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雪》:色欲的凋零
最初,并不想公开谈论这本书;后来,考虑了很久,还是不想公开谈论这本书。直到最近,望着窗外、回想毕业后读过的几本书的时候,《一片雪》却时不时出现在脑海中,悄然侵占了本该属于其他著作的印象空间。
瞬间顿悟,也许早该谈谈这它了,放下矜持、放下肤浅、放下清高,始于印象、忠于价值、深于人性。
不得不承认,《一片雪》能让女孩儿们(涉世未深的女人们)懂得很多道理,大多关于男人、男女关系的道理。
《一片雪》这样的小说,如同渡边淳一的代表作《失乐园》一般,是他阐释其理论著作《男人这东西》的具体案例。有读者评价说,渡边淳一终其一生写了上百篇长、短篇小说,讲的都是本质不变的故事,都是同一个主角。这个评价并非贬义,正如一个画家毕生只画同一位模特一样,那也是一种“物以稀为贵”的风格。
当初因为喜欢川端康成的文笔而注意到了渡边淳一,想着不论他写的是怎样的故事,其文笔一定是值得期待的。看吧,“一片雪”这样的书名,就深得其偶像“川端康成”的精髓——简短、纯净、美。待看完这本书的那一刻,才发现,为这样的故事取这么个名字,是多么深刻而美妙呀,一定是作者妙手偶得吧!
那“一片雪”飘落在孤寂、无奈、悔恨的冬日天空中,随之落下的是男主角曾经对于女人的自信、对于结局的憧憬、对于命运的掌控。这片雪,让一位名叫“伊织”的建筑师意识到,自己被迫终结了与三个女人——“阿霞”、“笙子”、“妻子”的关系,纠缠不再,缘分也不再。
著名建筑师“伊织”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四十多岁),深谙自己兴趣与优势的他选择专攻博物馆、图书馆设计,也拥有了一家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对于事业,他已然基本满足,并不是雄心勃勃的“拼命三郎”型人物,而是从容享受着以酒会友、不离女色的惬意生活。除事业有成外,风流倜傥的外表、沉稳睿智的谈吐、浪漫雅致的情调,也赋予这个男人强大的魅力,使他成为颇具女人缘的“(伪)君子”。
他已有妻室,妻子为他生育了两个女儿。据回忆,他渐渐厌倦了妻子和家庭琐事,于一年前搬离了家里,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公寓里。事实上,他对妻子的厌弃主要源于他喜欢上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笙子”,这个女孩后来被他招进自己公司成为了自己的贴身秘书。他并没有打算与妻子离婚,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到他的声誉,也不是他想要的结局,他所享受的只是远离家庭的自在生活而已。与“笙子”结婚,他也不是没想过,但他只想先享受与她的亲密关系,而“笙子”也并没要求过什么承诺。
为了与“笙子”偷欢而独自居住的他,却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看上了别人的妻子“阿霞”,并想尽办法与她获得了亲密关系。而这,才是故事的开始。
整个故事以男主人公“伊织”为线索,描述了他和三个女人关系的发展,跨度上从他认识阿霞开始,到再也见不到阿霞结束。在与这三个女人的关系的叙述方面,“阿霞”用去了作者的大部分笔墨,“笙子”用去了另一部分,而“妻子”只以间接的方式获得了不到十分之一。
