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决定着我们买什么? | 315「必听」消费心理学

我们花钱想买的是幸福,不是“不幸”
315消费者维权日又到了,想起往年的“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火腿肠、“地沟油”等等,不由为自己庆幸,能幸存至今,真不容易。
毋庸置疑,“买买买”是可以带来幸福感的,不论是冲动消费的一时快感,还是精打细算的勤俭持家,金钱无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充当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除了每年在315晚会中出现的商家外,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很多双隐形的手在操控着我们的所有付费行为,他们决定着我们去哪里买、买什么、买多少……
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件“买了却从没用过”的东西:健身卡、Kindle、烤箱……
每次逛街路过一家排着长长长长长队伍的店都忍不住多看几眼,像有一股“神力”推着你走过去~
看到“9.9”、“19.8”、“99”的价格,就觉得不贵,赶紧买了!
“满300元就可以减50块哎!快看看我还需要买什么,趁打折一定要多囤点日用品!”
“这家买了送好多小东西,我喜欢!下次还来他们家!”
“免费试吃了一口,觉得还可以,都吃了就不好意思不买了~”
即使面对购买起来“有压力”的商品,还有“花呗、借呗”等消费贷可以供我们“提前消费”,生活就是要“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我们自以为省了很多钱,却在用“1平米都买不起的房子”放着一大堆闲置的东西;很多东西都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别说时间都去哪儿了,金钱更不知道去哪儿了~
还有成千上万背负着现金贷的年轻人,在一次次“拆了西墙补东墙”的透支消费中,渐渐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如果消费不能让我们更快乐,反而带给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焦虑、周而复始的迷茫空虚,甚至是威胁到我们或家人的生命健康,我们该如何识别背后的“陷阱”、避免这种“不幸”呢?
“必听”的消费心理学
如何避开看不见的消费陷阱,少吃亏?
我们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得陷入商家的“圈套”里?商家究竟是怎么“套路”我们买买买的?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消费心理学陷阱,不踩陷阱的“买买买”,其实才是:赚!到!了!
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并非是个理性的人,而是常常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很多心理规律和现象,比如:
沉默成本:如何从一个小请求促成一个大承诺;
感官营销:声音、光线、气味等都会影响你的购物行为;
心理账户:人们会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
另外还有从众效应、对比效应、定价心理、边缘线索等等。
了解并识别出这些看不见的“陷阱”,我们才能把宝贵的金钱花在确实该花的地方,才能理性消费,花钱买到真正的幸福。
因此,315来临之际,我们特地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厦门大学广告系教授曾秀芹老师,开设一堂免费公开课,讲一讲「如何用心理学避开看不见的消费陷阱?」。

曾秀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厦门大学广告系教授、副系主任
教授《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长达10年,曾为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市场分析和品牌策略提供意见,擅长洞察消费者行为和动机。
老师将在课程中告诉我们:
1.我们身边看不见的消费陷阱有哪些?
2.我们为什么会陷入消费陷阱?
3.如何避开商家设下的“坑”,不吃亏?
欢迎你一起加入学习「必听」消费心理学,获得应对商家套路的技能 ↓↓↓
▍课程形式
1小时语音直播(分享+现场答疑)
▍课程费用
限时免费
▍课程时间
3月16日(周五)晚20:00-21:00
▍报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