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群英史话(十三)隋朝覆灭:天崩地裂,虎啸龙吟
前面三章,我们用很大的篇幅讲了大业十三年里的风起云涌,杨广偏居江都独自颓废,大隋天下名存实亡;李密率领瓦岗军到达鼎盛时期,不过一场内讧给自己播下败亡的种子;王世充意气风发镇守东都,不过被李密打的丢盔卸甲,惶惶不可终日;窦建德凭借自己的忠厚仁义稳扎稳打,拥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在最后,名望实力皆一般的李渊在山西晋阳起兵,他将会为大业十三年隆重收尾。
大业十三年的故事即将讲完,我用八个字概括:象鸣狮吼,虎啸龙吟。
好了,我们继续向前,来到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在这一年我们将见证大隋王朝寿终正寝,一个崭新的王朝将旭日初升。
一、身死国灭
我们的前主角杨广已经远离我们的视线很久了,再次说起他,居然是要讲再见了。
大业十二年七月杨广正式来到江都,从此以后,他便日渐颓废,不问政事之余越发荒淫昏乱,他一面挑选江淮美女充实后宫,每日沉迷酒色,昏昏沉沉;一面又在清醒之际,引镜自照,深感末日将至而无能为力的他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好头颈,谁当砧(zhen)之。
此时的杨广已经深深的感觉到,自己与大隋王朝的末日已经即将到来了。不知道此时的他会不会反思自己过往的作为,持续不断的大修土木,豪奢至极的南游北巡,不计后果的征伐辽东,父亲杨坚励精图治的一代伟业短短十几年已被杨广挥霍殆尽。这个生性高傲,自视甚高,不可一世的人面对这即将易主的大好河山,内心之煎熬痛苦与复杂可想而知。
不过,比起倒在大运河渠的民工们,比起身葬异国的士卒们,比起饥寒而死的百姓们,杨广这点痛苦实在是微不足道,大隋的败亡也是理所当然。
北方回不去了,内心虽万般痛苦,但生活还要继续。杨广于是做了最后一个决定,大业十四年三月,命人修治丹阳宫(今江苏南京),准备迁都到那里,安心做一隅偏安之君。
这个决定最终害死了他。
第九章的时候,我们曾讲到杨广心腹大臣宇文述病逝之前曾哀求杨广好好照顾自己两个因罪贬为庶民的儿子。悲痛难忍的杨广同意了宇文述的请求,重新起用了二人。
这两个人名叫宇文化及、宇文智及。

宇文化及,匈奴人,本姓破野头。宇文述长子,从小蛮横无理,目无法纪。年青的时候,他经常带领家丁,骑高头大马,挟弓持弹,狂奔急驰于长安道上,因此情景,长安百姓都称他为“轻薄公子”。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千年后的今天那些贵公子们何尝不是如此,只是高头大马换成了明艳跑车而已。
早在杨广做太子的时候,宇文化及担任宫廷护卫官,经常得以出入内宫,所以与杨广关系要好。后担任太子仆,也就是太子东宫高级幕僚,从此便与杨广过从甚密,这俩人一个自高自大,一个蛮横无理,可谓臭味相投。
杨广即位后,宇文化及升任太仆少卿(祭祀官职),仗着跟杨广是哥们铁瓷,他更加狂妄蛮横,但猖狂者必不长久,果然,宇文化及很快就出事了。大业初年,杨广北巡至榆林,陪驾的宇文化及和弟弟智及居然公开违背朝廷禁令,擅自与突厥人做买卖。这放到现在,罪过也很大,类同于高级官员参与走私。杨广得知宇文兄弟作为后勃然大怒,先是将其囚禁,返回京城后准备斩杀宇文化及。
此时,南阳公主出面求情。这个南阳公主是谁,为什么要替宇文两兄弟求情呢。
南阳公主是杨广与萧皇后二人的长女,后许配给宇文述的三子宇文士及为妻。所以说,宇文述跟杨广既是君臣又是亲家,既然大女儿出面求情,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随后,杨广免宇文两兄弟死罪,贬为庶民,将两人赐给宇文述为奴,意思就是让宇文述好好管教管教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账儿子。