开篇是他与阿霞的第三次见面,也是第二次亲密相处。在他眼中,作为别人妻子的阿霞恐怕是世界上最有女人味的女人——温柔羞涩、整洁端庄、柔润美丽、谨慎体贴、安静神秘、高雅脱俗,散发着圣洁的女性光芒。在一次又一次的见面中,“阿霞”以怎样的穿着打扮赴约,面对“伊织”显露了怎样的表情,说过怎样耐人寻味的话,做过怎样的细小的举止……作者笔下的这一切,处处透露着“伊织”对她的着迷,而那些诉说思念的情话,更是将他的迷恋直接表达了出来。
而阿霞,从最初的羞怯抗拒,渐渐到信任接受,最后到热情放松,身上的神秘感也渐渐消散。她是“那位古董商的太太”这个事实,让“伊织”十分享受她背着丈夫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那种偷偷摸摸违反道德的紧张感给予他特殊的享受。从偶尔晚上几个小时的见面,到度过午夜,再到出国同游,他在这个自己一步步赢得别人妻子的过程中,最享受的是他对于自己魅力的认可。他也不是为了有一天阿霞能与丈夫离婚,成为自己的妻子,反而在每次发现阿霞努力在丈夫面前表现为规矩贤淑的妻子时,更加欣赏她。可以说,“伊织”喜欢的正是身属别家、心在我处的人妻“阿霞”。
在他沉迷于阿霞的时间里,自然冷落了秘书“笙子”。“笙子”是个年轻、独立、体贴的女孩儿,明知他有妻子,还是愿意与他交往,并且很能根据老板的需要掌握冷热进退的时机。他们俩的关系在公司里是公开的秘密,但两人公私分明,从不在公司暧昧。“伊织”的私人公寓曾是“笙子”自由出入的熟悉之地,有了外人的痕迹,自然会被她很快察觉出来。她之所以没有很快表达出来,是暗自希望这个外人只是短暂性的,但当她发现自己已经越来越受到老板冷落之后,她知道自己不会再被珍惜。
为了自己的幸福也好,为了报复老板也好,在一次出游中她与一位久久喜欢着她的男同事在一起了。敏感的老板“伊织”察觉了出来,并得到了证实。虽然此时“伊织”迷恋着“阿霞”,但“笙子”已经被认为是归属于他的东西,突然被别人侵犯,他内心十分恼怒。在知道“笙子”是处于对自己的失望才这样做之后,他自知无权责备“笙子”什么,只是没想到,在自己身边待了这么久的“笙子”会这么快毅然决然地离开公司、离开自己。“笙子”走后,他工作生活上的不适应让他发现自己对“笙子”的不舍,但已在远处的笙子算是与他再也无缘无分了。
当“伊织”纠缠在两个情人之间的时候,妻子那边给出了决定,决定与他离婚,并送来了离婚协议书。虽然离家前,他曾亲自提过“离婚”二字,但他一直坚信妻子不会同自己离婚,会默许自己在外风流。如今,妻子真的要离婚,他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一方似的,内心是一种空荡荡的落魄感。尽管他对妻子已没有感情,但那毕竟是他称之为家的地方,那里还有他的两个女儿。以往是他自己没有回去的意愿,现在却失去了回去看看的资格,他为这样的自己感到失败和悲哀。拖延了一阵子之后,妻子依然决绝,他无奈地认识到,离婚是他们之间必然的结局。
“阿霞”进出这间公寓多了,自然也慢慢察觉到了“笙子”的存在,尽管知道现阶段“伊织”的心在自己身上,但也了解到“伊织”是怎样一个多情而不负责的人。甚至后来,她直接在公寓撞到了“伊织”与“笙子”。虽然“伊织”果断追向自己这边,但这个同时应付两个女人的男人,让“阿霞”明白,自己不能走上与丈夫离婚的道路,那会让自己无家可归。在一次时间较长的出国旅行间,“阿霞”的丈夫知道了妻子的出轨行为,于是在“阿霞”回家后,严厉教训并软禁了她。“阿霞”再也不愿见“伊织”,不是由于丈夫的禁足,而主要在于自己的醒悟。她明白自己不能再迷恋那个男人,应该回到丈夫身边,她本来是一个好女人,如今做出的出轨行为令自己惭愧不已。她的内心已经被羞愧与悔恨填充,“再也不见”是唯一的正确态度。
