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少年电影中,看见自己
我偏爱少年电影。
每一个少年,都有自己的天地,他们充满好奇,却无力把握所处的时代,撩开布幕窥探,却没有勇气深入迷宫。在梦中踮脚而飞,在生活中却四处碰壁。
他们会想自己究竟是谁;会想大人们为什么热衷结婚离婚;会想不停的读书有什么意义;会想爱情的禁区藏有什么秘密;会想长大之后,或许会更加好玩;直到找不到出路,他们就会与整个社会为敌,想点火把一切烧成灰烬。

着力少年的电影,最先看的就是这些角色是否立住,并自由生长,而不是创作者借少年来表达成人的观念。
《佛罗里达乐园》的小女孩刻画生动,活灵活现——与小女孩的精湛表演分不开,但导演肖恩·贝克拿捏儿童的心理精准,将角色拍出现实的生命力。
片中拍孩子们的游荡,频繁用仰拍远景镜头,突出大片大片的明蓝天空,基调昂扬和明亮,让人看了放心。
说“放心”,是因为电影处处透露出的“善”的意图。
汽车旅馆看似苛刻实则暗中关心小孩的经理;小孩与新加入的同伴无私分享一根冰淇淋;主角女孩那位得过且过的母亲身上那种“不在乎”的乐观。

电影拍淤泥里的生活,但基本没有出现坏人和发生坏事,这是这类题材电影很少见的处理,从中也可见导演的才能和不俗的视野,以及对自己所拍的人物的爱心。
拍得最多的,自然是儿童们无聊的嬉闹,吐口水比赛,跟陌生人蹭冰淇淋,去废弃别墅点燃火炉。导演用“碎”的镜头拍孩子们的游戏,有的情节一闪而过,跟整个“故事”似乎没有“关联”,但正是这些琐碎的画面,才构成一部好的少年(儿童)片。——是那些自得其乐的、无忧无虑的、漫无目的的、没有明天但是内涵积极的生活,构成的童年。
将手指放在腋窝夹出声响,对着风扇说话,跟着电视跳舞,舔融化了的冰淇淋,捉迷藏,等等这些“无聊”的细节,容易让有相似经历的观者感到欣喜,并复苏自己的童年回忆。

而纵观大部分少年电影,大多发生在夏日。
他们从童年的无知中走出,全身上下蓄满新生的活力,消瘦而健康的身躯,抿着的嘴唇,清澈的眼瞳,倔强的面容,赤脚奔跑。他们孤僻,叛逆,可爱并且执着,身上有迷人的光,无忧无虑,率性而为,对自己身处的黄金时代不知不觉。
提起这样的代表作,一定避不开特吕弗的《四百击》。
十三岁的男孩安托万被世界孤立,东南西北,无论哪一个方向,都竖有墙壁,并且往他所处的方向逼来,要将他困住。他尝试反抗,但势单力薄,连制造响动的声势都没有。
他在逃课路上看到妈妈和陌生男子接吻,对老师谎称妈妈重病将死;偷打字机跑在路上,惊飞鸽群;在囚车上泪流满面地看着窗外;神情自若地供述自己的经历;后来逃出少管所,导演特吕弗用运动镜头,记录少年跑过一个又一个场景,最后在从没有见过的大海面前止步,露出一脸茫然。他似乎真的是无路可走。

电影不去讲少年成长,它只是真实地再现了最顽强少年的不被理解的最孤独时光。
这样的少年再长大一点会是什么样?在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闲散的少年开始结集而行。他们情窦初开,精力过剩,四处游荡,想探寻阴影下的所有秘密。
马小军作为这群少年的代表,用一把万能钥匙进入午后无人的房间,无意中看到米兰的照片,像是发现新天地,孤寂的内心被点燃,梦中开始出现米兰的影子。
他尾随米兰,在她的身边拘谨地傻笑,费尽心机表演,想博得米兰欢心。但米兰自始至终都只是将他当成孩子看待,她钟意的是成熟的刘忆苦。
情场失败的马小军,在雨中呼唤米兰的名字,进入米兰的房间,预谋不轨反倒落荒而逃,最后在高高的跳水台上跃下,激起一朵盛大的水花,告别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电影里面的灿烂阳光,将每个人物都蒙上梦幻的轮廓,仿佛姜文要表达的,就是一个亦真亦幻的少年时代。
少年的心理还没定型,一遇到措手不及的变故,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惊惶地奔跑,比如跳进水中。