再后来,宇文述病逝前求情,杨广念及旧情,重新起用两兄弟,封宇文化及为右屯卫将军,宇文智及为少监。这一下,宇文化及由一个没有实权掌管祭祀的正四品太仆少卿一下子当上了拥有实权掌管军队的从三品屯卫将军。
让一个蛮横骄纵的人管军队,无疑于递给他一把明晃晃的刀。
好了前因都讲了,下面我们一起进入隋朝灭亡的倒计时。
杨广修治丹阳,准备就此偏安江南的消息传出后,将士大臣一片哗然。这样一来,就相当于说这些人以后将永驻江南,而不能再回到故乡,再也见不得亲朋故友,刹那间,这些从北方而来的人们成了没有根的浮萍。
在隋朝这些将士臣子中,震动最大的还是保护帝驾的禁卫军骁果卫。这些骁果卫大多是西北关中汉子,本来以为皇帝只是暂时移驾江都,不日之后还将西归。结果当他们听到皇帝杨广决定偏安,不愿西归的消息后,思乡思亲的急迫与对隋王朝前途的不安正在逐渐积聚。
其实,按照当时历史情况来看,并不是杨广不想西归,是因为彻底回不去了。个中原因套用一首诗,那就是故乡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李密在那头,杨广在这头。
此时,骁果卫的统领为武贲郎将司马德戡,自从皇帝决定留在江南的消息散发出来后,骁果卫军营里人人自危,伺机逃跑。司马德戡知道,士兵们都想家了,但长期以往下去不是个办法,于是他找来好友虎贲郎将元礼、直阁(内宫值勤官)裴斐通一起商量对策。
司马德戡忧虑的表示,现在这种情况下,骁果卫人人都想逃跑,我想说,但怕说早了被杀头,不说,万一事情真发生了,我作为统帅长官也难逃灭族危险。而且我听说北方大乱,我们的家属亲朋都在西边,大家都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全。元裴二人也正被这些事困扰于是齐问:既然如此,为之奈何。司马德戡说,从现在来看,逃跑这件事我们是禁止不了的,既然怎么都是个死,不如我们一起跑吧。
元裴两人当场表示赞同,于是一场关于逃跑的政变悄然酝酿。
三人既然确定了逃跑的策略,立即互相联络朝廷的官员一起商议逃跑的事情。后来附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也就从小心翼翼变得毫无顾忌了,居然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商议逃跑的事情。现在我们见面打招呼是吃了吗,忙什么呢。当时隋朝的官员们见面打招呼说的则是:你跑不跑?我可决定要跑了哦。
当时有一位热心宫女听到满朝文武大臣商议逃跑的事情于是跑到杨广那里报信说,现在外面人人都想逃跑造反。杨广非常生气,一生气一跺脚就把那位热心宫女杀了。然后怒吼道:这是你该过问的事情吗。
没救了,彻底没救了。
杨广杀宫女的消息传来,内宫人人自危,再也不再谈外面的情况。杨广彻底变成了聋子和瞎子。
群臣策划逃跑的事情不出意外的传到了宇文化及耳朵里,宇文化及此时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联系司马德戡确定于三月月圆之时结伴西逃。不过宇文化及想玩大的,只是逃跑太不过瘾,于是他忽悠司马德戡等人说,皇帝虽然无道,可是在江南威令还在,咱们逃跑是找死。现在老天要灭隋朝,北方西边群雄并起,咱们坐拥万余精锐骁果卫,如果乘机起事,可成帝王之业。
司马德戡一听,突然恍然大悟,说对啊,干嘛只是跑呢,不如直接造反算逑。反正逃跑也是死,造反也是死。于是众人迅速将逃跑计划改为造反计划,但是造反需要个带头的,司马德戡等人考虑再三,决定推举最有声望的宇文化及做首领。
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三月十日,月圆之夜。
司马德戡率骁果卫自玄武门入内宫,裴斐通与元礼带兵进入宫中搜捕杨广。杨广听闻有变,藏匿于永巷。裴斐通不久后引兵来到永巷,大喊道:陛下所在何处!
