体沦落不免心有不满,想去力挽狂潮。也许马老师对于社会的演化和人性的思考更加透彻,但我觉得这个世上更加不能缺少的是许老师这样心怀希望而坚持自我追求美好新世界的追梦人。希望许老师能够坚持下去,其实能够引导普罗大众中的小部分人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就已经是件了不起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