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窗异草 · 窃妻(差点花样年华)
广州西南地区的村里有一对儿异姓兄弟(为方便后文描述就叫他们小李和小浩吧),小李是个读书人,小浩是一个商人。小浩很会做生意,挣了不少钱,小李一届穷书生,所以小浩经常在经济上帮助小李,小李也很感激,他认为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也不过如此了。
一天,小浩西国的朋友请他到汉口去帮他理一下账目,没有个三四年估计回不来,便麻烦小李帮忙照看一下家中的事。临行前,小浩在家大摆宴席和小李告别,也把自己的妻子小童叫出来介绍给小李认识,让她管小李叫大伯。小李一见小童,便觉得她也太可爱了吧!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女孩子啊!但表面上仍是一副客气儒雅的样子。小浩为人简单直爽,没有察觉有什么不对。(“你老婆真棒”,“谢谢你啊兄弟”)
小浩去汉口以后,小李经常到小浩家去撩小童,两人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频繁,但小李一直没有上二垒。(读书人就是含蓄)小浩寄回的家信都会由小李转交给小童,小李寻思了一个方法,他冒充小浩的笔迹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说他一个人在外地不方便,拜托小李把小童送到汉口来。(多此一举,何不直接仿照笔迹写一封休书,整个人都是你的了。)小童本就念夫心切,便信以为真的和小李一起去香港,然后去码头乘船,可谁知小李买的是去福州的船票,并不是汉口。到了福州,小李上岸假装询问,回来对小童说:“你老公真是不怕耽误事儿,他半个月前去天津进货了,要到年底才能回来了,我们只能先找个地方住下等他了。”小李便在仓山区租了个房子住下。(这个骗炮成本蛮高的。)两个人住一起,小李经常用言语挑逗小童,渐渐两人便有了感情。住了一年多,小童每次问他小浩什么时候能回来,小李总是以各种原因敷衍她。(大家都在装作一本正经)时间长了,小童大概也知道这其中有古怪了,但她自己在这儿举目无亲,也没有人可以帮她,只得隐忍着。(就这么没有逼数么?)
小李的老婆自从小李走后,仍然经常收到小浩寄来的信,但信中并没有提到小童到没到汉口的事,因此起了疑心,便托人到香港去打听。(花样年华既视感?)拜托的人是个没什么脑子的乡下人,正巧几个月前香港有一艘去汉口的船,中途因事故而沉船了,他便断定小李和小童坐的就是这艘船,回到广州便说小李淹死了。小李的老婆本就是一个如狼似虎的少妇,独守空房已经快把她憋疯了,既然知道了这样的噩耗,立刻收拾东西找别的汉子去了。
小浩因为一直没有收到家中的回信,心里感到很奇怪,正巧西国友人让他到福州去催债,他便想事情办完以后回家去看看。
有一天,小浩偶然到仓山区去找大保健,在车里忽然看到一户人家门口站着一个少妇,非常像自己的老婆,回头看了好几次,确认过眼神后更觉得是她本人了。(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小浩感到很奇怪,便叫车夫停下,在这户人家附近找了一个茶馆喝茶,顺便打听这家的情况。人们告诉他这家人是不久前从广州过来的。一会儿又看见一个人拿着东西准备进屋,仔细一看,正是小李。小浩实锤这其中肯定有猫腻,便叫了几个社会上的朋友一起去查明。他们刚一进门,小李知道自己摊上大事儿了,马上从后门悄悄逃走了。小童从房间里走出来,见到小浩后既高兴又羞耻,于是便把事情的经过完完全全地告诉了小浩。小浩明白了整件事,知道小童是被人骗了,她并没有什么错,所有的一切都是小李的诡计,心中恨恨不已,立即报了官,但小李早已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小浩是个好人。)
长白浩歌子如是说:“我曾说过读书人如果干坏事,那必定比一般小商贩还要奸诈,因为他们想得更深远,考虑得更周密。但是小李如果回到自己的家中,他的老婆已不见了,小李绿了别人,最终自己的老婆也把自己给绿了,试问谁说的因果报应不灵验呢?”(这就是所谓的高智商犯罪?)
