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书20180316#
今天在福州路上海古籍书店的收获,其中前二本是三楼的特价书:
约瑟夫·希斯与安德鲁·波特合著的这部《叛逆国度:为何反主流文化变成消费文化》,从行为规则的作用、经济理论、消费行为动机、时尚周期等诸多角度考察了西方文化中层出不穷的反主流文化叛逆现象和相关论点。在作者看来,反主流文化的理论家把具体的社会问题一概归咎于大而化之的 “技术统治”这整齐划一的压迫机器。例如,环保分子把污染等本是直白的问题怪到西方理性的某种深层结构(而非物权结构的不完善)上去;反全球化者把贸易的同质化归咎于资本“帝国”的兴起;批判消费主义者看到我们这个社会盲目追捧品牌的可悲场面,遂将其怪罪于大众生产制度的根本要求,而不是对消费者之间先就存在的争强好胜的利用。
所有这些反主流文化的理论家都把这类具体的社会问题笼统说成我们谁也无法合理希求改变的现代社会特征,除了整个推翻这一制度,任何办法也解决不了问题。然而反讽的是,受反文化剖析提供的错误解释的诱导,激进分子每每提出和采用的“解决办法”其实是让问题恶化。比如针对消费主义的批评,提出的办法——个性化穿着和发型反叛——只是撺出了一整套新的定位物品,供这些新的“反叛消费者”竞相拥有。在作者看来,绝大多数号称激进、革命、颠覆或僭越的人——每过十年,我们似乎都会弄出一个新词,借以标榜最新的革命姿态有多前卫,对现行秩序的颠覆有多深彻——他们对制度其实并无威胁。“到头来,人们只是为自己参加派对的权利而战。”
《叛逆国度:为何反主流文化变成消费文化》最后的结论当然是落在与大众社会达成和解和充分利用全球资本主义上,但是它针对那些“反主流文化”提出的批评却很具警醒意义。事实上,很多针对现状提出的批评甚至连实践领域都没有触及,只是停留在话语层面。批评家们越是觉得自己“深刻”其实就越是抽象。有些“哲学家”或批评家好像对一切领域都有发言权,但实质上只是在玩概念的游戏,甚至连“概念”的层面都无法达到,只是在玩文字游戏。他们追求的只是怎么把话说得漂亮,却丝毫不愿意去触及现实。于是话语本身成为了一种消费品,批评也成为一种制造消费品的职业。
张闳这本《声音的诗学:现代汉诗抒情艺术研究》是作者200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批评文集《声音的诗学》的扩充。里面的内容完全没有如书题显示的那样集中或系统化。看到那篇《舒婷:世纪末的诗歌“口香糖”》我才想起来原来早年读过的那本《十诗人批判书》,张闳也参与了撰稿。
这本严晓星的《梅庵琴人传》是内子在古籍书店底楼看到的,因为有作者的签章就拿下了。此前读过严晓星的《近世古琴逸话》和《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他在古琴文献搜集和整理方面下的功夫很深,缺点似乎是文笔不佳,很难让人有持续阅读下去的兴趣。
![]() |
约瑟夫·希斯与安德鲁·波特合著的这部《叛逆国度:为何反主流文化变成消费文化》,从行为规则的作用、经济理论、消费行为动机、时尚周期等诸多角度考察了西方文化中层出不穷的反主流文化叛逆现象和相关论点。在作者看来,反主流文化的理论家把具体的社会问题一概归咎于大而化之的 “技术统治”这整齐划一的压迫机器。例如,环保分子把污染等本是直白的问题怪到西方理性的某种深层结构(而非物权结构的不完善)上去;反全球化者把贸易的同质化归咎于资本“帝国”的兴起;批判消费主义者看到我们这个社会盲目追捧品牌的可悲场面,遂将其怪罪于大众生产制度的根本要求,而不是对消费者之间先就存在的争强好胜的利用。
所有这些反主流文化的理论家都把这类具体的社会问题笼统说成我们谁也无法合理希求改变的现代社会特征,除了整个推翻这一制度,任何办法也解决不了问题。然而反讽的是,受反文化剖析提供的错误解释的诱导,激进分子每每提出和采用的“解决办法”其实是让问题恶化。比如针对消费主义的批评,提出的办法——个性化穿着和发型反叛——只是撺出了一整套新的定位物品,供这些新的“反叛消费者”竞相拥有。在作者看来,绝大多数号称激进、革命、颠覆或僭越的人——每过十年,我们似乎都会弄出一个新词,借以标榜最新的革命姿态有多前卫,对现行秩序的颠覆有多深彻——他们对制度其实并无威胁。“到头来,人们只是为自己参加派对的权利而战。”
《叛逆国度:为何反主流文化变成消费文化》最后的结论当然是落在与大众社会达成和解和充分利用全球资本主义上,但是它针对那些“反主流文化”提出的批评却很具警醒意义。事实上,很多针对现状提出的批评甚至连实践领域都没有触及,只是停留在话语层面。批评家们越是觉得自己“深刻”其实就越是抽象。有些“哲学家”或批评家好像对一切领域都有发言权,但实质上只是在玩概念的游戏,甚至连“概念”的层面都无法达到,只是在玩文字游戏。他们追求的只是怎么把话说得漂亮,却丝毫不愿意去触及现实。于是话语本身成为了一种消费品,批评也成为一种制造消费品的职业。
![]() |
张闳这本《声音的诗学:现代汉诗抒情艺术研究》是作者200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批评文集《声音的诗学》的扩充。里面的内容完全没有如书题显示的那样集中或系统化。看到那篇《舒婷:世纪末的诗歌“口香糖”》我才想起来原来早年读过的那本《十诗人批判书》,张闳也参与了撰稿。
![]() |
这本严晓星的《梅庵琴人传》是内子在古籍书店底楼看到的,因为有作者的签章就拿下了。此前读过严晓星的《近世古琴逸话》和《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他在古琴文献搜集和整理方面下的功夫很深,缺点似乎是文笔不佳,很难让人有持续阅读下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