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告别与遗忘
朴树在一场音乐会上唱起了许久未曾唱过的《送别》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没等唱完,他弯下腰,崩溃般地失声痛哭。
我们曾把“过尽千帆,归来依旧是少年”这句话对他说了太多遍,我曾以为眼神清澈,意气风发的他依旧是少年轻狂的模样。在我心里,他唱尽的是自由,是所有人渴望而不可得的潇洒一生,我曾以为,他紧攥着的还是无数人害怕被磨灭却终被无奈夺走的炽热理想,是忠于自我,是理想主义,是哪怕终要缴械投降的负隅抵抗。而这一哭,我终于意识到蹉跎岁月也会在他身上留下伤疤,是怎样的深情与沧桑才能如此感伤分别,沉寂的时间里又是怎样的失散与等待,也许是天人永隔吧,也许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分道扬镳。
但无论如何,他唱哭了自己,更唱哭了我们。曲折绵延的生命里,“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崔,一壶浊酒毕余欢,夕阳山外山”,短促的离笛声声急催,说不完的告别只能勉强咽下,朋友的舟车终在渐行渐远中化作了地平线上倏忽不见的一点。黄昏退去黑夜来临,漆黑天空下回神张望再没有故人熟悉的身影,只剩下千万重层层叠叠的远山。送别的场景总是幕幕不同,但情思却贯穿古今牵扯着每一个离人。
生命里总是猝不及防的相遇和分离,也许也短暂告别,也许是天各一方,也许是不久重逢,也许是一别经年。有的告别是为了失去,悄无声息像一场蓄意已久的谋杀;有的告别是为了重逢,许下归来的日期,留下一句等我的承诺。
我未经历生死之分,却也经历多次朋友间的分别。有时想想,分离并不至于太过难过,一方面各人殊途,分别本就一件无解的难题。另一方面,每一段相遇都在相伴的经历中留下了彼此的印记,哪怕天各一方,我们都仍在彼此心里,更何况,终归我们又会化作颗粒与尘埃,在混沌的宇宙里以星的形式重逢。
反而更令人难过的往往是因为分开带来的情谊减淡后的遗忘。几天前去看了《寻梦环游记》,墨西哥人相信,亡灵仍然存在于天地之间,其记忆和灵魂仍未消散。有趣的是,亡灵需要靠生者的记忆维系,一旦生者的记忆消去,亡灵便也随之消散,迎来“”终极死亡”。
生与死的界限,我曾以为是截然分明的,活着便是生,一口气咽下便是死亡,至于死后,那便应该是不生不灭的鬼神魂魄。而这部影片却启发着我:生命与死亡并不单是以肉体为分界,记忆承载了逝者生前的精神印迹,是联系两个世界的媒介。就像“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不论是千山万水还是天人之隔,只要留在心里,距离便从不是问题。那些存在过的真实,那一颦一笑都化为血肉骨骼,把最好的样子永远留在了虚拟的存在里。
如此说来,与分离相比更残忍的确实是感情疏离。就如同每天擦肩的无数个陌生人,一瞬擦肩后的沉入人海,于彼此都是没有意义的存在,也自然不足任何留恋。然而一旦故事发生,情感交织,彼此在共同度过的一段时光片段里勾画出经历,留下了特殊的烙印。当情感日益凉薄至完全遗忘,不得不褪色的烙印才痛彻心扉。
不禁感慨,若是彼此都能同步遗忘该有多好,无论是电影里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我们,牵连着彼此的记忆就像绷紧的橡皮筋,一方的松手让橡皮筋回弹,紧攥着的人便被抽得生疼。那是一方小心翼翼地内心剖白,是另一方看也不看的云淡风轻,是一边字斟句酌的心惊胆战,另一方故意为之的视而不见,最怕便是一方还沉溺于深情的泥淖,而一方却早已上岸抖尽曾经。
从猝不及防的相遇开始,你侬我侬的相伴,突如其来的分别,到舔舐伤口的疗伤。一段段故事终究都要结尾,皆大欢喜的圆满又能有几个?故事的最后你仍是你,我也仍是我,各自走上前路,轻声道:留住生命中特有的印记便不枉这场相遇了。