在一名宫女的指引下,众将士来到西阁,见到了已明真相的杨广。杨广指着裴斐通说:你这个家伙。我待你不薄啊,为什么要造反。裴答道:臣不敢,臣只是没办法,关中的将士都想家了。所以我们只是用这个办法请陛下回京罢了。杨广听后,稍微轻松,便说,那好吧,我跟你们一起回去就是了。
天明后,宇文化及再来到宫廷里面,司马德戡迎接他入朝堂,并称其丞相。裴斐通对杨广说,百官都在朝堂,需要陛下亲自除去慰劳。说完便送上自己随从的坐骑,让杨广上门,傲娇的杨广嫌马鞍笼头太破旧,想换个新的才上马。裴斐通把刀一拔,大声说:你到底上不上!
杨广来到朝堂,问虞世基在哪里。叛臣马文举回答说:已经杀了。杨广叹了一口气,说,我有什么罪该当如此。马文举说:陛下抛下宗庙社稷不顾,不停巡游,对外频频作战,对内穷奢极欲。男丁都死于刀兵之下,妇女死于沟壑之中,民不聊生,盗贼蜂起。一味任用奸佞,文过饰非,拒不纳谏,你还好意思说你没罪!
字字珠玑,切中厉害,杨广之罪,罄竹难书。
杨广听后,羞愧难当,说:我确实对不起老百姓。但你们这些人,荣华富贵都到头了,为什么还这样。今天这事,谁是主谋。司马德戡回答道:整个天下的人都怨恨你,哪止一个人。宇文化及又派大臣封德彝宣布杨广的罪状,杨广对封德彝说,你可是个士人,怎么也干这种事。封德彝羞红了脸,退了下去。这个封德彝以后令人不齿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会慢慢讲。
在朝堂上,杨广的爱子赵王杨杲才十二岁,在其身边嚎啕大哭,裴斐通遂杀杨杲,儿子的鲜血溅到了杨广的衣服上。
此时,朝堂之上群情激奋,要杀杨广。杨广看着爱子身死,自知自己也难逃一死,遂淡然的说:天子有天子的死法,怎么能动刀子呢,取鸩酒来。马文举等人不答应,让武官令狐行达将杨广按住,杨广解下身上的练巾交给令狐,令狐行达遂绞死杨广。
杨广死后,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宫中者皆被杀,其中就包括了之前讲过的大名鼎鼎的来护儿,而身为隋初四贵的两朝老臣苏威却侥幸活了下来。杨广的侄子秦王杨浩因素与宇文智及交往密切,得不死,并被立为帝。
杨广,这个雄心勃勃不可一世想要成就一番大业的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最终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将其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

白马金贝装,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
曾令千载后,流誉满旗常。
杨广《白马篇》节选
曾经的满腔炽热,最终化为乌有,杨广既已身死,国灭也就尽在眼前了。
二、长安长安
隋朝兴亡事讲完了,让我们回过头来讲下刚刚晋阳起兵的李渊。

此时的李渊面临的局势可谓非常微妙,一方面从敌我态势来讲,李渊部形势严峻,可以说是四面受敌,李渊占据的山西晋阳北面是刚刚反了的占据马邑的刘武周,一个小小的鹰扬府校尉其实并不足虑,但是刘武周背后却是强大的突厥。而刘武周也不傻,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于是投奔突厥,在突厥的支持下,刘武周成为一方强大的势力。从地图上看,刘武周的势力范围毗邻李渊的晋阳,可谓是心腹大患。但是很尴尬的是,李渊又不敢轻易对刘武周下手,因为他忌惮刘背后虎视眈眈的突厥。
晋阳的东面就更用不说了,河北,已经乱成了一锅粥。窦建德一支独大,罗艺、高开道、隋朝残余势力盘根错节。多说一句,这个罗艺就是隋唐演义里那个大牛货,他还有个儿子外号双枪俏罗成,比他还牛。当然都是假的。
晋阳的东南面那就更乱了,河南,李密与王世充纠缠的难舍难分,万幸的是,河南并未与晋阳完全接壤。
总之,李渊起兵完面对的完全是一个大乱局,下一步何去何从,李渊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还好,此时的李渊麾下谋臣众多,很快一份行之有效的战略规划跃然纸上。李渊集团首先确定的头等战略方针就是直取长安,这个战略我们已经讲过两次了,几年前李密就曾向杨玄感建议过,不久之前柴孝和也跟李密建议过,只不过无论是杨玄感还是李密都没有采取这一战略方针,而李渊当机立断采取了直取长安的策略。孰对孰错,让我们拭目以待。
