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日记67--建房子
今天聊一聊思维缜密与功夫扎实。
思维缜密与功夫扎实的程度决定了被创造物本身的高度。好比建造房子,如果思维涣散,做事马虎,那么充其量只能建造一间2-3层高的小房子,并且小房子在细节上漏洞百出,大的框架也不牢固。但如果思维非常严密、详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非常扎实,那就能建造一幢“中国尊”大楼(北京最高楼),会是个百年工程。
所以,对于一个正在向上增长的人来说,在思维和做事两个方面思考和模拟得再多也是不为过的。我现在时常感到自己这两方面能力的欠缺,特别是在此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和上级律师交办的法律问题调研上,体现极为明显。我从小就很少去注意培养思维缜密和功夫扎实这两方面的能力,所幸,现在及时培养完完全全来得及。看看身边的大多数人,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开始很早了。
我目前想到的方法有两点:一是,尽量写写画画;二是,一本好书或论文要看7~8遍以上。
对一,尽量写写画画。刚开始摸索着这样做时,绝不能有“写写画画”的高质量要求。换句话说,写的画的自己能看就行了。以做法律调研为例,还是要每次都写一些,写的过程中,注意力会非常集中,自然就会如搭积木一般,每一环节都搭建得很严密。
对二,一本好书或论文看7~8遍以上。一本好书或论文只看1~2遍,除非摄取知识能力极强,否则很难说能完全接近作者的逻辑或思考的深度。我常常对身边的人开玩笑说,朱庆育花十年时间写成《民法总则》(朱庆育,浙大法学院教授,此书被称为中国大陆写得最好的民法总则),而很多读者往往希望在1~2周就消化此书,怎么可能!人的智商大抵都差不太多,朱老师都花十年时间才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意味着读者也要花十年的时间去完全消化此书,诚然,我们少了像朱老师写此书的摸索过程,只是认知和摄取,就打个一折吧,那么这本书也要完完全全的一年才能“看”完。写到这里,我想狠狠地骂自己:以前TMD自己是神经病嘛,总是想着要一天看一本书这些不靠谱的事儿,以为这样才能尽快地成长,简直荒谬!
写硕士论文过程中,对厦大陈鹏老师写的文章--《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多层次构造》(《中外法学》2017年第5期),我详细了看了不少于6遍,有两个顿悟。第一,终于有点理解文章的精髓了。第二,感觉阅读学术文章的任督二脉被打开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多层次构造》写得很有深度,看完之后再看其他学术文章,感觉会轻车熟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