就这样,“伊织”恍然间失去了妻子、笙子、阿霞三个女人。曾经他流连于两者又同时占有三者,如今却沦为被所有人抛弃的孤家寡人。他最心痛的,不是失去了其中某一个,而是,竟然落得这样意料之外的结局。直到结局他才明白,自己并不是可以操纵女人、掌握命运的“国王”,孤身望着雪花飘落的自己,已沦落为漂泊无依的“流浪汉”。
读到“一片雪”的场景时,心里首先是早想要脱口而出的吐槽:自作自受。这样一个人,也许因时代不同在书中始终算得上一个“君子”或至少“伪君子”,但在当代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首先,他抛妻弃子以便在外风流,对家庭及亲人不负责任,是最大的过错;其次,他迷恋年轻女子又不负责,误人青春,毁人前途;再者,他主动勾引良家贤妻,破坏别人家庭生活。最终,无论落得多么失望的结局,也是合情、合理、合天意。
《一片雪》的意义在于,它告诉女人们许多道理:如果你是一个年轻未婚的女子,千万不要为一个已婚男子耗费自己的青春、感情、声誉;如果你是已为人妻,千万不要在诱惑之下红杏出墙,亲手破坏自己幸福平静的家庭;如果你渐渐失去丈夫的喜爱,千万不要让自己失去处理婚姻关系的主动权,成为被动的一方。
《一片雪》的意义还在于,它指导女人们如何解决难题:也许你是一个正在与已婚男子交往的未婚女孩,该怎样辨别他对你的动机?他若为你离婚,你是否会相信之后他不会与你再次离婚?他若不为你离婚,你该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也许你是一个多次背着丈夫与有妇之夫赴约的出轨妻子,该怎样了断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该怎样挽回丈夫的信任,该怎样维护受到影响的家庭?/ 也许你是一个濒临离婚边缘的妻子,该想办法挽回分居的丈夫,还是毅然决然地主动离婚?
然而,《一片雪》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告诉女人们:这样的男人在生活中是有的,而且应该是有很多的;甚至尽管像他这样做的并不多,但男人对于女人、家庭的想法,大多数就是这样的。换言之,作者为读者们呈现了这样一个男人形象,他所做的事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但他的所思所想在现实中却是普遍存在的。
身为女人,自然有女人的思维习惯;不是男人,自然不懂男人的思维方式。女人永远不会像男人一样思考和行动,反过来,男人也是。因此,异性之间彼此多多了解,总是有益的。
瞬间顿悟,也许早该谈谈这它了,放下矜持、放下肤浅、放下清高,始于印象、忠于价值、深于人性。
不得不承认,《一片雪》能让女孩儿们(涉世未深的女人们)懂得很多道理,大多关于男人、男女关系的道理。
《一片雪》这样的小说,如同渡边淳一的代表作《失乐园》一般,是他阐释其理论著作《男人这东西》的具体案例。有读者评价说,渡边淳一终其一生写了上百篇长、短篇小说,讲的都是本质不变的故事,都是同一个主角。这个评价并非贬义,正如一个画家毕生只画同一位模特一样,那也是一种“物以稀为贵”的风格。
当初因为喜欢川端康成的文笔而注意到了渡边淳一,想着不论他写的是怎样的故事,其文笔一定是值得期待的。看吧,“一片雪”这样的书名,就深得其偶像“川端康成”的精髓——简短、纯净、美。待看完这本书的那一刻,才发现,为这样的故事取这么个名字,是多么深刻而美妙呀,一定是作者妙手偶得吧!
