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建筑设计为什么要进行场地调研以及如何进行场地调研?上
以目前人类的生产力,所谓的“建筑”还必须扎根大地,当然,其实房车、空间站已经成为了建筑可能发展的趋势,不过,我们还是回到现在。
那么让我们换句话来说,目前大多数的建筑,还是要扎根大地。既然是扎根,那就意味着固定,既然是固定,那就意味着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起码在这个建筑存在的生命周期之中),建筑和它所在的大地是紧密关联的。 场地,意味着条件和限制。而当人类去建造,就必须充分了解这个建造物所处的场地的情况,然后才可能更合理有效地完成方案设计及建造。
中国古代,建造前要看风水,看的就是建造周边已有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对即将建造的场地的各种影响。由于这门顾老板的学问太过精深,而且由于涉及的是能量(甚至包括跨时空能量)层面的问题,目前尚没有以特别明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显现,所以先放下不谈。
现在,关于建造前的场地调研,作为一个专业的建筑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上一篇日记: 当我们在做案例调研和分析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写完之后,就有很多小伙伴儿留言或者私信给我,大概都是说:尽管每次做设计课程之前,老师也都会布置场地调研的任务,但是调研的过程主要就是去现场随便逛,回来完成一个所谓的场地调研报告或者场地调研图纸,但最终的设计好像也总是图文无关。所以同学们就很困惑,场地调研,到底怎么看才算是专业的观看方式呢?而最终,这个调研的结果如何才能有效地与设计相结合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大致说下通常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的思路和要求,供大家参考(这里主要指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材料,至于先锋性质的竞赛,就要另建思路):
关于一块场地,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我将其周边的环境分为了三个层次,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层次并不是在同一个维度上,而是分别有其不同的视角:
今天先来写第一个层次:时空坐标层次。
1.宏观层次——时空坐标
也就是大家最常说的区位分析,但是这里要说的观察内容对应并不包括所谓区位分析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很宏观的、粗线条的整体区位分析。这个层次的内容要搞清楚,就需要从以下三个必要的观察视角出发来看才行:
1)时间坐标
也就是说建造所处的时间节点。请注意,这绝对不是一句废话,因为建造的时间点所包含的信息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时间坐标既是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剖切线,又是人类整体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但是单独看时间坐标对于场地调研的任务是没有用的,它只能是一个重要的背景,时间坐标必须结合空间坐标一起来看,才能看到更多的信息。
2)空间坐标
通常是以经纬度为坐标而隐含的条件。单独的空间坐标,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我们首先会知道该地块所处的自然气候、地理地质等情况。这一部分可能很多小伙伴儿都会做,但是如果做完之后不能将这些信息充分用于设计,那么调研之后的成果也不过是一张区位坐标图而已。
3)时间+空间坐标
将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相结合,我们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这里我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对矛盾,对场地条件和限制进行了观察: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从一个相对固定的时空节点出发,就能够大致明确所能使用的大致合理的建造材料、建造技术(包括结构形式、构造做法)等情况,同时还能大致预估相应的经济成本;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从一个相对固定的时空节点出发,就能明确如国家或区域政策情况、上位规划条件、甲方与场地的权属关系、权属时间等问题。
当然,我列举的问题肯定是不全面的,这里仅仅提供这样的一种观察视角和思路。具体问题,还需各位在具体的项目中做进一步地观察。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都不以建筑设计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任何的设计和建造,都只能基于当时当地的条件,都必须符合当时当地限制。或许,在课程设计里,你的老师并没有强调这些问题。但是做过实际工程的人就会明白,这些条件对于方案能否得以实施是多么地重要。
总之,如果一个设计师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以及这工作中所包含的责任和义务,不至于被主观冲昏头脑;如果一个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学会如何做建筑设计,并以此技艺安身立命的话,那么他就会看到,搞清楚这些问题,是一个设计方案是否能够具有存在价值的前提。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