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多耶
桂林的雨,据说总是来也匆匆。但我反而更喜欢这被绵绵细雨笼罩着的群山与树林,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绿颜。天地间水汽弥漫,凉意沁人,车轮溅起泥点,碾过分秒,而抵达多耶古寨的门口时,接待我们的阿哥已经等了有一些时候了。
年轻的阿哥身形修长,挺拔如春雨后的翠竹,戴着围了几圈的头巾,身着藏青色厚实布衫长裤,绣了沉朴纷繁的图案于上。循着石板路慢慢走向深处,一行人在阿哥不时的介绍下驻足欣赏建筑造型,拍照抑或凝视。细雨更衬托出多耶古寨的独特气息,既有少数民族自己的生活韵味,又融合着与外界接轨的新颖。
纯粹结实的木材建筑。没有使用钉子却能稳固地撑起它的身躯,那一根根圆木组成的房屋令人叹为观止。房子是高脚楼的模样,底下堆着工具,门前坐了老奶奶在悠悠地缝着衣裳,两侧有的悬挂了牛的头骨。屋顶还扎了稻草,空气里有柔软的清香。
漫步在寨子里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树木笔直朝天,一畦畦嫩绿的菜带着晶莹的雨露,道路两旁还散种着各种我叫不出名字的草药。阿哥对于这些蔬菜和草药很是自豪,说起这是什么叶子,那又可以治什么病,眉飞色舞的,还带我们去到寨子里的菜摊子品尝新鲜的黄瓜和西红柿。我趁兴尝了一个西红柿,不得不说,的确饱满多汁,丝毫没有人工的味道呢!
参观古寨的这一天,阿姐们都去山下筹备活动了,村子里只有老人家和少数孩子。老人家就坐在房子门口或窗下慢慢地做手上的活,不时向我们这些好奇的游客投以微笑,甚至用她们的语言向我们热情问好。还很有幸地见到了这里的一支享有国际名望的声乐队,他们多是十三四岁的青年男女,演唱时不需统一,各自把古老的歌谣唱响唱亮,令人惊喜的是这竟唱成了一首古朴又绚烂的曲子,我久久不能忘怀。
最后目光所及,是一幢幢正在建起的木屋,还有那灿烂夺目,花纹纷繁的银饰。门口进来的走廊两旁挂满了照片,上面记载着帮助过贫穷的多耶古寨孩子和老人们的好心人事迹。望着一点一点成型的新木屋,阿哥感慨道:“真的很感谢你们,是游客们的到来给多耶谋了一条发展旅游的路,政府才会重视我们这个深山里落魄的小寨子,为我们改善生活条件。”如今桂林走“旅游扶贫”之路,百分之九十的当地人都从事着与旅游有关的行业,在一定意义上来看,每年增长的游客量而带来的效益是推动着经济发展的。 但是最后面对那些光彩照人的银饰品时,除了拍下一两张照片,我的心情却变得郁郁寡欢起来。人声喧嚣,明码标价,整个大厅里充斥着的热闹买卖声是与先前的美好格格不入的,是突兀的,是残酷的。或许这才是现实,不可回避。
想念多耶少年们的歌谣。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