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的传统纪念日
在写这篇军理论文的时候,正好是2017年,12月24日。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来说,并不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但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确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今天是平安夜,而明天,也就是12 月25日,是圣诞节。所以在这两天,人们都效仿西方人,过起了洋节。而排在圣诞节之后的,一月一日,元旦节,就显得没有重要。渐渐的被人们忽略和忽视了。所以我想谈谈关于我国传统纪念日的那些事,关于产生,发展,和丢失,关于那些节日,纪念日的前世今生。
中国传统纪念日之所以在纪念日的前面有“传统”,二字作为修饰语,是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其中的节日,纪念日也由来已久,具有自己的背景故事,特色习俗。一些传统节日,从汉代,就已经基本定型了。然后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被称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还有各种各样的节气,那是老祖宗的智慧。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从封建社会,成长为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诞生了其他有关那段历史的纪念日,例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每一个日子都有着它自己厚重的历史。所以它们的丢失,值得我们去深思。 首先该为传统纪念日丢失负责任,一定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传统的忽视,对那些纪念日不重视。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对节日可是极其重视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那是春节;猜灯谜,吃元宵的是上元节,在电视剧中常常有男女主人公,在集市猜灯谜,然后一见钟情的故事,虽然真实性有待考究,但是节日气氛带来的情趣的确令人向往。然后便是清明节,祭奠亡人,由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以扫墓,踏青为主。五月初五是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怀念屈原。月下乞巧的是七夕,团圆赏月的是中秋,遍插茱萸是重阳。
古代有那么多可以说道的,而现在呢,传统节日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吃的文化。吃了粽子就算过了端午,吃了汤圆就算过了元宵。都说大事小情,好的习惯该从娃娃抓起。可是现在的孩子对于传统节日根本没有那种情怀。在我的孩童时代最开心的就是寒暑假期间,可以有一两个月的自由玩耍时间。而其中,更要寒假之春节令人无比向往。我在处于土家族的聚居地,有民族特色,也有汉家风味,完美的结合。可现在,那种孩儿盼过年的说法已经逐渐淡去。现在的我对节日已经没有了盼望,只是向往节日背后的放假。我想不少孩子都是这样的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宅在家里,看剧玩游戏,就连最最隆重的,具有辞旧引新的新年,拜年活动,也要变成了,微信抢红包。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化,仿佛使得很多事情简便了许多,可是也使它们失去了原先的意义,年味淡了,过节的气氛没了。然而随之热闹起来的却是一些双十一,双十二,为了更好的购物,买很多的东西而产生的节日。没有文化底蕴,只有一群人的闹腾,只有不断上涨的交易额和数不清的快递包裹。多么可悲啊,我国竟然有为了花钱,花费而诞生的节日。不,这些不算节日,这些日子只能算做是花钱的借口。请记住双十一不是光棍节,而是空军建军节!
其次关于我国传统纪念日丢失的原因还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对舶来品的过于重视,瞧,在圣诞节来临的前几天,甚至前十几天,各大商场,店铺,公共场所,已经出现了圣诞老爷爷的身影,还有亮闪闪的圣诞树。各大商家也出现了喜迎圣诞,减价大促销,把圣诞当做营销手段。就连扣扣微信,也有了可以把头像生成圣诞帽的功能。好像都想沾一点儿圣诞节的光。可是啊,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纪念为了纪念耶稣诞生。起源于基督教。说到底与我们并没有很大的联系啊。将圣诞节作为噱头,只是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对外来事物的好奇心,然后将重视外来节日,忽略传统节日的风气加强化,扩大化。给了广大人民错误的引导。而追求的外来节日新鲜感的主力军,就是我们青少年了。平安夜送苹果,圣诞节送礼物,情人节送玫瑰,凑了个热闹,其实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外国人过圣诞是源于信仰,中国却只是一味的跟风。没有中国本土文化作为支撑的节日,又能够在华夏大地上存在多久呢?我们可以把圣诞节平安夜,当做一个不一样的的日子,一个可以跟朋友玩耍,放松自己的日子。但是请不要把它以及那些外国节日上升到节日的程度。我们不应该去太过于重视这些日子,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舍本逐末,失之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