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消费习惯
我不反对消费,但我反对消费习惯。
商业人士提出“消费习惯”,就是为了让消费过程更加流畅,让人们守护财产的防线慢慢遁于无形。让商品带上附加值便是养成“消费习惯”的手段之一。
产品优秀,消费者买单无可厚非,但经过商业包装的产品却变得危险。商家提供的附加价值会激发普通消费者的购买欲,让你在看待其它食物时,多了一份有色眼镜。
当生活本身就有的美好被商家挖掘和利用时,我会觉得反感。昨天我走在居民区的一条小马路上,看着稀疏的车流,被树枝完全遮盖的天空,随处可见的宠物店快餐店便利店,清扫马路的环卫工人,密密麻麻的小区居民楼,我顿时觉得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居住地,拿起手机就想录下这些,走着走着,我开始追问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些情有独钟。追溯历史,回想在上海的经历,我第一刻想起了树荫遮蔽的淮海中路,想起了长乐路一带紧凑的小马路,想起了上海市中心随处可见的便利店,这些是我对上海最深刻的记忆,也是消费习惯根植于我的后果。如果那儿没有优衣库,我也不会习惯淮海中路,如果媒体没有宣传上海人是多么习惯便利店,我也不会到外地之后刻意寻找便利店。
产品加上附加值可以说是一加一大于二。马路上的风景也许去个一两次足矣,但到那儿消费可以让你去很多次。到底有多少人是对那里情有独钟,我想只有居住在那里的人才有硬需求。世间美好的风景有很多,山川河流,你的眼睛取之不尽。当然,风景区那里也有商业区,比如成都太古里。
当你爱上这些小马路,加上基本的购物需求,即使家附近有优衣库,你也希望去淮海中路,形成了“消费习惯”,你想成为小马路边的居民,成为一个被消费习惯引诱的“假”上海人。商家再进行商业宣传,也更容易让人乖乖买账。真正的上海人有的很穷,但广告里的上海人成为了许多人眼里的上海人,商家只要在广告里塞满产品,就构成了上海物质的那一面。
我见过的很多普通上海人很节俭。
商业人士提出“消费习惯”,就是为了让消费过程更加流畅,让人们守护财产的防线慢慢遁于无形。让商品带上附加值便是养成“消费习惯”的手段之一。
产品优秀,消费者买单无可厚非,但经过商业包装的产品却变得危险。商家提供的附加价值会激发普通消费者的购买欲,让你在看待其它食物时,多了一份有色眼镜。
当生活本身就有的美好被商家挖掘和利用时,我会觉得反感。昨天我走在居民区的一条小马路上,看着稀疏的车流,被树枝完全遮盖的天空,随处可见的宠物店快餐店便利店,清扫马路的环卫工人,密密麻麻的小区居民楼,我顿时觉得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居住地,拿起手机就想录下这些,走着走着,我开始追问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些情有独钟。追溯历史,回想在上海的经历,我第一刻想起了树荫遮蔽的淮海中路,想起了长乐路一带紧凑的小马路,想起了上海市中心随处可见的便利店,这些是我对上海最深刻的记忆,也是消费习惯根植于我的后果。如果那儿没有优衣库,我也不会习惯淮海中路,如果媒体没有宣传上海人是多么习惯便利店,我也不会到外地之后刻意寻找便利店。
产品加上附加值可以说是一加一大于二。马路上的风景也许去个一两次足矣,但到那儿消费可以让你去很多次。到底有多少人是对那里情有独钟,我想只有居住在那里的人才有硬需求。世间美好的风景有很多,山川河流,你的眼睛取之不尽。当然,风景区那里也有商业区,比如成都太古里。
当你爱上这些小马路,加上基本的购物需求,即使家附近有优衣库,你也希望去淮海中路,形成了“消费习惯”,你想成为小马路边的居民,成为一个被消费习惯引诱的“假”上海人。商家再进行商业宣传,也更容易让人乖乖买账。真正的上海人有的很穷,但广告里的上海人成为了许多人眼里的上海人,商家只要在广告里塞满产品,就构成了上海物质的那一面。
我见过的很多普通上海人很节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