再比如杨德昌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讲述的故事,少年小四在街头用刀刺死爱恋的女生。
大时代的洪流,会影响少年成长的方向。杨德昌精准地记录了台湾的动荡时代里,几个少年的困惑和挣扎。电影最后,各个少年走向不同的结局,一个时代也就因此落幕了。
少年成长,时代更迭。小明在被刺之前说道: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每个纯真的少年,终究也会被这个世界,捏成一个圆滑世故的普通人。

成长自然有好坏两面。一部少年电影最后的主题升华,也往往落在“成长”上。
这个类型里面角度新颖、让我留下印象的电影,则是刷新全球恐怖片票房记录的《小丑回魂》。
《小丑回魂》用恐怖片的形式,来展示一群少年的历险,两者相映成趣,殊途同归,给人一种新鲜的观感。
口吃少年比尔因为弟弟的离奇失踪,决定和小伙伴们利用暑假找寻弟弟的下落,在这个过程中,三个相同秉性的少年陆续加入队伍中。
在小丑阴影的笼罩下,他们也有过争吵、欺骗、怀疑、嫉妒和背叛。但因为对彼此友情的信任,他们最终团结一起,迎难而上,直面内心的恐惧,击退小丑鬼魂同时,完成自身的成长。将遭人唾弃的“loser”命运,改写成温柔的“lover”。

假如说以上少年们对这个世界还有所期待,那在园子温的《庸才》里,15岁中学生住田祐一就是彻头彻尾的绝望。
首先是日本大地震,世界变成废墟,然后是母亲的不告而别,留下滥赌的人渣父亲,又遇到讨债的黑社会老大。
灾难接踵而至,少年的感知逐渐麻木,变得孤僻和冷漠,在一个夜晚他将父亲杀死,准备开始自暴自弃的人生旅途。所幸同班同学茶泽景子的关爱和鼓励,才将泥潭中的少年拯救出来。
在电影的最后,住田祐一去警局自首,茶泽景子则会等他回来。
让一个坏少年回头,唯有无保留敞开的拥抱。由于三观混沌,少年容易走极端。天真时萌态尽显,作恶时也会比成人更残暴。又因为心思极度细腻,对方的真心抑或虚伪,少年一眼即可辨识。让一个坏少年变得更坏,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让他相信你,而后放弃他。

与原著漫画不同的是,《庸才》的结尾留下希望,那把用来自杀的手枪最后并没有响起。住田祐一在地震的背景中,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用自由的代价,脱离了灰暗的少年时代。电影所要表达的寓意,也就呼之欲出。
由于导演园子温的诗人身份,他的电影不管多么怪异,总有一种苦涩的诗意,《庸才》的开头,就是以诗歌带入的: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
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
任何事都了然于心
除了自身之外
未把自己理解透彻,就仓促长大了。把不听话的孩子,打四百下,他就会改掉坏习性,成为大人眼中的好孩子。这是电影《四百击》名字的典故。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也写到: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在另一种语境中,成长则代表着妥协。少年不再纯真,也不再懵懂,他们把叛逆当个性,反对一切权威,充满冒险精神,追求新潮事物,生产问号,却往往不得其解。想要掀翻这个刻板的世界,与无趣的成年人为敌。面对汹涌而来的生活挑战,他们嬉笑面对。
结果会是怎样呢?有两部经典电影为我们展示了两种图景。一部是《猜火车》,癫狂直到末路。另一部是《发条橙》,“我已经康复了”。
有形色各异的少年,但在时代洪流中,无人能力挽狂澜。或许成熟的代价,就是告别疯狂的青少年时代,学会向现实低头。
从这个层面上说,那些定格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少年电影,对于观众的意义,就是反照出自己曾经的英雄梦想。
相关豆列:黄金少年>>
欢迎补充少年题材电影,我会陆续更新豆列。
公众号:闪电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