那“一片雪”飘落在孤寂、无奈、悔恨的冬日天空中,随之落下的是男主角曾经对于女人的自信、对于结局的憧憬、对于命运的掌控。这片雪,让一位名叫“伊织”的建筑师意识到,自己被迫终结了与三个女人——“阿霞”、“笙子”、“妻子”的关系,纠缠不再,缘分也不再。
著名建筑师“伊织”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四十多岁),深谙自己兴趣与优势的他选择专攻博物馆、图书馆设计,也拥有了一家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对于事业,他已然基本满足,并不是雄心勃勃的“拼命三郎”型人物,而是从容享受着以酒会友、不离女色的惬意生活。除事业有成外,风流倜傥的外表、沉稳睿智的谈吐、浪漫雅致的情调,也赋予这个男人强大的魅力,使他成为颇具女人缘的“(伪)君子”。
他已有妻室,妻子为他生育了两个女儿。据回忆,他渐渐厌倦了妻子和家庭琐事,于一年前搬离了家里,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公寓里。事实上,他对妻子的厌弃主要源于他喜欢上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笙子”,这个女孩后来被他招进自己公司成为了自己的贴身秘书。他并没有打算与妻子离婚,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到他的声誉,也不是他想要的结局,他所享受的只是远离家庭的自在生活而已。与“笙子”结婚,他也不是没想过,但他只想先享受与她的亲密关系,而“笙子”也并没要求过什么承诺。
为了与“笙子”偷欢而独自居住的他,却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看上了别人的妻子“阿霞”,并想尽办法与她获得了亲密关系。而这,才是故事的开始。
整个故事以男主人公“伊织”为线索,描述了他和三个女人关系的发展,跨度上从他认识阿霞开始,到再也见不到阿霞结束。在与这三个女人的关系的叙述方面,“阿霞”用去了作者的大部分笔墨,“笙子”用去了另一部分,而“妻子”只以间接的方式获得了不到十分之一。
开篇是他与阿霞的第三次见面,也是第二次亲密相处。在他眼中,作为别人妻子的阿霞恐怕是世界上最有女人味的女人——温柔羞涩、整洁端庄、柔润美丽、谨慎体贴、安静神秘、高雅脱俗,散发着圣洁的女性光芒。在一次又一次的见面中,“阿霞”以怎样的穿着打扮赴约,面对“伊织”显露了怎样的表情,说过怎样耐人寻味的话,做过怎样的细小的举止……作者笔下的这一切,处处透露着“伊织”对她的着迷,而那些诉说思念的情话,更是将他的迷恋直接表达了出来。
而阿霞,从最初的羞怯抗拒,渐渐到信任接受,最后到热情放松,身上的神秘感也渐渐消散。她是“那位古董商的太太”这个事实,让“伊织”十分享受她背着丈夫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那种偷偷摸摸违反道德的紧张感给予他特殊的享受。从偶尔晚上几个小时的见面,到度过午夜,再到出国同游,他在这个自己一步步赢得别人妻子的过程中,最享受的是他对于自己魅力的认可。他也不是为了有一天阿霞能与丈夫离婚,成为自己的妻子,反而在每次发现阿霞努力在丈夫面前表现为规矩贤淑的妻子时,更加欣赏她。可以说,“伊织”喜欢的正是身属别家、心在我处的人妻“阿霞”。
在他沉迷于阿霞的时间里,自然冷落了秘书“笙子”。“笙子”是个年轻、独立、体贴的女孩儿,明知他有妻子,还是愿意与他交往,并且很能根据老板的需要掌握冷热进退的时机。他们俩的关系在公司里是公开的秘密,但两人公私分明,从不在公司暧昧。“伊织”的私人公寓曾是“笙子”自由出入的熟悉之地,有了外人的痕迹,自然会被她很快察觉出来。她之所以没有很快表达出来,是暗自希望这个外人只是短暂性的,但当她发现自己已经越来越受到老板冷落之后,她知道自己不会再被珍惜。
为了自己的幸福也好,为了报复老板也好,在一次出游中她与一位久久喜欢着她的男同事在一起了。敏感的老板“伊织”察觉了出来,并得到了证实。虽然此时“伊织”迷恋着“阿霞”,但“笙子”已经被认为是归属于他的东西,突然被别人侵犯,他内心十分恼怒。在知道“笙子”是处于对自己的失望才这样做之后,他自知无权责备“笙子”什么,只是没想到,在自己身边待了这么久的“笙子”会这么快毅然决然地离开公司、离开自己。“笙子”走后,他工作生活上的不适应让他发现自己对“笙子”的不舍,但已在远处的笙子算是与他再也无缘无分了。
