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章句: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很喜欢孟子的尽心章句。今天看的两章,第一章很无感,看第二章时又觉得不能割裂第一章。一起抄出来——
1.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2.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危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这两章的主题是“命”。每当怀疑人生的时候,考虑一下命运,算一算八字,其实不如看看孟子。
孟子不讲命运,但是他讲“正命”,“知命”,“立命”,他讲什么是"非正命"。
“命”的内容大约很广泛。至少包括“正命”和“非正命”。孟子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这个道字,有点玄妙,不好把握。看来孟子认为死于危墙之下,死于桎梏,两者属于“非正命”。这两者意味着什么?死于危墙之下,说明此人不懂生活常识?死于桎梏,说明此人不懂法律常识?或许,这两者意味着非出本人意愿的外在致死原因?排除掉这两者,“正命”之意仍然有些难以确定。
再看一下第二章的语序逻辑,又令人怀疑前面的解读。无疑,第一句是主题句。第二句讲人要“知命”,要知道什么是“正命”,什么是“非正命”。第三第四句分别讲何为正命,何为非正命。这么来看,不立乎危墙之下,与桎梏死者的关系并非并列;而应该是“尽其道而死者”与“桎梏死者”关系并列。这样在我看来,第二句就有点费解了:“知命”与“不立乎危墙之下”有啥联系?为什么这么连接起来说?再接第三句——莫非危墙之下必有道路?这“道”,竟不是抽象之道,而是具象之道?
当“尽其道而死者”与“桎梏死者”关系并列时,我仿佛看到一个叫“自由”的词呼之欲出。朱子注曰:“尽其道,则所值之吉凶,皆莫之致而至者也”。也许得承认,朱子这话混杂了我的思维:既如此,如何桎梏死者,虽凶,又必不是顺受其正命呢?又找来《十三经注疏》(憾手头只有北大李学勤电子版)看,“案孔子云人有三死而非命,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是病其杀之者也;居下位而上诬其君,嗜欲无厌,是刑其杀之也;以少犯众,以弱侮强,是兵其杀之者也。又云人有三死而不吊:有畏而死者,有压而死者,有溺而死者。”——忽然觉得朱子的话也没错,混杂的是我的心:我太自然地倾向于将“自由选择的人生道路”之义强加于原文了。
这一番胡乱琢磨揣度,没人给我答案,时间倒是过得飞快。心下甚悦那具象之道的解法,如此,则“顺受其正”的命,简简单单,趋吉避凶,坦然自然——似乎不讲人生大义,只说无为老去,无疾而终。再回头看第一句,顿感云在青天水在瓶。
1.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2.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危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这两章的主题是“命”。每当怀疑人生的时候,考虑一下命运,算一算八字,其实不如看看孟子。
孟子不讲命运,但是他讲“正命”,“知命”,“立命”,他讲什么是"非正命"。
“命”的内容大约很广泛。至少包括“正命”和“非正命”。孟子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这个道字,有点玄妙,不好把握。看来孟子认为死于危墙之下,死于桎梏,两者属于“非正命”。这两者意味着什么?死于危墙之下,说明此人不懂生活常识?死于桎梏,说明此人不懂法律常识?或许,这两者意味着非出本人意愿的外在致死原因?排除掉这两者,“正命”之意仍然有些难以确定。
再看一下第二章的语序逻辑,又令人怀疑前面的解读。无疑,第一句是主题句。第二句讲人要“知命”,要知道什么是“正命”,什么是“非正命”。第三第四句分别讲何为正命,何为非正命。这么来看,不立乎危墙之下,与桎梏死者的关系并非并列;而应该是“尽其道而死者”与“桎梏死者”关系并列。这样在我看来,第二句就有点费解了:“知命”与“不立乎危墙之下”有啥联系?为什么这么连接起来说?再接第三句——莫非危墙之下必有道路?这“道”,竟不是抽象之道,而是具象之道?
当“尽其道而死者”与“桎梏死者”关系并列时,我仿佛看到一个叫“自由”的词呼之欲出。朱子注曰:“尽其道,则所值之吉凶,皆莫之致而至者也”。也许得承认,朱子这话混杂了我的思维:既如此,如何桎梏死者,虽凶,又必不是顺受其正命呢?又找来《十三经注疏》(憾手头只有北大李学勤电子版)看,“案孔子云人有三死而非命,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是病其杀之者也;居下位而上诬其君,嗜欲无厌,是刑其杀之也;以少犯众,以弱侮强,是兵其杀之者也。又云人有三死而不吊:有畏而死者,有压而死者,有溺而死者。”——忽然觉得朱子的话也没错,混杂的是我的心:我太自然地倾向于将“自由选择的人生道路”之义强加于原文了。
这一番胡乱琢磨揣度,没人给我答案,时间倒是过得飞快。心下甚悦那具象之道的解法,如此,则“顺受其正”的命,简简单单,趋吉避凶,坦然自然——似乎不讲人生大义,只说无为老去,无疾而终。再回头看第一句,顿感云在青天水在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