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三题
一、书名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小说,史之余”,善哉斯言,《儒林外史》的书名由来亦与此相关。中国旧时的文人能入正史的大致有两类,学问精深者入儒林传,文采风流者入文苑传,宋代理学兴盛,元人修《宋史》时,在儒林文苑之外又增列道学传。外史既是小说的别称,又点明了小说是史之余的属性,即入不得正史的删余之文。综言之,则《儒林外史》是指入不得儒林传的野史逸闻。 二、体例 《儒林外史》的故事本不连贯,不是典型的长篇小说,只是以一系列的人物走马灯似的接续而成,鲁迅称之为碎锦。如前述,《儒林外史》的书名由来与正史的儒林传有关,其碎锦组合的体例亦与此有莫大关系。正史中的儒林传、文苑传都是列传体,如《史记》中的刺客列传、酷吏列传,列传中记述了一连串传主的言行事迹,传主之间的关系基本独立,只因某一类主题聚在一传,这也是《儒林外史》碎锦体的由来。 三、讽刺 世人都知道《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这自然是承袭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旧说,又不禁要问,它究竟要讽刺什么?迂腐文人?科举体制?世道人心?都有,但又不全是。直接从观感上来说,与其说它是讽刺小说,勿宁说是读书人的自嘲,其挖苦讽刺之间更透着些怜悯和温存,甚至可爱可敬可怜可悲,比《围城》的抖机灵和卖学问还是高了几层境界。讽刺只是表象和手段,如果一部文学作品仅是为了讽刺而讽刺,那么就称不上伟大的作品,讽刺背后必有其温情和悲悯。正如有人说相声是带刺的玫瑰,刺毕竟只是定语,如果没有玫瑰的芬芳,刺也就显得无意义了。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