确定了直取长安的总战略方针后,依照自己所处的微妙局势,李渊表现出了合纵连横的超高政治手段。
首先,李渊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拥立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帝,这一下起兵的合法性得到了保障,王朝更替时期,旧王朝最喜欢枪打喜欢称帝的出头鸟,老练的李渊可不想触这个眉头。再加上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李渊这样做,最大限度保证了自己的政治合法性。
其次,直接越过刘武周,联合突厥,李渊能屈能伸,放下架子亲自给突厥可汗写信,言辞极其谦卑。李渊说道,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突厥本就没有政治远见,见李渊开出的丰厚条件大喜,于是借给李渊五百士卒,战马两千匹。这样一来,李渊与突厥形成军事同盟,李渊北面的心腹大患不解自除。
再次,在对待势力最大的李密态度上,李渊更是谦卑到几近谄媚,他在写给李密的信中说: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唯弟早膺图,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容足矣。大概意思就是说,李渊放下身段与李密称兄道弟,并对李密说现在能平定天下的除了贤弟您,不会有别人。哥哥我已经年逾六十了,没有什么称霸天下的雄心。只愿贤弟尽快平定天下,然后封我一个唐王,安度晚年,老哥哥我就心满意足了。李密看到李渊的信后,大喜,觉得李渊这个老头子也不过如此,竞得意忘形的对手下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
谁曾想,智谋无双的李密此时已经得意忘形,居然被李渊耍成了猴,李密从此就钉在河南与最强大的隋军周旋,半步未进。
就这样,确立了集中兵力,攻取长安的总体战略方针后,李渊高举隋朝旗帜,北联突厥,东抚李密,展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与战略手段,三下五除二将自己的危机轻而易举的化解于无形。下一步,李渊亮剑,准备攻取长安。
进攻长安之前,李渊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仅用了九天时间,兵不血刃的攻下了西河郡。李渊开仓济民,招募兵士,并将军队分为三军,李渊自命大将军,长子李建成封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封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都督府各置文臣武将,这种战时军事机构保证了军事计划政策的落实实施,为以后的南征北战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命三子李元吉留守太原,自己亲率三万大军向长安进发,在途径霍邑(今山西霍县)时,赶上连日大雨,军队缺乏粮食,处境堪忧。李渊与老哥们裴寂商量后决定返回太原,但李世民坚决不同意,他哭着说,现在正是秋收季节,田野里到处都是粮食,何愁粮食不足。如果遇到抵抗就班师撤退,会影响士气。李建成也赞同李世民的说法,主张克服困难主动应敌,在这里希望大家注意,李世民是一边哭着一边说的,这时有史以来我们第一次看到李世民哭,这位以后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可是非常爱哭的,我们今后会经常看到。
既然两个儿子都积极主战,李渊决定攻打霍邑,战斗开始前,李渊李建成父子在城东列阵,李世民在城南列阵,起初李渊父子攻击不顺利,直到李世民从城南率骑兵直冲隋将宋老生的阵营,两路军遂成前后夹击之势。隋军惨败,宋老生被杀,霍邑被攻克。随后李渊率兵相继攻克临汾与绛郡,进逼龙门。代王杨侑急派大将屈突通领兵数万驻守河东(今山西永济县)。
又出来一个老熟人,屈突通,就是那个当年杨广刚继位,奉命前去召杨谅回朝的那位车骑将军。此人出身贵族(父亲曾在北周担任刺史),直言敢谏,刚正不阿,曾平定杨玄感叛乱,战功卓著。时过境迁,屈突通已经从车骑将军升为左武侯大将军,而他即将迎来改变自己人生的最重要一战。
