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谈王维之六
叶嘉莹谈王维:天分很高但缺少真挚的感情力量【6】 2015年02月15日11:21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手机看新闻 三 当然,王维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诗人,他的诗歌也有多方面的成就。从体式方面而言,像古体、近体、楚歌体,五言、七言,甚至于六言,各种体式他都写过;就内容方面而言,他早年与贵族们交往,写了像《洛阳女儿行》、《西施咏》那样的宫廷派诗歌;此外,像边塞诗、山水诗以及一些抒情小诗,他写得都很不错。他之所以有这样多方面的成就,与他的才能禀赋有关。每个人所禀赋的天才都是不同的,例如李白,毫无疑问是最富于开创的天才,他当然也有继承模仿,可是他的开创胜过了他的继承,他的特色是“不羁”,他不能够被成规习俗所束缚,而是任凭个性的自由发展,所以他在各种体裁中,唯有七律写得不太好,因为七律所受的限制最多。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同是一个笼子,一只小鸟可以在笼中飞来飞去,如果把一只老鹰放在里边,它连动都不能动了,李白正是这样。杜甫是兼擅众体的人,在杜甫之前多种体裁写得都有相当的可观性的,就要数王维了。如果说王维也有特殊的天才,那么我认为他的才能就在于敏锐的观察和感受。他有很精微的辨识能力,这使他成为一个很好的画家;同时,也使他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诗人。当他接触到一种艺术形式以后,很容易就掌握了,所以他特别善于模仿和继承。但是,对于古人已有的成就,就算你模仿继承得再好,也只能是跟别人一样;你要在对传统的继承中有自己的独创,这才是关键所在。 我本来是把王维的生平与他的诗歌结合起来讲的,已经讲了他的几首诗,可是他的生平还没有介绍完。像以前讲过的《洛阳女儿行》我说过,那是王维继承模仿得很不错的作品。现在提到独创,我们还要再介绍几首其他的诗。 先看《山居秋暝》。“山居”就是在深山中居住;“暝”就是日暮黄昏的意思,它有两个读音:一是读平声 mínɡ,一是读仄声 mìnɡ,在这个题目中,我把它读成 mìnɡ。因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凡四个字连用时,如果第二个字读平声,第四个字一定是读仄声才好听。以这个题目为例,“暝”字若念成 mínɡ,那么这四个字就都是平声了。那样就与中国古典文学声律方面之特点不相合了,现在来看这首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不是说山完全空了,而是极言其寂静的意思。因为山中人烟稀少,没有车马喧哗,自然显得格外寂静。山里的气温本来就比外边低,而且是傍晚下过一场雨之后,真让人感觉到有些秋天的意思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黑了,月亮慢慢升起,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照下来。黑夜里你的眼睛看不太清楚时,你的听觉会变得更加灵敏,于是听见山石上水流动的声音,比白天更清楚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我听到竹林外一片喧哗,知道是洗衣服的女孩子们回来了;我远远看到莲叶一阵摇动,原来是一个打鱼的小船顺着水划下来了。这两句写得很有特色:“竹喧”与“莲动”是直接的感受,“归浣女”和“下渔舟”是理智上的认识。他先把感受写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所以给人一种很新鲜的感觉。李白和杜甫都很欣赏王维,王维死后,杜甫还曾写诗说“不见高人王右丞”,因为王维确实有他的特色,而他的特色是从他作为艺术家的一种特别的禀赋而来的。 前几句都是写山中的景物,最后两句,他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字面上讲,“王孙”指古代帝王的子孙,与公子是一样的。《楚辞》中有一篇《招隐士》,就是招山中隐居的人回来出仕的意思,其中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又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那个地位高贵,学问、修养都很好的人出游了,大家都盼望他回来,在他离开时经过的那条路上,每年春天都长满了青草,可他一直没有回来。王孙呀,你还是回来吧,山里的生活不可长久地留意!从前,我在讲中国诗人仕与隐的观念时曾引过孔子的一句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们不能够撇开我们的同类,到山中与鸟兽同居,所以山中不是你应该久留的地方。这是“招隐士”的意思,而王维在这里是反用其意,因为《楚辞·招隐士》的原意是说在春草生的时候招隐士回来,是让他出山的意思;可王维是说:我不愿出山,任凭你春天草生草长,秋天草枯草黄,王孙自可在山中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