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戏精朋友
查看话题 >你是那个自恋的戏精吗?

自恋者画像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名叫纳西斯(Narcissus)的少年爱上了自己的美貌,凝望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而消瘦、憔悴。在现代,自恋性(narcissism)指过度的自爱,可以被划分为一种人格障碍。除了这种极端情况,自恋的个体差异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近年来很多学者研究甚至争论的主题(Trzesniewski & Donnellan,2010;Twenge & Campbell,2010)。
自恋特质得分高的人通常十分迷人,能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Paulhus,1998;Robins &Beer,2001),并且多半长得好看(Holtzman & Strube,2010)。不过他们也被描述为爱操纵人、专横傲慢、有特权感和表现欲强(Raskin & Terry,1988;Holtzman & Strube,2010)。成为团队领袖的自恋者会高傲地展现其权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当团队成员停止相互交流、团队表现很差时也是如此(Neviccka,Ten Velden,De Hoogh,& Van Viannen,2011)。因此,自恋者的魅力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失,这并不奇怪——他们就是那样一种人,你认识的时间越长,就越不喜欢(Paulhus,1998;Robins & Beer,2001)。
研究在自恋者身上发现了一长串的消极行为和特质。他们自视甚高,当这种自我认知受到威胁时,他们会变得好斗(Bushman & Baumeister,1998;Rhodewalt & Morf,1998)。被其他人拒绝时,他们会在毫不相干的无辜者身上发泄挫败感(Ang & Yusof,2005;Twenge & Campbell,2003)。自恋者不能很好地应付失败(Zeigler-Hill,Myers,& Clark,2010),他们会喋喋不休地争辩和赌咒发誓(Holtzman,Vazire,& Mehl,2010)。他们是粗鲁的掌权者(Scheer,2002)。
为什么会自恋
为什么自恋者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根据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自恋者遵循不明智的生活策略,谋求用吹嘘这样的方式去保卫一个不现实的、夸大的自我概念,最终是失败的(Morf& Rhodewalt,2001)。自恋行为也源于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的普遍失败(Vazire & Funder,2006),自恋者渴望权力、声望、成功和荣誉的感觉。
他们不是走一条缓慢而困难的道路——例如努力工作或勇敢无畏——去获得这些,而是通过在任何他们感到需要的时候表达优越感来走捷径,并且不管这样做是否合理。结果,冲动常常伴随着这样的情况,短期收获但长期损失。他们在这一刻感觉比较好,但是最终他们疏远了其他人,减损了他们如此渴望的成功和赞扬。
自恋的情况正在增加吗?看起来是这样。一些心理学家争辩说,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人的自恋性在慢慢增加(Twenge,2006;Twenge & Campbell,2010)。其他心理学家则回应说,这个趋势或许是真的,但它太小了,因此并不重要(Trzesniewski &Donnellan,2010)。你怎么认为?你可以看看周围的人,看看自己。你也可以询问你的父母,但是要注意:每一代人都倾向于认为下一代在某些方面要更加糟糕,恐怕我们这一代也不例外。
自恋并不完全是缺点
并非所有的自恋都是有问题的。一方面,就像前面说过的,自恋者大多是有魅力的、好看的,能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自恋性就像人格心理学的很多概念一样,是多面的(Ackerman et al.,2011)。自恋的一部分源于被称为“特权感/剥夺性”的特质,其本质上是一种令人反感的、自大的成分。但是自恋者也会在另一项次要特质(领导驾驭/权威感)上得到高分,该特质与自信、魅力以及受欢迎和权威这样的正面社交效果有关。自恋性得分高的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不包括较年长的成人)报告的生活满意度较高(Hill & Roberts,2012)。与自恋有关的冲动也并非全是坏事。它可以引发冒险的意愿,这种冒险与交友和影响他人的尝试有关(Jones & Paulhus,2011)。还记得范德第一定律(见第1章)吗?优点是缺点,反之亦成立。自恋性提供了另一个例子。正常范围内的自恋有利有弊,不过一些人(好在人数很少)的自恋性达到极端,以致被认为是一种人格障碍。
文字来源:《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