当“伊织”纠缠在两个情人之间的时候,妻子那边给出了决定,决定与他离婚,并送来了离婚协议书。虽然离家前,他曾亲自提过“离婚”二字,但他一直坚信妻子不会同自己离婚,会默许自己在外风流。如今,妻子真的要离婚,他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一方似的,内心是一种空荡荡的落魄感。尽管他对妻子已没有感情,但那毕竟是他称之为家的地方,那里还有他的两个女儿。以往是他自己没有回去的意愿,现在却失去了回去看看的资格,他为这样的自己感到失败和悲哀。拖延了一阵子之后,妻子依然决绝,他无奈地认识到,离婚是他们之间必然的结局。
“阿霞”进出这间公寓多了,自然也慢慢察觉到了“笙子”的存在,尽管知道现阶段“伊织”的心在自己身上,但也了解到“伊织”是怎样一个多情而不负责的人。甚至后来,她直接在公寓撞到了“伊织”与“笙子”。虽然“伊织”果断追向自己这边,但这个同时应付两个女人的男人,让“阿霞”明白,自己不能走上与丈夫离婚的道路,那会让自己无家可归。在一次时间较长的出国旅行间,“阿霞”的丈夫知道了妻子的出轨行为,于是在“阿霞”回家后,严厉教训并软禁了她。“阿霞”再也不愿见“伊织”,不是由于丈夫的禁足,而主要在于自己的醒悟。她明白自己不能再迷恋那个男人,应该回到丈夫身边,她本来是一个好女人,如今做出的出轨行为令自己惭愧不已。她的内心已经被羞愧与悔恨填充,“再也不见”是唯一的正确态度。
就这样,“伊织”恍然间失去了妻子、笙子、阿霞三个女人。曾经他流连于两者又同时占有三者,如今却沦为被所有人抛弃的孤家寡人。他最心痛的,不是失去了其中某一个,而是,竟然落得这样意料之外的结局。直到结局他才明白,自己并不是可以操纵女人、掌握命运的“国王”,孤身望着雪花飘落的自己,已沦落为漂泊无依的“流浪汉”。
读到“一片雪”的场景时,心里首先是早想要脱口而出的吐槽:自作自受。这样一个人,也许因时代不同在书中始终算得上一个“君子”或至少“伪君子”,但在当代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首先,他抛妻弃子以便在外风流,对家庭及亲人不负责任,是最大的过错;其次,他迷恋年轻女子又不负责,误人青春,毁人前途;再者,他主动勾引良家贤妻,破坏别人家庭生活。最终,无论落得多么失望的结局,也是合情、合理、合天意。
《一片雪》的意义在于,它告诉女人们许多道理:如果你是一个年轻未婚的女子,千万不要为一个已婚男子耗费自己的青春、感情、声誉;如果你是已为人妻,千万不要在诱惑之下红杏出墙,亲手破坏自己幸福平静的家庭;如果你渐渐失去丈夫的喜爱,千万不要让自己失去处理婚姻关系的主动权,成为被动的一方。
《一片雪》的意义还在于,它指导女人们如何解决难题:也许你是一个正在与已婚男子交往的未婚女孩,该怎样辨别他对你的动机?他若为你离婚,你是否会相信之后他不会与你再次离婚?他若不为你离婚,你该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也许你是一个多次背着丈夫与有妇之夫赴约的出轨妻子,该怎样了断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该怎样挽回丈夫的信任,该怎样维护受到影响的家庭?/ 也许你是一个濒临离婚边缘的妻子,该想办法挽回分居的丈夫,还是毅然决然地主动离婚?
然而,《一片雪》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告诉女人们:这样的男人在生活中是有的,而且应该是有很多的;甚至尽管像他这样做的并不多,但男人对于女人、家庭的想法,大多数就是这样的。换言之,作者为读者们呈现了这样一个男人形象,他所做的事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但他的所思所想在现实中却是普遍存在的。
身为女人,自然有女人的思维习惯;不是男人,自然不懂男人的思维方式。女人永远不会像男人一样思考和行动,反过来,男人也是。因此,异性之间彼此多多了解,总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