我们曾把“过尽千帆,归来依旧是少年”这句话对他说了太多遍,我曾以为眼神清澈,意气风发的他依旧是少年轻狂的模样。在我心里,他唱尽的是自由,是所有人渴望而不可得的潇洒一生,我曾以为,他紧攥着的还是无数人害怕被磨灭却终被无奈夺走的炽热理想,是忠于自我,是理想主义,是哪怕终要缴械投降的负隅抵抗。而这一哭,我终于意识到蹉跎岁月也会在他身上留下伤疤,是怎样的深情与沧桑才能如此感伤分别,沉寂的时间里又是怎样的失散与等待,也许是天人永隔吧,也许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分道扬镳。
但无论如何,他唱哭了自己,更唱哭了我们。曲折绵延的生命里,“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崔,一壶浊酒毕余欢,夕阳山外山”,短促的离笛声声急催,说不完的告别只能勉强咽下,朋友的舟车终在渐行渐远中化作了地平线上倏忽不见的一点。黄昏退去黑夜来临,漆黑天空下回神张望再没有故人熟悉的身影,只剩下千万重层层叠叠的远山。送别的场景总是幕幕不同,但情思却贯穿古今牵扯着每一个离人。
生命里总是猝不及防的相遇和分离,也许也短暂告别,也许是天各一方,也许是不久重逢,也许是一别经年。有的告别是为了失去,悄无声息像一场蓄意已久的谋杀;有的告别是为了重逢,许下归来的日期,留下一句等我的承诺。
我未经历生死之分,却也经历多次朋友间的分别。有时想想,分离并不至于太过难过,一方面各人殊途,分别本就一件无解的难题。另一方面,每一段相遇都在相伴的经历中留下了彼此的印记,哪怕天各一方,我们都仍在彼此心里,更何况,终归我们又会化作颗粒与尘埃,在混沌的宇宙里以星的形式重逢。
反而更令人难过的往往是因为分开带来的情谊减淡后的遗忘。几天前去看了《寻梦环游记》,墨西哥人相信,亡灵仍然存在于天地之间,其记忆和灵魂仍未消散。有趣的是,亡灵需要靠生者的记忆维系,一旦生者的记忆消去,亡灵便也随之消散,迎来“”终极死亡”。
生与死的界限,我曾以为是截然分明的,活着便是生,一口气咽下便是死亡,至于死后,那便应该是不生不灭的鬼神魂魄。而这部影片却启发着我:生命与死亡并不单是以肉体为分界,记忆承载了逝者生前的精神印迹,是联系两个世界的媒介。就像“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不论是千山万水还是天人之隔,只要留在心里,距离便从不是问题。那些存在过的真实,那一颦一笑都化为血肉骨骼,把最好的样子永远留在了虚拟的存在里。
如此说来,与分离相比更残忍的确实是感情疏离。就如同每天擦肩的无数个陌生人,一瞬擦肩后的沉入人海,于彼此都是没有意义的存在,也自然不足任何留恋。然而一旦故事发生,情感交织,彼此在共同度过的一段时光片段里勾画出经历,留下了特殊的烙印。当情感日益凉薄至完全遗忘,不得不褪色的烙印才痛彻心扉。
不禁感慨,若是彼此都能同步遗忘该有多好,无论是电影里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我们,牵连着彼此的记忆就像绷紧的橡皮筋,一方的松手让橡皮筋回弹,紧攥着的人便被抽得生疼。那是一方小心翼翼地内心剖白,是另一方看也不看的云淡风轻,是一边字斟句酌的心惊胆战,另一方故意为之的视而不见,最怕便是一方还沉溺于深情的泥淖,而一方却早已上岸抖尽曾经。
从猝不及防的相遇开始,你侬我侬的相伴,突如其来的分别,到舔舐伤口的疗伤。一段段故事终究都要结尾,皆大欢喜的圆满又能有几个?故事的最后你仍是你,我也仍是我,各自走上前路,轻声道:留住生命中特有的印记便不枉这场相遇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