原 文:
广州西南乡,有异姓兄弟两人,甲读书,而乙行贾。乙善居积,故甲贫而乙富。乙周其不足,甲甚感之,以为管鲍不啻也。一日,乙为西国友招至汉口,代司出入,计非三四年不得归,遂以家事托甲。临行置酒为别,并令妻出见,以伯呼之。甲睨之,艳丽绝人,不禁心为之动。席间强作庄容,乙颇爽直,不之疑。乙去后,甲时至其家,谬为殷勤。久之,往来颇密,顾未有间可乘也。凡乙寄归竹报,皆由甲处转递。甲因心设一计,习作乙书,以旅中不便,托甲陪妻偕来汉口。
乙妻以思夫念切,倍信为真,遂偕至香港,附舟而行。讵意甲所往者福州,非汉口也。既至,甲先上岸,访寻回舟,告乙妻曰:“尊夫殊大误事,渠于半月前已往天津购货,约至岁杪可回,尔我只得暂住此待之。”遂赁屋南台居焉。寓中挑以微词,入以游语,竟与之私。一住年余,乙妻问夫何日可至,则百端支吾,乙妻渐知其诈,而孤身异乡,绝无一人可告语,含忍而已。甲妻自甲去后,屡得乙信,信中未及其妻到否之事,心甚疑之,因托人至香港探问。其人固乡愚,适数月前有船至汉口,中途被溺者,遽以为甲所乘,即是舟也,回告甲妻。甲妻素荡,本不能独守空床,既得恶耗,遂琵琶别抱矣。
乙以家中久无消息,颇不可解,适西国友人令其往福州索银,将便道归里。偶至南台,作狭邪游,忽于车中见倚门一妇,貌类其妻。回盼数回,神状举止皆酷肖,心疑焉。因命舆人暂停,遂于其左右觅一小茶寮,啜茗问:“邻左系何处人?”答以自粤中来。未久,旋睹一人携物入门,审视之,甲也。心知有异,乃唤集数友,入门诘问。则甲知事露,已从后门逸去。乙妻自房出见,悲喜愧交集,直诉其故。乙备询颠末,知妻误堕术中,非其罪也,连呼恨恨。以甲为非人,控官究追,而甲已远矣。
外史氏曰:余尝谓,文人之无行有甚于负贩者,以其积虑之精密也。然入其室而不见其妻,甲之谋人,正甲之为己谋耳。孰谓报施之或爽哉!
一天,小浩西国的朋友请他到汉口去帮他理一下账目,没有个三四年估计回不来,便麻烦小李帮忙照看一下家中的事。临行前,小浩在家大摆宴席和小李告别,也把自己的妻子小童叫出来介绍给小李认识,让她管小李叫大伯。小李一见小童,便觉得她也太可爱了吧!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女孩子啊!但表面上仍是一副客气儒雅的样子。小浩为人简单直爽,没有察觉有什么不对。(“你老婆真棒”,“谢谢你啊兄弟”)
小浩去汉口以后,小李经常到小浩家去撩小童,两人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频繁,但小李一直没有上二垒。(读书人就是含蓄)小浩寄回的家信都会由小李转交给小童,小李寻思了一个方法,他冒充小浩的笔迹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说他一个人在外地不方便,拜托小李把小童送到汉口来。(多此一举,何不直接仿照笔迹写一封休书,整个人都是你的了。)小童本就念夫心切,便信以为真的和小李一起去香港,然后去码头乘船,可谁知小李买的是去福州的船票,并不是汉口。到了福州,小李上岸假装询问,回来对小童说:“你老公真是不怕耽误事儿,他半个月前去天津进货了,要到年底才能回来了,我们只能先找个地方住下等他了。”小李便在仓山区租了个房子住下。(这个骗炮成本蛮高的。)两个人住一起,小李经常用言语挑逗小童,渐渐两人便有了感情。住了一年多,小童每次问他小浩什么时候能回来,小李总是以各种原因敷衍她。(大家都在装作一本正经)时间长了,小童大概也知道这其中有古怪了,但她自己在这儿举目无亲,也没有人可以帮她,只得隐忍着。(就这么没有逼数么?)
