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写作(二):碾压式情绪
以When David Heard(by Tomkins)为例
http://music.163.com/#/song?id=465062779
上次是用复调音乐的多声部主题来类比主角组互动的多样性。这次想说说复调音乐如何让一个人同时说出不同主题的话语。
当剧中人物遭遇情绪事件,他很少会面临单一情绪,因为人类大脑的复杂性,好的人物情绪往往呈现多样性和矛盾性。但是语言和语法不得不一句句有前后按顺序地呈现,那么如何让一个人同时言说两种甚至多种情绪?
继续用音乐来类比。
比如我们知道有腹语术,有呼麦,这都是让一个人同时表达两种语言的技巧。如何让一个人同时说不一样的话?音乐家也想知道,如何在一段复合旋律中同时表达多种主题?
本次以英国都铎时期复调音乐When David Heard为例。曲子的体裁是经文歌,歌词一般取自圣经段落。本作围绕撒母耳记(下)第18章所记录的大卫王与其子押沙龙的故事展开。
大卫王之子押沙龙举兵反叛,大卫王素来宠爱这个儿子,但是万般无奈还是只能下令讨伐。最后,押沙龙被杀死。前方捷报,大卫王闻讯,却放下王的尊严,跑到城头,向天哀哭:
“押沙龙,我儿押沙龙,我儿。巴不得我替你去死!押沙龙,我儿押沙龙。”
本作就选取了这段独白,写成了这首when David Heard。整首歌,五个声部SAATB,将同时碾压式地反复重叠呈现大卫王的哀伤主题。
由于手头没有谱子(懒得找),这次就不按照谱面主题来分析了。整体来看,这首作品的色彩是压抑和灰暗的,但是音乐其实分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我儿,押沙龙。
该句反反复复出现,女低和男低低沉的呼唤几乎绵延了整整5分钟,男高在带出主题句之后,女高紧紧跟上,几乎也进入反反复复的呼唤。
第二部分:巴不得我替你去死!
这是全曲唯一的高潮,是一句略带诅咒和凶狠语气的哭喊。作曲家让男高音踩着层层叠叠宛如回声的“我儿,押沙龙”,轻飘飘带出一句“巴不得我替你去死!”,随后女高接过这个话头,转向solo性质的高音主题,并层层递进,力度一次比一次大,音高一次比一次高,最终爆发。
如果能仔细听的话,会发现,呼唤“押沙龙”的主题,是一句比一句弱,而“我想替你去死”的主题,是一句比一句强,第一主题全曲铺垫,第二主题在中段叠加进入,从而在女高和男高呼喊到最高潮的时候,达成的是“同时”呈现大卫王“极度悲伤”和“极度愤恨”的双重表达。
一个痛失爱子的父亲,悲伤而愤怒着。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十几个人共同唱起这首歌,彼此的呼唤绵延不绝时,眼泪和汗水是如何不受控制地滴落在谱面上。
再补充一句音乐老师对于音乐语句处理的金句。表达悲伤的乐句一般都是层层递减。为什么?模拟人的呼喊。一个人要是因为巨大的悲痛感到不公,指天大问“为什么?”,那么第一声会是喊破喉咙的为什么!!!第二声变成常人能听见的为什么?第三声变成如泣如诉的为什么……
一个人要是居高临下感到不被尊重,这时的第一声呼唤就成了故作冷静常人能听见的为什么?第二声就成了为什么!!!
恰好可以对比本作中的两大主题处理方式。而复调的魅力就是将它们再度交织一起。写作的话,如何在对话或者心理反应里表达这种情绪力度的声音变化,是一大关键点。如果能把力度的交织掌握好,碾压情绪将变得容易,成为抖s虐暴读者不是梦。
http://music.163.com/#/song?id=465062779
上次是用复调音乐的多声部主题来类比主角组互动的多样性。这次想说说复调音乐如何让一个人同时说出不同主题的话语。
当剧中人物遭遇情绪事件,他很少会面临单一情绪,因为人类大脑的复杂性,好的人物情绪往往呈现多样性和矛盾性。但是语言和语法不得不一句句有前后按顺序地呈现,那么如何让一个人同时言说两种甚至多种情绪?
继续用音乐来类比。
比如我们知道有腹语术,有呼麦,这都是让一个人同时表达两种语言的技巧。如何让一个人同时说不一样的话?音乐家也想知道,如何在一段复合旋律中同时表达多种主题?
本次以英国都铎时期复调音乐When David Heard为例。曲子的体裁是经文歌,歌词一般取自圣经段落。本作围绕撒母耳记(下)第18章所记录的大卫王与其子押沙龙的故事展开。
大卫王之子押沙龙举兵反叛,大卫王素来宠爱这个儿子,但是万般无奈还是只能下令讨伐。最后,押沙龙被杀死。前方捷报,大卫王闻讯,却放下王的尊严,跑到城头,向天哀哭:
“押沙龙,我儿押沙龙,我儿。巴不得我替你去死!押沙龙,我儿押沙龙。”
本作就选取了这段独白,写成了这首when David Heard。整首歌,五个声部SAATB,将同时碾压式地反复重叠呈现大卫王的哀伤主题。
由于手头没有谱子(懒得找),这次就不按照谱面主题来分析了。整体来看,这首作品的色彩是压抑和灰暗的,但是音乐其实分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我儿,押沙龙。
该句反反复复出现,女低和男低低沉的呼唤几乎绵延了整整5分钟,男高在带出主题句之后,女高紧紧跟上,几乎也进入反反复复的呼唤。
第二部分:巴不得我替你去死!
这是全曲唯一的高潮,是一句略带诅咒和凶狠语气的哭喊。作曲家让男高音踩着层层叠叠宛如回声的“我儿,押沙龙”,轻飘飘带出一句“巴不得我替你去死!”,随后女高接过这个话头,转向solo性质的高音主题,并层层递进,力度一次比一次大,音高一次比一次高,最终爆发。
如果能仔细听的话,会发现,呼唤“押沙龙”的主题,是一句比一句弱,而“我想替你去死”的主题,是一句比一句强,第一主题全曲铺垫,第二主题在中段叠加进入,从而在女高和男高呼喊到最高潮的时候,达成的是“同时”呈现大卫王“极度悲伤”和“极度愤恨”的双重表达。
一个痛失爱子的父亲,悲伤而愤怒着。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十几个人共同唱起这首歌,彼此的呼唤绵延不绝时,眼泪和汗水是如何不受控制地滴落在谱面上。
再补充一句音乐老师对于音乐语句处理的金句。表达悲伤的乐句一般都是层层递减。为什么?模拟人的呼喊。一个人要是因为巨大的悲痛感到不公,指天大问“为什么?”,那么第一声会是喊破喉咙的为什么!!!第二声变成常人能听见的为什么?第三声变成如泣如诉的为什么……
一个人要是居高临下感到不被尊重,这时的第一声呼唤就成了故作冷静常人能听见的为什么?第二声就成了为什么!!!
恰好可以对比本作中的两大主题处理方式。而复调的魅力就是将它们再度交织一起。写作的话,如何在对话或者心理反应里表达这种情绪力度的声音变化,是一大关键点。如果能把力度的交织掌握好,碾压情绪将变得容易,成为抖s虐暴读者不是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