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为残留的胚胎上皮细胞(鳞状细胞)堆积而成。病灶界限清晰、包膜完整,多为囊性;囊壁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容物为上皮细胞碎屑、角化蛋白和胆固醇结晶,可破入蛛网膜下隙诱发无菌性脑膜炎。
影像学表现主要与囊内容物成分有关。
CT 均匀囊状低密度影,增强囊与囊壁均不强化,偶见囊壁钙化和轻度强化。非典型的CT 呈等或高密度,T1WI 呈高信号、T2WI 为低信号 (与囊内高黏性物质有关)。囊内容物为高浓度胆固醇结晶者罕见:CT 平扫为极低密度影,T1WI 呈高信号。
MRI 显示病灶形态欠规则,呈匍行性分布(见缝就钻),T1WI 呈低信号,T2WI 和 FLAIR 成像呈高信号,DWI 高信号(诊断重要依据)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鉴别诊断
颅内皮样囊肿: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好发于于中线及中线旁。在组织学上,起源于外胚层,与表皮样囊肿不同之处在于其内含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有时可见毛发、牙齿。MRI 表现为 T1WI 及 T2WI 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高信号消失,增强无明显强化。由于其内含有毛囊、皮脂腺等不同成分,信号多不均匀,以 T2WI 为著。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