小李的老婆自从小李走后,仍然经常收到小浩寄来的信,但信中并没有提到小童到没到汉口的事,因此起了疑心,便托人到香港去打听。(花样年华既视感?)拜托的人是个没什么脑子的乡下人,正巧几个月前香港有一艘去汉口的船,中途因事故而沉船了,他便断定小李和小童坐的就是这艘船,回到广州便说小李淹死了。小李的老婆本就是一个如狼似虎的少妇,独守空房已经快把她憋疯了,既然知道了这样的噩耗,立刻收拾东西找别的汉子去了。
小浩因为一直没有收到家中的回信,心里感到很奇怪,正巧西国友人让他到福州去催债,他便想事情办完以后回家去看看。
有一天,小浩偶然到仓山区去找大保健,在车里忽然看到一户人家门口站着一个少妇,非常像自己的老婆,回头看了好几次,确认过眼神后更觉得是她本人了。(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小浩感到很奇怪,便叫车夫停下,在这户人家附近找了一个茶馆喝茶,顺便打听这家的情况。人们告诉他这家人是不久前从广州过来的。一会儿又看见一个人拿着东西准备进屋,仔细一看,正是小李。小浩实锤这其中肯定有猫腻,便叫了几个社会上的朋友一起去查明。他们刚一进门,小李知道自己摊上大事儿了,马上从后门悄悄逃走了。小童从房间里走出来,见到小浩后既高兴又羞耻,于是便把事情的经过完完全全地告诉了小浩。小浩明白了整件事,知道小童是被人骗了,她并没有什么错,所有的一切都是小李的诡计,心中恨恨不已,立即报了官,但小李早已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小浩是个好人。)
长白浩歌子如是说:“我曾说过读书人如果干坏事,那必定比一般小商贩还要奸诈,因为他们想得更深远,考虑得更周密。但是小李如果回到自己的家中,他的老婆已不见了,小李绿了别人,最终自己的老婆也把自己给绿了,试问谁说的因果报应不灵验呢?”(这就是所谓的高智商犯罪?)
![]() |
原 文:
广州西南乡,有异姓兄弟两人,甲读书,而乙行贾。乙善居积,故甲贫而乙富。乙周其不足,甲甚感之,以为管鲍不啻也。一日,乙为西国友招至汉口,代司出入,计非三四年不得归,遂以家事托甲。临行置酒为别,并令妻出见,以伯呼之。甲睨之,艳丽绝人,不禁心为之动。席间强作庄容,乙颇爽直,不之疑。乙去后,甲时至其家,谬为殷勤。久之,往来颇密,顾未有间可乘也。凡乙寄归竹报,皆由甲处转递。甲因心设一计,习作乙书,以旅中不便,托甲陪妻偕来汉口。
乙妻以思夫念切,倍信为真,遂偕至香港,附舟而行。讵意甲所往者福州,非汉口也。既至,甲先上岸,访寻回舟,告乙妻曰:“尊夫殊大误事,渠于半月前已往天津购货,约至岁杪可回,尔我只得暂住此待之。”遂赁屋南台居焉。寓中挑以微词,入以游语,竟与之私。一住年余,乙妻问夫何日可至,则百端支吾,乙妻渐知其诈,而孤身异乡,绝无一人可告语,含忍而已。甲妻自甲去后,屡得乙信,信中未及其妻到否之事,心甚疑之,因托人至香港探问。其人固乡愚,适数月前有船至汉口,中途被溺者,遽以为甲所乘,即是舟也,回告甲妻。甲妻素荡,本不能独守空床,既得恶耗,遂琵琶别抱矣。
乙以家中久无消息,颇不可解,适西国友人令其往福州索银,将便道归里。偶至南台,作狭邪游,忽于车中见倚门一妇,貌类其妻。回盼数回,神状举止皆酷肖,心疑焉。因命舆人暂停,遂于其左右觅一小茶寮,啜茗问:“邻左系何处人?”答以自粤中来。未久,旋睹一人携物入门,审视之,甲也。心知有异,乃唤集数友,入门诘问。则甲知事露,已从后门逸去。乙妻自房出见,悲喜愧交集,直诉其故。乙备询颠末,知妻误堕术中,非其罪也,连呼恨恨。以甲为非人,控官究追,而甲已远矣。
外史氏曰:余尝谓,文人之无行有甚于负贩者,以其积虑之精密也。然入其室而不见其妻,甲之谋人,正甲之为己谋耳。孰谓报施之或爽哉!
![]() |
感兴趣的话,这是我的个人公号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