面对忠勇的屈突通,李渊进攻不顺,眼看着河东迟迟攻不下来,李渊遂采纳李世民与裴寂的建议,留诸将围困河东,自引主力军西进长安,这样一来,既牵制了屈突通的隋军主力,又没有耽误进攻长安的计划。果不其然,李渊所到之处,沿途隋朝诸县望风而降,随后他率军渡黄河,进驻陕西,此时的李渊开始为夺取长安做最后的战略准备。首先,李建成、刘文静等率军数万人进驻永丰官仓,扼守潼关,以阻隋朝援军;其次,李世民、刘弘基率军数万人沿渭水北岸行进,准备迂回包抄长安;最后,李渊自己率军正面直逼长安。
在得知李渊绕开自己进攻长安后,屈突通留部将尧君素守城,自己亲率数万人驰援长安,但被李建成、刘文静阻挡在潼关,一时前进不得。
一切布置妥当,长安攻城战正式打响。
三、十月围城
大业十三年十月,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父子,围攻长安。
先说李世民这一路,在经过陕西泾阳的时候得到了自己妹妹平阳公主组织的家族武装的接应,而平阳公主终于也与此时已经在军中的丈夫柴绍团聚。随后,刘弘基、殷开山率兵南渡渭水,夺取了长安故城(今陕西西安西北),李世民率军驻守司竹园(今陕西周至),李仲文、何潘仁部驻守阿城(即阿房宫旧址)。李世民出色的完成了迂回围攻长安的战略部署,只等其他部兵马会合。
再说李渊这一路,李渊得知屈突通被阻潼关,料定隋军必不能攻克,于是命李建成率精兵经新丰(今陕西临潼)直抵长乐宫。李渊则率兵自冯翊(今陕西大荔)西进,到达长安城东侧。
大业十三年十月十四日,三路大军共计二十万将士皆至,顺利完成了对隋朝西京长安的包围。

李渊围困长安后,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严审军令:士兵不得擅自离营,不得抢掠百姓,并规定攻陷长安后勿犯隋朝宗室。同时派人每天在长安城下发动宣传攻势,标明自己的尊隋之意,望长安守军能弃暗投明。这些手段看着眼熟不,几百年前一个派出所长也围困过长安,也约法三章,最终坐上了帝位。
经过十几天的休整后,李渊与大业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命令部队全线攻城。
战役的经过波澜不惊,二十万虎狼之势只花了十几天就攻破长安。十一月初九,一个本应默默无名的人出现在史书上。军头雷永吉率先登上长安城头,李渊攻克长安。
李渊于十一月十三日,宣布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拥立其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至此,李渊完全控制关中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
既然攻打长安波澜不惊,我们再回过头看看被挡在潼关郁闷不已的屈突通吧。
被挡在潼关外的屈突通眼见长安十月围城,不是没想过办法,他曾派部将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军营。桑显和率军攻破潼关守军二栅,但唯独刘文静驻守处久攻不下。桑显和率军死战,刘文静军死伤惨重,败象已显,但就在这节骨眼上,桑显和军也因久战士兵疲惫,竟然没有一鼓作气进攻,选择了就地开饭。智谋俱佳的刘文静趁此机会重新修筑营垒,进攻桑显和,可怜的隋军还没吃上饭,就被刘文静率军来了个一锅端。隋军全军覆没,仅桑显和幸免。
此战后,屈突通彻底绝望了。此时开始有人劝他投降,没想到这位领军大将居然嚎啕大哭,他说,我蒙受国恩,侍奉二主,拿着陛下的俸禄在危难时背叛,怎能这样做呢。说完,便摸着自己的脖子说,我要为国家挨这一刀!听完屈突通的哭诉,属下将士也痛哭流涕。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攻占长安的消息传来,屈突通便派桑显和驻扎潼关外,自己率主力东进,准备去洛阳投奔越王杨侗。结果屈突通前脚刚走,桑显和便降了刘文静,刘文静遂派桑显与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击屈突通。结果在桑稠(今河南灵宝黄河南岸)屈突通被桑段二军追上,双方阵前,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前去劝降,屈突通大骂道,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是仇敌了。说完,便命人用弓箭射击屈突寿。
