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阅读:快问快答
豆瓣阅读:快问快答
最近读过的三本书是?
《唐人传奇》(汪辟疆版)《乞力马扎罗的雪》(汤伟译本)《窄门》(陈诗雨译本)
想给读者们推荐哪本书吗?
《唐人传奇》(汪辟疆版)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高中。
你受哪个作家影响最大?
没有哪个具体的作家影响最大,但是有一些作家造成了各自不同的影响,海明威教会了我准确的“冰山式”写作,卡夫卡教我在写作中发掘和表现生活中的荒诞面,卡尔维诺教我将写作变得轻盈,马尔克斯教我如何运用想像力,尤瑟纳尔则教我在历史化的语境中书写人物,王小波则启示我如何将西方文学技巧中国化,不论你如何阅读,总会有一些作家在不同的时期教会你不同的写作技能。
你喜欢这个时代吗?为什么?
时代不存在理性,所以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生于某个时代,就必须去努力适应那个时代,如果有可能的话,再去思考保持自己的格调的问题。
你的专业/爱好对写作有什么帮助?
我是英语专业,但是没有出过国,我想这使我能够更好地吸收一些西方文化、文学的营养,同时又能结合中国的实际将其中国化,这是我相对于其他作者的一点优势。
你看过的次数最多的电影是哪一部?
我现在不怎么反复看同一部电影,我认为电影的深度和厚度无论如何是比不上文学的,所以它大体上只能被当成快消品,并不值得把同一部电影拿来反复研磨。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电影在某些方面确实已经超出了文学,比如说在反映现实的作品方面,电影已经是第一大品类了,所以我也经常通过观看电影来吸取一些关于现实的视觉元素和视觉经验。
你的常居地是?你喜欢你住的地方吗?(你觉得你的城市对你的写作有影响吗?)
桂林,还行吧。作为一个赚钱很少的写作者,桂林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城市,它在中型城市里面算是文化氛围较浓的,有两个出版社,几所大学,书店图书馆的数量也还行,至少可以满足一个普通作者四十岁之前的大部分需求。我除了写作,没有什么别的技能,也没什么名气,如果到某个一二线城市,也许能赚更多的钱,但对于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才能,不一定更有益处。另外,桂林虽然不是我的出生地,却是我学习过的地方,跟我出生地的文化氛围差异也不算太大,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进行文化适应。至于说写作方面的影响,那还是比较大的,我的作品中很多的地点环境的描写,都是从桂林的地点环境中得来的,一些人物也能在桂林找得到原型,历史文化方面的影响,现在看来不明显,也许以后会显现出来吧。
你的职业?(你觉得你的职业对你的写作有影响吗?)
我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无业游民,如果这也是一个职业的话,那么这就是我的正式职业。我选择无业游民作为正式职业,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家庭条件勉强允许我成为一个无业游民,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没有什么别的技能,做什么事情都很差,最后一点就是我认为写作比别的事情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而我是个容易转移注意力的人,稍微有点分心就无法完成写作任务,所以如果我想写出一点东西来的话,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无业游民。
在成为无业游民之前,我也曾在出生地做过几年老师,后来也曾进行过两年短暂的支教生活,所以我也可以说我的职业是教师。我在出生地的教师经历是非常失败的,既管不住学生也教不好书,所以最开始我是教英语的,最后只能教地理了。那时我是在边远农村的乡镇中小学教书,那些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本身也是最难对付的学生群体。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些古怪荒诞的场景,这就是我写的一些以乡镇中学为场景的荒诞小说的灵感来源。这样的经历也使得我的小说开始具有古怪、荒诞、扭曲的风格特征。不过还好我并没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呆太久,之后就考上了桂林的学校,从那以后桂林一直就是我的避难所。如果我一直呆在那里的话,我想我迟早会废掉的。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很敏感,一个恶劣的环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灵感,但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致命的。
在豆瓣阅读上发表的作品有?
有不少,《春节就是一场疯人秀》和《小镇上的恐龙》是比较近期的作品,风格和手法有所改变,文字的密度相对较低,这是近期的一种改变。前期的作品文字密度比较大,阅读难度相对较大,比如说《更南的南方》和《挂在椅子上的人》,我在豆瓣阅读上还有一个短篇小说集《蝴蝶》,里面有几个早期的短篇小说,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这个小说集的封面还是我自己设计的,那时豆瓣阅读刚刚开办不久,也许是人手短缺,还需要作者自己设计封面。
自问自答:你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
我的写作有计划,但也经常发生变更,一般我往往有几个到几十个写作项目在同时进行,每一天到底进行哪个项目不确定,主要看当天的兴趣,所以我的一个短篇可以写上几天,也可以写上几年,主要看自己对那个项目是否有兴趣。一般来说,我的一篇短篇小说的创作周期都会长达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所以我日常的写作状态是今天给这个小说写上一段,明天给那个小说写上一段,哪个小说写得快,哪个小说写得慢,主要看状态和运气。
所以总的来说,我谈不上有什么很鲜明的写作计划,我是像种植水果一样种植自己的作品,我的写作更接近农业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工业的生产方式。我觉得这种生产方式对自己的写作是有好处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一些原本在写作中遇到的难题可以自然消解,而在突击式写作中不容易保持的创作张力也能得到保持。
当然,这样的写作方式对作者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作者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必须有比较强的控制力,不能去过过份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这对作者的个人生活来说,也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