屈突寿被射跑了,这时候关键人物桑显和出场了,他刚刚投降,追随屈突通多年,最知道隋军的所思所想。桑显和没有劝屈突通而是对着他的将士说:西京已经陷落,各位同袍家都在关西,为什么还要东去呢?桑显和说完这段话,屈突通属下士兵心有戚戚然,全部缴械投降。
屈突通眼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马向东南方向(江都)再三跪拜,再次嚎啕大哭道:臣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天地神祗,实所鉴察。
隋朝大将屈突通遂投降,被押送长安。李渊见到屈突通后质问道,咱俩相见的还是有点晚啊。意思是你怎么现在才投降啊。屈突通又哭道,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我让本朝蒙羞,有愧于天下。李渊叹了口气,说道,这是隋朝的忠臣啊。随后释放屈突通,授兵部尚书,担任李世民的行军元帅长史。

说完了屈突通,我们再看下他当初留下镇守河东城的部将尧君素面对困局是如何选择的。
屈突通投降后,奉命到河东城招降老部下尧君素,曾经的统帅与将军此时再相见已是两个死敌,见此情景尧君素欷不自胜,屈突通也泪湿衣襟。他对尧君素说,我军已经败了,唐王义旗所到之处,无不响应,事情已经如此,你还是早些归降为好。尧君素听后,大义凛然的骂道,你身为国家重臣,主上委任你防卫关中的重任,代王将社稷都托付给你了,你居然背弃国家而投降。现在还恬不知耻的替逆贼做说客,你现在所乘之马,就是代王赏赐给你的,你还有什么脸面坐在上面!屈突通听完尧君素的话,自知理亏,便叹息道,哎,君素,我是力尽图穷才来的啊。尧君素马上回答道:我现在的力量还未用尽,你不要再说了。
屈突通劝降失败,李渊不死心,又派监门直阁庞玉、武卫将军皇甫无逸两人一起到河东城下,劝降尧君素,并赐给他金券,承诺只要投降,就免除死罪。尧君素依然严词拒绝。最后,李渊又使出最后一招,派尧君素的妻子劝降,他的妻子来到城下,说,隋朝已经灭亡,夫君何苦要自取祸害?尧君素说:天下的事情不是女人能了解的。说完,遂张弓搭箭,将他妻子杀死。
李渊知道,尧君素是铁了心不会投降的,遂派重兵围城,河东城与尧君素成了孤城绝臣。
尧君素已然知道自己的结局,常常对属下说,我是老臣,面临大义,不得不死。现在河东城的粮食还能支撑一段时间,等粮食吃光了,我们也该知道天下的结局了。隋朝如果最后真的亡了,那是天命注定,我就砍下头来交给你们。
果不出尧君素的预言,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杨广身死,此时河东城粮食已经吃光,城内百姓开始易子相食,人心惶惶。不久后,尧君素被部将杀死。
屈突通与尧君素的故事讲完了,停笔长叹,唏嘘不已,古人以天下至大,方身则小,生为重矣,比义则轻。然则死有重于太山,生以理全者也,生有轻于鸿毛,死与义合者也。
四、李唐崛起
我们最后再讲下隋朝国灭的故事。
杨广遇弑的消息传到洛阳,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同年,李渊逼迫傀儡杨侑禅让,即皇帝位,国号唐,年号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一个崭新的朝代从此正式创立。
盛极一时的大隋王朝始于公元581年,终于公元618年,国祚存续38年。
说起历史上两个短命王朝,我们很容易想起秦与隋,这两个王朝确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取代两朝的汉与唐都有诸多相似。而汉唐又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强大的王朝,所以,历史有时候真的好像就是一场巨大的循环。
隋朝已亡,李唐初立,而此时的天下局势仍然极为不明朗,仍然是群雄逐鹿的大乱局,下一章我们又要把目光从长安转向洛阳,在那里,我们的两个老朋友李密与王世充又将上演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